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导致慢性免疫激活,导致其他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增加,这与感染个体的胃肠道损伤有关。抗病毒的免疫细胞称为中性粒细胞,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的组织损伤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中性粒细胞是否会导致HIV感染的胃肠道损伤。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中性粒细胞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借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

  据迈阿密大学的Nichole Klatt及其同事,4月11日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Pathoge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 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的白细胞存活率的提高,与艾滋病毒感染者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有关。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益生菌中常见的乳酸杆菌可以缩短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并且可能是减少艾滋病毒感染者肠道炎症的有效治疗策略。

  在这项新研究中,Klatt及其同事通过量化与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的胃肠组织中的其他白细胞相关的中性粒细胞来解决这一知识差距。

  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两万五千亿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研究结果表明,HIV感染者胃肠道中的中性粒细胞寿命更长。因此,中性粒细胞寿命的增加可能导致结肠直肠活检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积聚,可能暗示嗜中性粒细胞的寿命作为HIV感染中肠道炎症的新治疗靶标。结果还表明,天然存在于胃肠道中的不同细菌可以改变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并且HIV感染中这些细菌的相对丰度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寿命。

  具体而言,乳酸杆菌属物种独特地降低中性粒细胞存活率和中性粒细胞频率,这可能对减少HIV和其他慢性炎症状态中的中性粒细胞驱动的炎症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这些数据非常引人注目,因为它们明显暗示中性粒细胞的寿命是减少HIV感染时肠道炎症的潜在目标,”Klatt指出。 “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在许多不同的慢性疾病中增加,并且正在研究针对中性粒细胞寿命的策略以减少中性粒细胞驱动的炎症。然而,此前的联系尚未在HIV感染的背景下进行过调查。”

  “我认为最令人兴奋和有趣的发现之一是乳酸杆菌可以超越中性粒细胞存活信号并减少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和数量,”第一作者Tiffany Hensley-McBain表示。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这些数据对于发现中性粒细胞驱动的炎症的新疗法具有重要而广泛的意义,不仅包括HIV感染,还包括许多慢性炎症性疾病。”

  来源

  Longer neutrophil lifespan may contribute to HIV-associate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版权声明

  HIVnews公众平台翻译类文章,仅供参考性阅读,如有错误请予以指正,请使用“分享图文”分享本文,未获得本文作者授权禁止一切转载行为,转载请联系公众平台获取授权,如有发现擅自转载,一律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