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工科生,文学小白,最近在读这两本书,前几天又看了霍金相关的电影《万物理论》,有些感慨,有些好奇。

因为都是回忆性质的文章,都在追索,书写记录被身体限制的人生。所以,突然觉得,是不是可以比较一下两本书?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都可以呀。

我知道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嗯……stupid,不过,有时感觉,这么横著、歪著比较,也会有点乐趣。


其实这两本书我都没有完整地看过。但从我直接的感受中,我是认为两者相似又相差的。

《我与地坛》给我们展示的更多的是生与死的界限,生者终将消亡,对人世的流连不忘返。期间摘过一段很喜欢的文字: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出

往日已归去哪里 ? 在光的前端 ,或思之极处 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 。

在一个地点,通过看物的变化,来观察自己一生的变化,就像自己常常在某个深夜坐在书桌前,反省最近的时光,从身及心,从他及我,从内到外。

即使没有作者那种文笔,但心境我想是相似的。

《追忆似水年华》给我展示更多的是回忆与从前。物是人非、时过境迁都不可描述,最恰当的是往事已矣。

不知题主生命中有没有出现过绚烂的人,或者绚烂的时光。那是一段美妙的旅程,在自己曾经荒芜的生活留下浓墨的一笔,足以一生追忆。

像《情人》、像《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像《夏威夷男孩》、像《了不起的盖茨比》 。

其实很久之前我也不知道为何要耗费一生去想起那段时间,知道我看到一句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个价格就是我的一生的间隙。

让我不断追忆,却再不得拥有。


谢邀,追忆的确没有看过,仅能够给你一些对于《我与地坛》的感受,对于史铁生的作品我向来是不建议20岁以前的孩子看的,史铁生的作品表达的观点大多相同,但每读一次都能够有新的体验,这就是史铁生作品的魔力,他从来不会让你觉得读他的文章味如嚼蜡,因为多多少少你总能从中获取一些道理,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较为无为,但实际每个字每句话都能够掷地有声,《我与地坛》也是同样,写下了史铁生在瘫痪之后与地坛的故事,他的故事也是大家的故事,大家多多少少也会有相同的苦恼,他为你作出了积极且较为合理的解释,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片段那就是当史铁生摇著轮椅看著一对学生男女的爱情故事的文章,似乎是单独的一篇散文,只是他的作品大多表达的意思相同

有些不明白的是 我与地坛是怎么和题主最近阅读的书联系在一起的


没看过追忆,所以也没法在这做比较,不过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表达命运都很有感染力,推荐阅读。
泻药,追忆我还没看过,等我去看完再来回答
还没看过追忆似水年华。但是我与地坛对景色的描写让我爱上散文,对人生的思考让我领略哲学的魅力,给史铁生一百个赞。还有病隙碎笔等等。
我只看过我与地坛。感情太真实了,看哭了好几回,那会儿我生病住院!
谢邀,没看过,最近在看《支配社会学》要是有缘过年休息的时候看了再回答你
《万物理论》拍的这么美,真想有一天,有人能把普鲁斯特的故事,史铁生的故事以同样的制作水准拍下来。 还原出香舍丽榭大街、地坛、合欢树,还有希尔贝特一定要凯拉奈特莉来演,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