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庭“手机带娃”成了常态:大人被手机绑架,孩子被懒惰的父母绑架,触网年龄越来越小,不知不觉中成了重度手机病患者。


记得一组数据,在对1000名0-5岁幼儿父母进行调查后,发现其小孩的智能手机的使用率高达80.4%,3岁就开始玩手机的孩子达到32.5%。


宅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孩子们失去了行走的机会,也失去了见世面的可能。



哈佛校长曾说,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想要孩子痊愈,那么,是时候带他们走出手机世界了。


让电子产品从孩子的世界消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带孩子出去走走,也不需要费多少力气。


我们总在思考怎么才能让孩子多见世面,可就像韩寒说的:“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人只有在行走的过程中,世界才不会止步。


你尽管为孩子创造新鲜的环境,剩下的,就全部交由他们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带孩子多出去走走,走出城市里被网络覆盖的快节奏状态,走进另一种真实鲜活的人生百态,看看和平日里不一样的世界,哪怕是沿着家乡的小道给孩子讲讲以前的故事。


走在路上,孩子才会知道他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清楚将来要到哪儿去。


有句话说的好,丈量人生用心,丈量世界用脚。对孩子来说,每一次新奇的体验,都不亚于一场完美的旅行。



行走的过程里,每一道风景都是孩子的新大陆。


他们在无数个问答里积累自己的知识库;在不规律的作息中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在社交的场合里学会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龙应台曾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走在路上,孩子才会用眼睛和思维不断打破、重塑自己的认知。


对他们来说,只有亲自看到的事物,亲耳听到的声音,才是最生动和最真实的。


也许手机和网络也能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但沉迷手机给孩子带来的颈椎病、孤独症、焦虑症、攀比心、厌学情绪,又让父母头疼不已。


行走,才是治愈孩子最好的良药。


可很多父母不愿意带着孩子出远门。

原因不过这三点:

1.孩子太小记不住去过的地方,去了也白去,浪费钱浪费精力,累;

2.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担心他吃不好睡不好,容易生病,累;

3.出门一趟行李都快比人重,时刻照看孩子,实在太累。


说到底,真的累吗?没错,累到姥姥家了。


但就像海明威曾说的,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孩子走过的路,看过的人,听过的声,最后都会成为他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行走的过程,就是见世面的过程,收获成长,摈弃狭隘,拓宽视野,就已经把这趟名为“劳累”的旅程变得足够有意义。


只要你愿意走出家门,只要你愿意陪孩子走在路上。


不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熙攘闹市,不论是社区公园,还是特色景点,每一处场景,都可以成为孩子见世面、疗愈心灵的地方。


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会把所有新鲜的事物,吸收成自己的见识和感悟,作为储备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化作心中的低调和从容,成为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气和勇气。


世界那么大,当然要和孩子一起去走走。


认识世界没有年龄限制,不论什么时候踏出脚步,都有那个年龄带来的惊喜。

最好的学问,永远都在路上。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