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導致慢性免疫激活,導致其他疾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增加,這與感染個體的胃腸道損傷有關。抗病毒的免疫細胞稱爲中性粒細胞,與其他胃腸道疾病的組織損傷有關,但目前尚不清楚中性粒細胞是否會導致HIV感染的胃腸道損傷。

  絕大部分的粒細胞屬中性粒細胞。每微升血液中約有4500箇中性粒細胞。由於這些細胞的細胞核的形態特殊,中性粒細胞又稱爲多形核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停留的時間平均只有6-8小時,它們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後不再返回血液中來。

  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佈數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的數量約佔白細胞總數的55%一70%。中性粒細胞屬多形核白細胞的一種,由於其數量在粒細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將多形核白細胞指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借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

  據邁阿密大學的Nichole Klatt及其同事,4月11日在開放獲取期刊《PLOS Pathogen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 被稱爲中性粒細胞的白細胞存活率的提高,與艾滋病毒感染者腸道微生物羣的改變有關。此外,研究結果表明,益生菌中常見的乳酸桿菌可以縮短中性粒細胞的壽命,並且可能是減少艾滋病毒感染者腸道炎症的有效治療策略。

  在這項新研究中,Klatt及其同事通過量化與接受治療的HIV感染者的胃腸組織中的其他白細胞相關的中性粒細胞來解決這一知識差距。

  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約有一半隨血流循環,通常作白細胞計數只反映了這部分中性粒細胞的情況;另一半則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時,在骨髓中尚貯備了約兩萬五千億個成熟中性粒細胞,在機體需要時可立即動員大量這部分粒細胞進入循環血流。

  研究結果表明,HIV感染者胃腸道中的中性粒細胞壽命更長。因此,中性粒細胞壽命的增加可能導致結腸直腸活檢組織中的中性粒細胞積聚,可能暗示嗜中性粒細胞的壽命作爲HIV感染中腸道炎症的新治療靶標。結果還表明,天然存在於胃腸道中的不同細菌可以改變中性粒細胞的壽命,並且HIV感染中這些細菌的相對丰度的變化可能有助於增加中性粒細胞的壽命。

  具體而言,乳酸桿菌屬物種獨特地降低中性粒細胞存活率和中性粒細胞頻率,這可能對減少HIV和其他慢性炎症狀態中的中性粒細胞驅動的炎症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

  這些數據非常引人注目,因爲它們明顯暗示中性粒細胞的壽命是減少HIV感染時腸道炎症的潛在目標,”Klatt指出。 “中性粒細胞的壽命在許多不同的慢性疾病中增加,並且正在研究針對中性粒細胞壽命的策略以減少中性粒細胞驅動的炎症。然而,此前的聯繫尚未在HIV感染的背景下進行過調查。”

  “我認爲最令人興奮和有趣的發現之一是乳酸桿菌可以超越中性粒細胞存活信號並減少中性粒細胞的壽命和數量,”第一作者Tiffany Hensley-McBain表示。 “總體而言,我們認爲這些數據對於發現中性粒細胞驅動的炎症的新療法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意義,不僅包括HIV感染,還包括許多慢性炎症性疾病。”

  來源

  Longer neutrophil lifespan may contribute to HIV-associate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版權聲明

  HIVnews公衆平臺翻譯類文章,僅供參考性閱讀,如有錯誤請予以指正,請使用“分享圖文”分享本文,未獲得本文作者授權禁止一切轉載行爲,轉載請聯繫公衆平臺獲取授權,如有發現擅自轉載,一律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