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陽伊川縣城往東十幾公里,有個許營村。村北不遠,背靠萬安山、前臨曲河的一處園子,就是范仲淹的墓地所在地——範園。

范仲淹墓前雕像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自步入仕途以後,他不僅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爲宋朝盡心盡職,而且以此作爲家訓,教育子孫。正因爲范仲淹身體力行樹家風,他的四個兒子都延續了范仲淹清正節儉的品格,爲官之時以天下爲己任,皆成名臣。

爲母盡孝選葬洛陽

范仲淹是蘇州人,在徐州去世,卻爲什麼選擇百年之後葬於洛陽呢?這得先從范仲淹的身世說起。

范仲淹的父親範墉先娶了陳氏,後來又娶了謝氏。謝氏生下范仲淹後不久,範墉就去世了。孤苦無依的謝氏帶着范仲淹,改嫁到了淄州長山縣的富戶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改名叫朱說,這一叫就是20多年。范仲淹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去蘇州認祖歸宗,並承諾不要祖產,最終恢復範姓,改名仲淹。

範墉

范仲淹的母親改嫁過,不能葬在範氏家族的祖墳裏,如果把母親葬在朱家的祖墳裏,恢復範姓的范仲淹又不能和母親葬在一起。因此,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後,被暫時葬於商丘。

在丁憂期間(當時的制度,父母身故須守孝三年),范仲淹去登封嵩陽書院講學,路過伊川時去唐代名相姚崇及其母親的墓地拜謁——姚崇的母親也曾改嫁,去世後葬在萬安山下。在這次拜謁後,范仲淹有了將自己的家族墓地定在伊川的想法。范仲淹決定效仿姚崇,把母親葬在伊川,自己百年之後,也葬於此,陪伴母親以盡孝心。

此外,范仲淹認爲洛陽地勢險要,具有王者之氣。范仲淹生前曾幾次向宋仁宗建議從開封遷都洛陽,他認爲洛陽與開封相比,據險可守,更適合作爲國都。雖然他的建議最終未被採納,但他對洛陽始終情有獨鍾。

清廉自持教子嚴格

據《宋史·范仲淹傳》載,范仲淹以清廉自持,不與世沉浮。即使他顯貴之後,亦“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范仲淹任廣德軍司理參軍時,要回蘇州老家接母親來廣德,因積蓄不多,下屬爲他籌集了路費,但他堅決不收。他說,自己有一匹馬,把馬賣掉後就夠回家的路費了。

范仲淹不但自己爲官清廉,對子女要求也十分嚴格。他在朝中做官時,多次給蘇州的家人寫信,讓他們告誡族中子弟要“清心做官,莫營私利”。他在《告諸子及弟》中說:“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貴之樂也。”他在《與朱氏》的信中也說:“居官臨滿,須小心廉潔,稍有點污,則晚年飢寒可憂也。”

范仲淹任參政知事後,可謂位高權重,薪高祿厚,他召家人於廳堂,當范仲淹看到滿堂子孫一個個衣着樸素、袖藏經卷時,心裏很高興。他告誡子孫:“貧賤時,無以爲生,還得供養父母。吾之夫人親自添薪做飯。當今吾已爲官,享受厚祿,但吾常憂恨者,汝輩不知節儉,貪享富貴。”

在給子孫留下的《家訓百字銘》中,范仲淹訓誡和要求子孫要“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家訓百字銘》

生活節儉家風戒奢

范仲淹一生節儉,《范文正公言行拾遺事錄》中記載,范仲淹做官幾十年間,未增加一名僕役。不僅如此,由於范仲淹一生奔波各地任職,長期居無定所,直到死也沒有置辦一處宅第。

范仲淹不僅自己做到了清儉一生,而且特別注重教育孩子也要生活儉樸。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學會“忍窮”,甘於清貧。《宋名臣言行錄》中記載:“範公常以儉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勵廉恥,知榮辱,積養成名。”

范仲淹的次子範純仁結婚時,聽說兒媳將飾以錦羅帷幔,范仲淹立即傳訓其子:“吾家素清儉,安能以羅綺爲幔壞吾家法,若將帷幔帶入家門,吾將當衆焚之於庭。”於是,兒子和兒媳清儉成家。

范仲淹嚴教子女樸素節儉,對其子孫影響頗深。範純仁曾深有體會地說:“唯儉可以養廉,唯恕可以養德。”

在范仲淹身體力行的影響及嚴格管教下,範家始終保持着儉樸的家風。《宋史》中有這樣的記載,范仲淹的孫子範正平小時候學習勤奮刻苦,穿的用的比窮苦人家的孩子還差,與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同在離城二十里的果林寺裏讀書,來回步行,用一把破扇子遮擋烈日,誰也看不出他是當朝宰相的孫子。

范仲淹雖清正節儉,卻樂善好施,他把自己的大半俸祿及所得賞賜都用來接濟別人,如創辦義莊、賙濟窮人、賜賞部下等。一生爲官的范仲淹沒有錢財,以致一生貧困,最後“殮無新衣,友人醵資以奉葬。諸孤無所處,官爲假屋韓城以居之”,真正做到了清清白白。

(來源:洛陽網·戚帥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