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10.jpg

 

【起心动念的生与灭】

 

「每一个起心动念就是一世原来, 我这一生也只是我的一个起心动念啊 !

 

       太阳的升起与落下是自然, 起心动念的生与灭也是自然的, 无须刻意的, 总是在不经意的状况下, 悄悄地自然升起, 有时候跟著心念载浮载沉一段时间, 而时间长短则是自己的选择, 有时候则是念头升起后立即觉察, 但在体验与觉知后, 终究会自然地放下.

 

生命的开始与结束有其原因和意义, 起心动念的生与灭也是有原因和意义的. 一般而言, 身体的感官神经所带来的各种感觉, 包括眼睛的视觉, 耳朵的听觉, 鼻子的嗅觉, 口腔舌头的味觉, 分布在皮肤上的触觉与身体内器官的感觉, 都是起心动念升起的原因. 譬如, 在国外工作或留学, 看到一个类似家乡的环境, 内心立刻产生了思乡的念头, 而开始想念家里的人事物 - 这是经由视觉直接产生的心念. 也可能看到掉在一个装满钱的袋子, 从一开始看到钱袋而产生的好奇心, 一瞬间转换成贪的念头, 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占有它 - 这则是透过视觉生念后又转换出不同的心念. 又譬如跟人谈话过程中, 听到自己不喜欢的表达方式, 而升起厌烦的念头, 甚至因此升起了愤怒之心,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 就无法自然地继续对谈 - 这则是因为听觉而产生的念头, 然后转换成行为. 走在路上, 飘来一阵熟悉的香气, 突然想起分手的女友, 开始升起思念带著伤心与惆怅, 还有一点生气的感觉 - 这是因为嗅觉而产生的复杂念头. 尝了一口甜美的葡萄酒, 仿佛置身于果园和花园之中, 似乎也闻到了甜蜜的果香和淡雅的花香, 于是自在愉悦的心念顿时升起 - 这则是因为味觉引出了嗅觉的境相, 彼此交互产生的念头. 身体的其他感觉亦然, 有时候可能因为疾病所产生的疼痛或是不舒服, 而升起放弃或甚至厌世的念头, 甚至转变成行为. 这些心念的产生, 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眼, , , , 身的感知所带来的. 因此,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 经由这五感排列组合所产生的心念, 真的多到无法想像, 而我们绝大多数的烦恼, 都来自于心念产生后所带来的境相. 换句话说, 起心动念有多少, 人的烦恼也就有多少.

 

似乎烦恼皆由此而生, 那么起心动念的生】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 : 入世】的角度和出世】的角度. 而入世的角度是看问题, 出世的角度则是看本质.

 

  • 入世】的角度 :

既然烦恼是问题, 解决烦恼的直觉答案, 就是没有起心动念. 但刻意没有起心动念, 本身就是个起心动念, 也是个执念, 而且仍然是个烦恼. 在一般的生活里, 没有起心动念, 几乎是不可能, 因为所有的感觉来自于比较, 也就是分别心. 我在【二分法 完整的体验】中有说明过, 【分别心】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 透过全然体验分别所带来的对比感受后, 就会拥有完整的体验】, 而自然也就会选择放下】这个能量, 而无须因为刻意去除而再度进入二分法的框架里. 所以起心动念生】的目的, 是让我们产生更多的体验, 进而更了解自己拥有创造实相的能力. 换另外一个视角来看, 当我们接受】自己拥有这些烦恼时, 问题就自然不存在了. 因为当我们成为观察者, 就会跳脱出烦恼的框架, 反而会去看为什么会烦恼, 烦恼时的感受是什么, 还有烦恼是什么. 觉察之后, 诚实面对自己所拥有的这个烦恼, 全然体验这个烦恼所带来的感受, 就会清楚看到这个烦恼所带来的意义与目的, 然后选择是否继续体验或是选择放下. 而在我这一年灵性的提升之路上,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反而经常陷在心念升起后自己所创造的境相中, 跟著境相变化而情绪起伏. 这是在体验自己所创造出的相, 只是不知道自己正在体验而已. 但透过慢慢地留意每一个心念上来时, 情绪和感受的变化, 逐渐觉察了自己在这些境相生成前的起心动念, 才发现每一次起心动念的觉察都是个令人兴奋的冒险, 因为它提供了机会让我们练习观察自己, 但并不需要评断这个心念, 就只要将这个过程当成是向内看自己的一个探索之旅.

 

其实, 起心动念的生】来自于自己, 而它背后有一个很深远的意义, 就是帮助我们找回自己. 每个人来这世上, 都扮演著独一无二的角色, 选择创造的体验自然不同. 简单举个对比明显的例子来看, 扮演富人的人和扮演穷人的人所产生的起心动念就有很大的差异. 富人因为物质无缺, 五感所产生的念可能是因为想展现比别人拥有更多更富有, 接著因为别人比较多而产生, 不高兴自己比输了, 然后为了赢回来起了, 想办法一定要拥有更多. 当自己真的拥有那么多的时候, 心也跟著升起, 开始炫富甚至瞧不起人, 但同时可能心也悄悄跟来, 觉得自己可能还是比不过人, 于是再度进入【自己烦恼】的框架中, 反复【轮回】. 反观穷人的, 是因为物质缺乏, 为了能生存想要更多, 也因为不足而产生, 因此开始不断埋怨或抱怨别人, 或是开始心妄想. 但穷人的心和富人不同, 是因为视角的不同, 慢心的背后常常是没有自信, 怕别人瞧不起, 又因为没有自信, 而起了, 反而不断怀疑自己, 然后也陷入【自己烦恼】的框架中, 继续【轮回】. 这个对比鲜明的例子, 富人和穷人的烦恼虽然不同, 但这些烦恼不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自己要创造这些烦恼呢?

      就是要让我们从自己创造的境相, 看到自己, 找回自己.

 

      为什么会反复轮回呢?

      就是让自己不断地创造体验, 并提醒我们回头看自己.

 

换另一个方式来说, 这些烦恼就像一个超级台风一样, 在暴风圈内吹著狂风下著暴雨, 站在不同的位置所遭受的风雨不同, 就如同自己选择的烦恼, 感受不同. 而【我】就像台风中心的台风眼, 既无风也无雨. 若将自己置放于台风眼外的任何一处, 就在体验风雨交加的感受, 如同体验烦恼一般. 但是若能知道台风眼之所在, 而将自己置身于台风眼中, 就能体验无风无雨的感受, 如同烦恼一扫而空.

 

看到自己就会明了自己本来之所在, 而找回自己就如同将自己拉回台风中心, 自然会发现原来【我】是没有烦恼的, 所有因为起心动念产生的境像所带来的烦恼, 就如同自己选择站在暴风圈内体验风雨一样. 既然起心动念的生】来自于自己, 灭】也是靠自己 - 可选择置放在暴风中, 也可以选择回到台风中心. 所以, 起心动念的生】与灭】, 都来自于自己的【选择.

 

  • 出世】的角度 :

起心动念本来就在那, 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走在路上, 沿路的花草树木, 还有来往经过的人, 本来就在那, 我们只不过在经过时, 自然地看到而已, 就像起心动念时, 自然地看著它, 如同看著一幕一幕的景色一般. 如果发现路上的一朵花长的很美, 满心欢喜, 就会驻足多看它几眼. 如果看到几个人远远走来, 一脸凶神恶煞状, 则可能立刻开始担心是否会遭遇抢劫而内心七上八下. 这就像起心动念自然升起时, 当我们将觉知缘附于念头上, 则产生出不同境相一样, 就会开始体验境相所带来的感受, 譬如担心害怕或是喜悦自在. 因此, 起心动念就如同在路上看到一幕一幕的风景, 本来就在那, 也自然地迎面而来, 如果不将觉知缘附于这些心念之上, 起心动念就如同走过所看到的风景一般, 一幕一幕自然地消失于身后, 而它仍在…… 只是自己没有【选择而已.

 

  • 【从坐标轴看起心动念】:

在过去这一年中, 随著灵性的成长, 观察自己的视角逐渐改变, 因此创造了从未有过的体验, 也产生不同层次的体悟. 从坐标轴看起心动念, 是上师从更高的角度引导我来看自己和起心动念生灭的关系. 但为什么用座标轴来说明呢? 因为座标轴是我们能理解的位置对应系统, 用我们熟悉的数轴概念当作切入点, 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起心动念的生与灭.

 

从二维平面座标轴来看, 想像x-轴与y-轴的零点(0, 0)是【本来的我】, 也是找回自己之后的【我】, 而数轴从负的无限大(-)延伸到正的无限大(+), 座标轴里就有无限个座标位置, 每一个座标位置则代表五感在不同情境下的【起心动念】, 而那些数值也正好反应在这个起心动念所带来的境相下, 产生的情绪与感受, 有高有低, 有正面也有负面, 形成不同情绪和感受的组合. 都是正的, 表示非常正向地感受, 反过来看都是负的时, 则处在非常负面的情绪中. 有正有负, 就好像在快乐中仍带著一点担忧, 或是在绝望中带著希望的感觉一样.

 

当我们还没找到自己, 一旦起心动念, 就如同选择了其中一个座标, 然后陷入在这个座标轴的位置上, 以为那就是自己, 而反复体验在这个位置上的感受. 如果又有一个不同的心念上来时, 又将自己置放到另一个座标位置上, 体验那个位置上的情绪反应. 有时候, 从这个位置换到另一个位置, 然后又因为不同的心念产生, 而换到其他不同的位置, 就著么换来换去, 不断地体验每个境相所带来的感受, 但也可能因为习性, 而自然地回到原来的位置, 体验轮回的感受.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 等于清楚知道自己本来就站在那个零点, 不论身在何处, 都能随时将自己拉回到【本我】的位置. 零点, 顾名思义就是【空无】之点, 但有趣的是这个【空无】之点并不空, 因为这个点的四周充满了无限个点, 因此零点是个【空而不空】的点, 换个角度来说, 也是一个【平衡】的点. 任何的起心动念, 都自然存在于这个座标轴内, 当我想体验一个感受时, 或是想创造不同的体验时, 只需要将自己的觉知缘附于其中一个点, 就能创造出自己想体验的实相. 但也因为找到了自己, 所以知道那些座标轴里的每个点, 都不属于自己, 是本来就在那儿的, 自然会选择在体验之后, 自在地离开那个点而回到零点, 回归到本我.

 

上师的引导, 让我看到了自己确实能够创造实相, 而且每个起心动念的生与灭, 都在于自己的选择. 因为【从座标轴看起心动念】的体悟, 让我清楚看懂每一个座标轴内的点, 都代表著每个生命所选择的体验和每个生命拥有的不同感受. 也因此, 我才真正明了上师告诉我的这番话 - 体验众生的体验, 感受众生的感受. 而当我觉察每一次的起心动念, 并且选择体验后, 就会开始创造自己心念中的那个实相, 整个过程则充满了喜怒哀乐的感受. 于是我反复观察这些过程, 体验到每一次起心动念的生与灭就像是一个浓缩版的一世. 于是我再更深一层地内观自己, 才体悟到, 原来我这一生也只是我的一个起心动念啊 !

 

  • 【轮回转世】:

 

生命的轮回不是惩罚, 而是慈悲 !

 

谈到轮回转世, 很容易就联想到【业力】, 但业力是什么? 业力的运作又是如何? 我曾经请教过上师, 但上师总是笑笑地告诉我 :【知不知道这些答案, 并不重要, 只要自己愿意, 仍然可以做到平衡业力】. 祂也告诉我, 业力的运作如同一个庞大的互动系统, 从人的视角来看, 很难全部理解, 但无需将业力看得那么可怕, 业力也是生命本身所选择的体验, 轮回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生命, 而是提醒生命如何找回自己.

 

       有的宗教不谈轮回转世, 有的宗教从教化人心的角度来阐述轮回, 但这都没错, 只是视角的不同而已. 从我的视角来看, 轮回转世是自然的, 也是自己选择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轮回转世呢? 这一世的起心动念】是我们选择是否要轮回转世, 或是转世后要学习那些课题的关键. 我举一个轮回的例子来说明甲在前一世因为愤怒失手杀了乙, 乙在回到灵体后, 选择原谅甲. 当甲在那一世结束生命后回到灵体状态, 回顾自己那一世的每个起心动念, 看到他在杀乙前所升起的心念是【愤怒】. 如果没有了愤怒的, 就不会有杀乙的, 因此甲决定再来一次, 学习觉察这个心念, 体验如何在愤怒中看到自己而放下愤怒. 除此之外, 甲知道乙被他杀的时候, 充满了【恐惧】, 虽然乙已经原谅了甲, 但是甲还是【无法原谅自己】做了这件事, 于是仍告诉自己要体验乙的这份恐惧, 并且要学习原谅自己. 然后甲决定带著【愤怒】【恐惧】与【原谅】的课题返回人世间, 再次学习与体验. 甲在回顾前一世时, 当然不会只有看这几个起心动念, 除了这三个课题之外, 可能还有其他的课题也会带到下一世, 或再下一世去学习和体验. 而在接下来的每一世中, 若仍无法觉察起心动念, 可能又会有其他因果产生, 于是就不停地反复学习和体验这就是轮回.

 

又要如何来平衡自己的业力呢? 延续刚刚的例子带著这些课题重返回人间的甲, 会发现他经常容易动怒, 稍微一点不顺心的事, 或是不喜欢别人的话语和行为, 脾气就上来了, 动不动就跟人争吵或是自己生闷气. 原来这些境相的产生, 是自己在来此世前设定好的, 就是要提醒自己在愤怒升起时, 回头观察自己. 另外, 他经常会害怕这或害怕那, 常常可能因为一些影像或是情境而感到莫名的恐惧, 有时候自己也很困惑为什么会如此. 如果他继续逃避或借助外力来消除恐惧, 那么就会反反复复体验和感受恐惧. 如果一直都无法觉察到恐惧的原因, 他可能就这样过了一个充满恐惧的一生. 但如果有一天, 他觉察到自己这份恐惧时, 诚实面对自己, 并全然体验这恐惧所带来的感受后, 他会发现自己恐惧的来源, 也可能明白恐惧的背后, 是因为自己经常【无法原谅】自己曾经做过的事, 譬如无法原谅每次愤怒后的行为. 只有诚实面对自己, 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课题, 而在全然体验这些课题所带来的感受之后, 就会明白自己可以【选择放下】之后, 或许他还会有恐惧发生, 也或许仍会有愤怒升起, 但他都能觉察这些起心动念, 也能清楚看到自己, 知道这只是再次选择的体验, 而能够随时放下, 不再纠结, 并且他也清楚知道如何【原谅】自己, 让自己在这一世活的更轻松自在.

(我好奇地问上师为什么会用这个例子? 真有这个甲吗? 甲又是谁呢? …… 原来, 这就是我过去曾经体验的一世.)

 

觉察起心动念, 并且诚实面对自己, 全然体验之后, 就能选择放下. 而这份【业力】, 也会因全然【体验】之后而自然地平衡所以, 生命的轮回不是惩罚, 而是慈悲.

 

在一个静夜中, 我内观自己, 了解自己曾转世多次, 当过各式各样的人, 有好人和坏人, 男人和女人, 也当过富人和穷人, 贵族与奴隶, 曾经自杀过也杀过人, 体验当过聪明之人与愚昧之人, 正常的人与非正常的人…… 所有世间的人, 原来都是自己轮回转世所扮演过的角色.

 

既然如此, 更应该先原谅自己, 因为累世以来我们曾经如此 !

既然如此, 我们更应慈悲地接受世间的人, 因为他们正在体验我们曾经的体验 !

既然如此, 我们应该更爱他们, 让他们安心体验, 让他们自在往前 !

 

体验众生的体验, 感受众生的感受.

快乐自在地体验, 喜悦慈悲地付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