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戎马一生,纵横沙场多年,他不会不清楚这场仗怎么打都是输了,德国陆军精锐都在东线作战抽不出来,而在西线的加来德国部署了十五集团军,十五个师,诺曼底地区的第七集团军只有六个师。盟军登陆军队总共二百八十八万人,十七万六千辆各种车辆,上万艘舰艇,空军的实力更是达到一万三千对四百。德军的防御力量在盟军几百万大军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面对苏联的反击,和盟军的重兵集结,德军毫无胜算,况且对于这种反登陆作战,防御的一方更需要优势兵力,因为什么时间进攻、从哪里开始进攻完全由进攻方占据主动。进攻一方可以集中兵力打一点,反登陆的一方只能分兵据守,如果不具备优势兵力,很难挡住敌人的进攻。

战前,隆美尔和年近七旬的德国老将龙德施泰特就进行过辩论,前者主张把预备队部署在海岸附近,后者主张部署在纵深地区,等盟军上岸再与之交战。这个时候德国唯一能做的就是给盟军增加伤亡,想仅凭手里那点预备队扭转形势是不可能的。

相比之下,个人觉得还是隆美尔的想法高明些,诺曼底的德军非常少,但是却打得很惨烈,给盟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如果希特勒将预备队按照隆美尔的想法全部署在离海岸更近放地区,可能给盟军造成的损失更大。对方初登上岸,立足未稳,又没有阵地和工事可用,伤亡会非常大,倘若等盟军上岸以后,装备和作战物资上岸以后,再和盟军硬碰硬,恐怕很难再给盟军造成很大伤亡了。

但是不管谁的想法高明,归根结底地说,都是无用之功,德国的东线战事已经相当吃紧,早晚会守不住,西线数百万盟军总会有机会上岸,到那时候必然是巨石压卵之势。在败局已定的大势面前,再高明的计策也无济于事。


核心观点:其实这个问题是典型的上帝视角,因为当初德军是根本不知道登陆地点在诺曼底的,就算听从隆美尔的部署将坦克部署在滩头阵地,那么部署在加莱或者其他地方又有什么意义呢?何况部署在滩头难道就不是美英战机的活靶子吗?如果按照隆美尔的策略来进行这场战役,会是什么额结果,详细分析请看后文,更加精彩。

首先我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军迷们很关心隆美尔这个把「坦克部署在滩头的」策略。因为在盟军登陆法国的「霸王行动」前夕,关于反登陆作战在德军内部就有一场争议。

当时的德军西线守军为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B」、「G」两个集团军群,共58个师(其中33个为机动能力很差的海防师)。「B」集团军群由隆美尔元帅指挥,防守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沿海一带,主力配置在加来地区,诺曼底地区只有6个师含3个海防师。

西线德军总司令龙德施奈特坚持认为装甲兵部队的灵魂就是能够快速移动,应该摆在纵深待机,在搞清楚盟军的主攻方向后在快速进行反击。而隆美尔则认为装甲部队应该部署在登陆点的岸头前线,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反击中,争取在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上岸的盟军赶下海滩,以防止盟军建立探头阵地,运输更多的物资和坦克等重型军事装备。

而包括当时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在内,都认为隆美尔是疯了,将装甲部队部署在海边,岂不是任由盟军的飞机和舰炮进行轰炸,龙德施奈特和古德里安坚持认为机动才是装甲兵的唯一出路。而隆美尔长期和美军作战,深知对方的空军实力,一旦开战任何大规模的装甲兵运动都会在盟军的打击之下,尤其是当时的德占法国仅有一个第3航空队,只有90架轰炸机和160战斗机,完全丧失了制空权,而为了登陆盟军共准备有13000架各种战斗机和轰炸机。

古德里安的这种意见,是源于自己在二战初期就一直坚持的闪电战传统,但是随著各国空军力量的增强,即便是在苏联战场上,闪击合围战术也慢慢的不起作用了,库尔斯克大会战多数的德军坦克就是被伊尔-2攻击机所击毁的,战争早已经进入了三维的时代。

而这个装甲兵布置的争论,其实也源于双方对兵权的争夺,最终装甲兵一人一半,但是任何一人的兵力都不足以阻止盟军,不管用何种方式。何况最后隆美尔被盟军的欺骗计划弄晕了头,并没有预料到盟军的登陆点在诺曼底。所以不管装甲兵是布置在纵深还是滩头都无法有效消灭盟军,退一万步说,就算隆美尔猜对了盟军登陆的确切位置,也集中了所有的装甲部队。那也不过是能够打退第一波的攻击,而这些已经暴露的装甲部队,面对的将是舰炮和盟军空军部队的狂轰滥炸,最终只是让北大西洋防线苟延残喘,除非能够夺取制空权,否则一切战术设计和装甲兵布置都死空谈而已


隆美尔只是建议将装甲师部署在靠近海岸线的地方以便实施快速的支援,至少也要部署在盟军舰炮的打击范围之外,并不是说直接部署在滩头上抗击盟军的登陆,德军装甲部队主要任务就是增援海岸阵地上的步兵师,与后者一起发起逆袭,将登陆盟军赶下大海。不过无论如何,按照隆美尔的设想德军装甲师迟早要在滩头上和盟军作战,双方的决战将在滩头进行。

当时有另一种和隆美尔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以西线装甲部队司令盖尔将军为首的东线将领,他们主张将装甲师做纵深的部署,待盟军地面部队深入内陆后,集中装甲部队打一场反击战,击垮盟军地面部队,从而一举将其赶下大海。这样的考虑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担心盟军空降部队会法国巴黎附近实施大规模空降作战,德军装甲部队部署在后方可以及时应对;另一个就是试图避免在滩头和绝对火力优势的盟军决战,至少在盟军的舰炮掩护范围之外和盟军实施决战。

这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打法,隆美尔的靠近海岸线部署意味著德军装甲部队将不可能集中行动,而是分散部署在海岸线上,以小型战斗群的方式为海岸线实施广泛的装甲支援。而盖尔将军的纵深部署则是企图将装甲部队做集中的使用,至少以师级以上规模实施作战,使之具备强大的突击能力,实施决定性的进攻。前者实际更像是一种静态的防御战,装甲部队主要为步兵师提供战术支援,而后者则是典型的东线战法,由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如果不考虑制空权的影响的话,无疑对装甲部队进行集中使用是更为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对盟军登陆实施一场协调一致的大规模装甲反击,这种突击能力是一般分散的装甲战斗群所不能比的。不过在实际作战中,部署在后方的装甲预备队并没有体现出强大的突击能力,由于盟军空袭的影响,德军装甲师的运动速度比预计要慢许多,而且无法同时抵达战场,计划中的集中装甲反击并没有实现,也证明盖尔将军的设想不切实际性,在那种空袭强度下,德军装甲部队在西线只能以小型战斗群的方式投入作战,这和隆美尔的设想是一致的。

至少通过事实证明,在西线大规模集中使用装甲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样将装甲部队部署在大后方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反而使其无法快速抵达前线去支援饱受重压的步兵师,等到好不容易赶到前线时,许多步兵师已经被盟军打垮了,德军防线已经千疮百孔,这些德军装甲部队不得不去填补战线的缺口,失去了进攻能力。既然纵深部署的方法行不通,那么隆美尔的靠前部署装甲师也就成为了唯一可取的方案,虽然风险同样很大,至少还有一丝希望。不像在战争中那样,那些被寄予厚望的装甲师还没有赶到战场,战争便已经失去了,盟军地面部队站稳了跟脚,登陆的足够数量的坦克和战防炮,足以抵挡德军任何的装甲反击了。


说隆美尔「把坦克部署在滩头」是对他使用德西线装甲兵团的误读!隆美尔不过是建议德军装甲机动部队应尽量靠近海岸部署,尤其是德国人自己所判断的盟军主要登陆区域索姆河—加莱和诺曼底地区,并建设秘密战备公路。惩于盟军压倒性的空中优势,避免装甲集群运动过程中的损耗,在争议下的诺曼底卡昂部署第21装甲师后,他要求在后来美军登陆的犹他滩附近的梅尔河口部署第2个装甲师。他主张装甲兵团分散布置,统一由己指挥,第一时间内给登陆盟军以重大打击,不予盟军巩固滩头的机会,「登陆的24小时是决定性的」。他更要求驻法国南部和地中海地区的第1、19集团军也应归属于他B集团军群。

德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认为驻法国的德军应撤至卢瓦尔河,组建辖10-12个步兵师、3-4个装甲师的机动兵团,在盟军登陆未稳时对其侧翼实施反击,但也未对隆美尔分散装甲机动部队的策略全盘否定。西线装甲集群司令施韦彭堡在古德里安支持下44年5月向希特勒建言,反对隆美尔的计划。结果是驻法国的德军十一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分为三块,各自为政。隆美尔仅能直接指挥驻亚眠—阿布维尔的第2装甲师、驻鲁昂塞纳河以东的第116装甲师和驻卡昂的第21装甲师。

从战事进程看,第21装甲师D日不成功的反击,也让蒙哥马利的D日就占领诺曼底交通要点卡昂的计划沦为泡影,阻碍了英军扩大滩头的企图,直至7月9日才攻占该城。卡昂的坚守让整个诺曼底的盟军战事进展缓慢,它证明了隆美尔战略眼光的独到和尖锐。而从6日下午开始增援诺曼底的党卫军第12、装甲教导师的行进被称为盟军空中表演的「轰炸比赛」和「纽伦堡集会」。德军在诺曼底8月6日唯一一次集中5个装甲师(实际上投入党卫军第1、2装甲师、第2装甲师)「列日行动」的失败更是首场空中力量决定胜负的战斗。

二战德军将领中,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把装甲师进行拆分进行小群多路进攻防御的莫德尔在勒热夫、隆美尔在北非,都证明古德里安的装甲兵要集中的观点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甩锅帝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期苏军的鲁缅采夫行动中集中装甲师反击的做法反证出在敌方优势装甲、空中力量面前,集中的进攻或反击都是不切实际的奢望!


隆美尔的原话是要把坦克部署在「海岸地带」,而不是什么海滩上,否则坦克就不是坦克而是钢铁碉堡了,会成为盟军轰炸机和舰炮进行火力准备的炮靶子。在诺曼底,德军第21师装甲师的实际驻地是在卡昂以北,距离大西洋海滩15公里,从战争实际进程看,隆美尔没有错。

由于希特勒分割了西线装甲部队的指挥权,造成隆美尔的装甲力量非常分散,在整个西线战场德军其实有10个装甲师的部队(有3个师是从东线撤下来整补的),然而正是由于隆美尔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的意见分歧,西线德军的装甲部队部署的非常糟糕。

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由第7和第15集团军组成,其中驻守加莱的第15集团军由于被判定为盟军主要登陆方向,因此该集团军下辖5个装甲师。这5个装甲师又被分成两拨,靠近海岸线部署了2个师,在纵深地带有3个师,根据希特勒的折中决定,隆美尔只有权动用前沿的那2个装甲师。

在诺曼底驻防的第7集团军则只有一个第21装甲师,拥有127辆四号坦克和40辆突击炮,被部署于卡昂。在诺曼底纵深地带还有隶属于西线装甲集群司令施彭韦堡指挥的2个装甲师,在法国内陆还有2个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党卫队装甲师,只有通过希特勒才可以调动。

也就是说,在西线德军所有的10个装甲师中,隆美尔有权直接使用的只有3个,其中在诺曼底地区的仅仅只有1个!西线装甲集群司令施彭韦堡掌握著5个装甲师,希特勒本人掌握著2个师,隆美尔若想调动另外7个装甲师的任何一个,都得请示最高统帅部。

1944年6月6日凌晨,第一批登陆盟军开始抢滩,由于第21装甲师师长不在司令部里,该师参谋长只凑出一个装甲团40辆坦克在第一时间向海滩出动,德军坦克一度打到了海边,把当面的英军吓个半死。然而由于力量过于薄弱,并且大批盟军飞机越过海滩时,该师参谋长误以为要被抄后路,又命令装甲团撤了下来。

如果在卡昂这样的距离上,德军能够靠前部署3个装甲师,并且在第一时间向盟军登陆部队反击,300多辆坦克对盟军的损害是非常巨大的。第一会限制盟军开辟登陆场,第二会大量杀伤登陆步兵,也间接掩护了「大西洋壁垒」工事里的德军,否则他们会逐一被盟军步兵用炸药抵近解决。

到6月7日,清醒过来的希特勒把西线装甲集群的5个装甲师指挥权,全部交给了隆美尔,可是已经晚了。当第12装甲师、装甲教导师等部队冒著盟军飞机的猛烈轰炸到达海边时,已经是6月7日深夜(装甲教导师还更迟了一天),隆美尔真正能够聚集一定装甲力量反击滩头时,已经是6月9日。

整整三天的时间,不仅足够让盟军开辟登陆场卸下大批人员和物资,更重要的是,英军第11装甲师等盟军坦克部队也上了岸,德国人的坦克绝对优势已经不在了。隆美尔说的没错,反登陆作战的成败就是「在最初的24小时」,而德军装甲部队的反应,耗去了超过72小时,什么都来不及了。

不要用盟军的空中和舰炮优势来混淆这个问题,实际情况是,当德军5个装甲师到齐时,隆美尔把全部900辆坦克中的700辆集中在卡昂周围与盟军死战,尽管美英军拥有强大的空军支援,把卡昂城炸毁了四分之三,然而整整一个月也没能突破卡昂防线。

试想一下,如果这几百辆坦克在6月6日这一天能够及时出现在五处海滩上,第一波没有坦克并且缺少反坦克武器的盟军能站住脚吗?

结局只有两个,要么被坦克碾压,要么就得退回船上去,至于战机和舰炮,面对已经混战成一团的海滩,怎么开火?连德国人带自己人一起炸吗?

隆美尔在北非跟美英盟军交过手,他关于装甲部队前置的战法完全正确,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进程,但绝对够盟军喝一壶的。至少,在登陆第一阶段,盟军会遭到更加严重的损失,至于能不能站得住脚,那就得靠「上帝保佑」了。


没法说高不高明。如果把坦克部署在纵深,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发动反击,或者发挥作用。部署在滩头可能第一时间损失严重。

一旦强大敌军发起登录,并且掌握制空,制海权,就跟坦克在哪没关系了。


法国不是只有诺曼底和加莱能登陆的。而且德国坦克师在登陆后以经很有效的反击,比如卡昂。底蕴德国没法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