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規格等級的演變過程,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

一、萌芽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代表著作:《范子計然》

對藥材進行規格等級的劃分:記錄有39種記有優質品的評價依據,4種記有上、中、下等級及價格,2種藥材按照品種不同劃分為不同的規格,大部分藥材按照外觀顏色進行劃分。

此外部分藥材按照性狀、粗細、色澤、質地、氣味、採收季節等進行劃分,出現了採用色澤與採收時間,色澤與大小多指標評價方法,其較單一指標更加完善。

缺陷:此書為最早的中藥材商品學記錄,無功效主治,絕大部分藥材有產地記載,但由於受到當時地域範圍及交通因素的影響,其記載的地域範圍大部分集中在三輔(今陝西中部地區)附近。

二、初步形成時期:南北朝隋唐時期

代表著作:《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千金翼方》中進一步明確了道地藥材的概念。

等級劃分有如下特點:

對藥材按品種區分規格,不同品種療效不同,尤其重視藥材不同產地的品質差異,提倡優質區域的藥材,結合顏色、大小、質地、斷面、氣味等性狀特徵進行等級優劣的劃分,根據不同規格等級藥材以臨床療效作為最高評價指標進行區分。

這種強調不同品種、不同產地藥材質量的差異,並予以分開,並將各產地藥材的性狀與臨床療效相結合的綜合性劃分方法影響了後世1500餘年的藥材評價,至今仍具有科學性,奠定了後續中藥材以臨床療效為終極目標的劃分方法。

與當前市場實際劃分方法已經較為接近,至今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三、深化認識時期:宋金元時期

代表著作:《證類本草》、《本草衍義》

本期藥材規格等級劃分的主要特點有:

種源增多,很多藥材增加了近緣種,並明確記載偽品,提出不同基原藥材療效的差異,產地明顯擴大,很多藥材記載產地大大增多,更加重視產地區分品質,栽培增多,且認為家種必加糞壤,栽培品較野生品質差。

在藥材規格劃分上基本上沿用之前的方法,重視不同品種的療效區分,同時偽品增加,重視真偽鑒別。

四、成熟時期:明清時期

本時期代表性著作:《本草原始》《品彙精要》《本草蒙荃》《本草綱目》

最顯著的特點:

用臨床療效來選擇優質藥材的產區。

對具體各藥材的規格等級劃分逐漸統一化,逐漸形成了為大家所公認的優質評價方法,包括品種、產地、性狀鑒別。

大宗藥材的產地逐漸固定,不像宋元產地分散且多,這與開始逐漸種植有關,如川穹、當歸、白朮等均已開始栽培,並與野生者進行區分,且具有較統一的品質評價。

五、發展時期:民國時期

代表性著作:《藥物出產辨》、《增訂偽藥條辨》、《鑒選國葯常識》、《藥物學備考》

本時期特點:

此時期各地的道地藥材基本在此基礎上定型,隨著進出口的增加,藥材栽培日趨增加,出現了很多進口及栽培品種,明確了按照大小規格劃分的方法,同時也出現了硫熏藥材,此處隨著藥材應用的增加,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出現了諸多造偽現象。

六、繼承與轉變期:建國後

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自 1984年起,中藥材市場全面放開,國家不再統一調配,其後經過整頓全國只保留17家藥材市場,出現了原先由藥材公司系統建立起來的一套中藥材規格等級標準被逐漸淡化的情況,藥材由野生為主逐步向栽培為主的轉變,產地與性狀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原先的標準也難以適用。

此外隨著國家藥典標準對於指標性成分的要求逐步提高,尤其是中成藥比重大大超過飲片配方用量,中成藥對指標性成分的嚴格要求,導致投料企業更多關心藥材指標性成分的高低,而部分藥材由於含量與直徑等成反比關係,因此甚至出現了等級越高含量卻不符合藥典標準的現象,這直接導致了市場對於規格等級的淡化。

但市場在新形勢下自發的產生了新的規格等級,比如隨著栽培的增加,很多藥材如防風、黃芩、羌活、藁本、秦艽等均按照栽培模式劃分成野生與家種規格,此外隨著產區的變化,市場按照不同產地劃分成不同的規格,因此該時期是規格等級出現較大變化的時期。

七、當期市場規格等級現狀

當前藥材規格等級發生了較大變化,究其原因根本上是由於中藥材的資源限制性導致的。

受正品基原野生藥材蘊藏量減少,而種植技術與成本限制的影響,導致產量較大的近緣的物種,或者產量更高的雜交品種作為替代品出現。

1、受經濟利益的驅使

很多藥材出現無序的引種,結果導致很多栽培藥材出現不同的產地規格,如河南丹參、山東丹參、山西丹參、中江丹參和安徽丹參等產地規格。

2、產地加工日趨明顯

由於保健食品以及產地追求附加值等因素,出現了大量產地切片,致使流通商品中原藥材個子貨越來越少。

3、新的藥典對硫熏做了明確的限量規定

以往較多的硫熏規格逐漸減少,無硫藥材的性狀與其差異較大,但低硫藥材仍然存在,也因此出現了新的規格。

4、藥典對指標性成分的含量要求逐漸提高

為了達到藥典的標準,市場出現不少以含量為先的現象。

5、傳統的性狀區分優劣逐漸被淡化

部分藥材其成分分布在表皮,其與按大小劃分等級成反比,導致傳統認為等級高而含量卻不合格的問題,投料企業更多關注含量的高低,這也導致新的規格等級的出現。

因此,當前所出現的商品規格等級與藥典標準倒掛的現象是對傳統藥材品質評價的挑戰。

當前市場處於自發分級狀態,具有盲目性,各藥材市場規格不一,甚至同個市場不同攤位之間規格差異較大,藥材質量參差不齊。

八、未來之路

從事物發展盛衰交替的發展規律來看,如今的規格不一的混亂場面正是再次統一的序章。

——本文來源於葯信達,經過整理編輯

藥材幫,一群致力於推動中藥產業升級的新青年

許光華,藥材幫發起人,中國中藥協會 信息專業委員會 副秘書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