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工科生,文學小白,最近在讀這兩本書,前幾天又看了霍金相關的電影《萬物理論》,有些感慨,有些好奇。

因為都是回憶性質的文章,都在追索,書寫記錄被身體限制的人生。所以,突然覺得,是不是可以比較一下兩本書?從哪個角度,哪個方面都可以呀。

我知道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嗯……stupid,不過,有時感覺,這麼橫著、歪著比較,也會有點樂趣。


其實這兩本書我都沒有完整地看過。但從我直接的感受中,我是認為兩者相似又相差的。

《我與地壇》給我們展示的更多的是生與死的界限,生者終將消亡,對人世的流連不忘返。期間摘過一段很喜歡的文字:

午後,如果陽光靜寂

你是否能聽出

往日已歸去哪裡 ? 在光的前端 ,或思之極處 在時間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 。

在一個地點,通過看物的變化,來觀察自己一生的變化,就像自己常常在某個深夜坐在書桌前,反省最近的時光,從身及心,從他及我,從內到外。

即使沒有作者那種文筆,但心境我想是相似的。

《追憶似水年華》給我展示更多的是回憶與從前。物是人非、時過境遷都不可描述,最恰當的是往事已矣。

不知題主生命中有沒有出現過絢爛的人,或者絢爛的時光。那是一段美妙的旅程,在自己曾經荒蕪的生活留下濃墨的一筆,足以一生追憶。

像《情人》、像《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像《夏威夷男孩》、像《了不起的蓋茨比》 。

其實很久之前我也不知道為何要耗費一生去想起那段時間,知道我看到一句話: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個價格就是我的一生的間隙。

讓我不斷追憶,卻再不得擁有。


謝邀,追憶的確沒有看過,僅能夠給你一些對於《我與地壇》的感受,對於史鐵生的作品我向來是不建議20歲以前的孩子看的,史鐵生的作品表達的觀點大多相同,但每讀一次都能夠有新的體驗,這就是史鐵生作品的魔力,他從來不會讓你覺得讀他的文章味如嚼蠟,因為多多少少你總能從中獲取一些道理,儘管表面上看起來較為無為,但實際每個字每句話都能夠擲地有聲,《我與地壇》也是同樣,寫下了史鐵生在癱瘓之後與地壇的故事,他的故事也是大家的故事,大家多多少少也會有相同的苦惱,他為你作出了積極且較為合理的解釋,我特別喜歡的一個片段那就是當史鐵生搖著輪椅看著一對學生男女的愛情故事的文章,似乎是單獨的一篇散文,只是他的作品大多表達的意思相同

有些不明白的是 我與地壇是怎麼和題主最近閱讀的書聯繫在一起的


沒看過追憶,所以也沒法在這做比較,不過史鐵生先生的作品表達命運都很有感染力,推薦閱讀。
瀉藥,追憶我還沒看過,等我去看完再來回答
還沒看過追憶似水年華。但是我與地壇對景色的描寫讓我愛上散文,對人生的思考讓我領略哲學的魅力,給史鐵生一百個贊。還有病隙碎筆等等。
我只看過我與地壇。感情太真實了,看哭了好幾回,那會兒我生病住院!
謝邀,沒看過,最近在看《支配社會學》要是有緣過年休息的時候看了再回答你
《萬物理論》拍的這麼美,真想有一天,有人能把普魯斯特的故事,史鐵生的故事以同樣的製作水準拍下來。 還原出香舍麗榭大街、地壇、合歡樹,還有希爾貝特一定要凱拉奈特莉來演,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