15-09-16-17-50-31-613_deco  

 

政治人物在选前出书似乎已成一种惯例,接二连三,把签书会镶嵌在竞选活动中,成为新型态造势活动。去年,无党籍台北市长候选人柯文哲的《白色的力量》和民进党籍台中市长候选人林佳龙的《滴水穿石》,不管是他人捉刀还是亲自操刀,都成功对媒体造成议题设定,政治人物食髓知味,连选立委的人都要出书了。

 

柯文哲是素人参政,早就因为阿扁保外就医和误植爱滋器官事件上过媒体,柯语录更在网路上爆红,但关于他的背景、家庭和成长故事在他参选之初还是相当新鲜的话题。《白色的力量》是2014年3月5日出版,当他决定参选,媒体对他的过去产生好奇,开始张罗报导材料,他已经准备好各方面的故事「愿君多采撷」,因此他书中的内容常被引用在新闻中,甚至成为深度报导的素材。

 

特别是那些软性不为人知的一面,包括「阿公遭遇白色恐怖卧病三年抑郁而死,父亲一生深受影响对政治敬而远之,以至反对柯文哲从政」;还有「明明是同门师兄妹,柯文哲如何因著妈妈安排相亲才娶到太太陈佩琪」的故事;柯文哲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叶克膜之母」蔡璧如;还有「台大医院叶克膜团队成功的因素就是自动自发,这个团队最大特色是『没戴手表』,因为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这就是企业文化。」 电视专题报导每每提起这些桥段,铺陈与柯文哲《白色的力量》中的叙述,如出一辙。

 

郭正亮执笔的《滴水穿石》同样强化林佳龙「十年深耕」议题设定。2014九合一大选所有候选人中就属林佳龙的报导不分平面、电子有著高度一致的基调,主轴不出「留学美国的顶尖高材生从政后的平步青云,十年前参选被讥为空降部队败选,但败选后决心深耕地方,从乏人问津被主持人略过不介绍,一个不太会聊天、给人缺乏温度的智库书呆子如今已能自在穿梭地方,掌控全场。」

 

十年深耕是真的不容易,但要怎么诠释呢,人各有异,出书定调还是有一定的功效,毕竟媒体工作分秒必争,要重新爬梳一个候选人的背景和逆流而上奋斗史,还要找画面,还要营造高潮跌起起承转合实在太花时间,从候选人的自传中撷取素材变成专题报导变成常见的形式,出书就成了候选人抢话语权的战场,不能缺席。

 

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柯文哲也曾因为《白色的力量》中歧视女性的言论被骂翻天。「当一个行业里女性数量在上升,那就代表这个行业在没落了。」 「最聪明的太太知道只要子女顾好,男人去外面晃一晃,还是会回家」、「一夫多妻制是增加人口有效的制度」等等,搞到最后要重新改版。此外, 「第一流的人才读医学院,二流的读工学院,三流的商学院,读法和农的占第四、第五,文学院差不多第六流,艺术的就根本不入流,所以我看台湾是不会有沙士比亚,也不会有米开朗基罗。」都被对手拿来攻击柯文哲打从心底瞧不起文化艺术工作者,其文化政策根本只是买票手段。

 

在柯文哲和林佳龙之前,政治人物选前出书最有名的莫过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洋葱炒蛋到小英便当─蔡英文的人生滋味》谈的是她这个人、她的家人宠物和个人的生涯转变,当时是2011年11月距离大选只剩两个月,真正的效益选后才浮现直到2016都足堪使用,譬如她如何以内科疗法和小额募款带民进党走出谷底。

 

这一回蔡英文再出书名为《英派─点亮台湾的这一哩路》,据说是记录败选后走遍全台的所见所闻,和各行各业的小故事,蔡英文已稳操胜算,那她图什么呢?大概是想把选战聚焦政策吧,只是硬性的政策能否透过出书成功达成跨媒体的议题设定,成为众人周知、共同努力的方向? 接下来三个月的新闻报导有无跟进丶推陈出新是观察指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