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张宏杰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在历史场景中做出深度还原,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让读者能够在现实中读懂历史的兴亡进退。我认识宏杰,是他写《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写朱元璋,将中国封建专制根源写得剥皮见骨,看得我心里悚然。——柴 静吴三桂,处身于僵硬的道德要求与普遍的道德沦丧、一个冰炭相激的两极缝隙之间,是做忠臣孝子以生命代价换取身后的虚名?还是做贰臣享尽一生的荣华富贵?吴三桂面临的选择之艰难,实在超乎了常人之想像,他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选择了做「民族罪人」,可见还是形势比人强。当然,做「民族罪人」也是一条不归路,既然走上去,就要一条道走到黑,吴三桂既然做不成天使,就只有狠狠心去做魔鬼;他既然放弃了所有的道德原则,人性的丧失就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而他之所以一再选择背叛,自然也就不是无因之果了。「孝子」成名从儿童时期起,吴三桂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品质。膏粱子弟的他当然同样贪玩调皮,但是在练武场上,他却表现出一般儿童所没有的自律能力和吃苦精神。在长时间单调而艰苦的练习中,吴三桂异常投入,从不偷懒。另一个突出的品质就是争强好胜,从不服输。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吴三桂的神经类型极好,智商很高,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均为一流,天赋极为突出。祖大寿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外甥身上的不凡素质,对他极为宠爱,广延名师,悉心栽培。才十几岁,他的一身骑射本领就已十分出众,校场上常常夺魁,在关外军中已小有名气。在大明朝,吴三桂初次朝野闻名则是作为孝子良臣。他甚至可称得上是这个当时时代道德楷模。这起因于一件意外事件。那是天启末年的事。那一年吴三桂刚刚十六岁,还是个半大孩子,正在舅舅祖大寿的指导下学习武艺,父亲吴襄是祖大寿手下的一个总兵官。那一日,吴襄带领五百名士兵出锦州城巡逻,在辽西荒凉的白山黑水间,例行每天的公事。不过,这一次事出偶然,在城外几十里处,吴襄和皇太极率领的四万满洲兵遭遇。皇太极为什么带领如此庞大的军队出现在这里,史书未有明确记载,不过吴襄的境遇却可想而知。吴襄急忙撤退,但在锦州城几里之外,还是被如狼似虎的满洲兵团团包围。吴襄带领这五百人左冲右突,无济于事,全军覆没看来是唯一可能的结果。祖大寿闻讯,带著外甥吴三桂登上城楼观战。两人都心急如焚,吴三桂一遍遍催促舅舅发兵救援。可是锦州城里只有三千守兵,坚守尚且不足,何谈出城救援。无奈之下,祖大寿只好硬起心肠,拒绝吴三桂的请求。但最后在祖大寿未加注意的情况下,少年吴三桂带领二十几名家丁驰出城门,杀入了四万满洲兵的重围之中。皇太极此时想诱明军出战,但是这二十多人的队伍却大出他的意料,这个精明雄武的满洲首领不知道明军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少年吴三桂此时把生死置之度外,凭著一股血气,带领著二十多名家丁,居然如入无人之境,杀到父亲身边,把吴襄从目瞪口呆的满洲兵中带了出来。皇太极怀疑明军有诈,下令兵丁不要追杀,听任吴三桂父子逸去。这个传奇性的遭遇,给吴三桂带来的是一生受用不尽的声誉资本。何如?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那样重视名教纲常。半文盲皇帝朱元璋,本质上是一个精明的、讲究实用的农民。他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又以他那典型的农民式灵感发明了八股文,发明了《大诰》,发明了《皇明祖训》。他的努力指向一个方向:把天下人的头脑装进儒教纲常的保险箱,让社会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条之下永远平稳运转。儒教的价值,在明朝被张扬到了极致。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社会成员的一切行为,必须基于两条基本准则,那就是对皇帝的「忠」和对家长的「孝」。这是协调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宝,如果所有社会成员都能把这两种品质充分发扬光大,一切社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治理天下的要诀即是充分培养鼓励人们的忠孝品质。在某种意义上,「忠」和「孝」已经脱离道德规范的范畴,而上升到价值本体的层面。叛徒、投降者、贰臣,他们背叛的不仅是自己的主子,而且是整个世界。他们注定要被世界所抛弃。所以,吴三桂成名之日,便是与大明朝这座儒法道德「机器」绑定之时。「大明」末日「救父」之后,吴三桂高中武举。再之后,仕途一路坦荡,年仅二十八岁时,就做到了镇守一方的宁远总兵,成为青年将领中的翘楚。在仕途的攀升过程中,他比谁都更深切地感受到道德资源对一个人社会成就的巨大推动作用。吴三桂十分珍重自己忠臣孝子的社会形象,他习惯于围绕这个形象设计自己的行动。在父母面前恭谨体贴,在朋友圈里轻财好士,在百万军中英勇无双,吴三桂知道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也尽心尽力地完善自己的社会角色。年仅三十一岁,吴三桂即已被破格提拔为辽东提督,总领关外军事。与吴三桂这颗冉冉升起的军中灿星相比,大明王朝的所有势能在此时却如同一辆狂奔向悬崖,而无法勒马的马车,走向万劫不复。在明朝以前,儒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软约束发挥作用,而在明朝,这种软约束越来越硬化,这就使这一伦理标准陷入了困境。由于操作上的难度,它实际上成了一种伪标准。人们有充分的智慧,来解决道德高压和自然欲望间的矛盾。他们一方面通过伪饰行为来装点门面,另一方面背地里则是心照不宣地沉沦在道德禁区里,享受矫枉过正的物质欲念的满足。道德价值的过分张扬,最终结果却是整个价值体系被削弱扭曲和人欲中卑劣丑恶一面大放纵大宣泄。嘉隆以来,整个明朝陷入奢靡淫纵之中,上至公卿士人下至平民百姓,每个阶层都沉陷于自然人性的放纵之中。在民间,金粉气息充斥于大街小巷,狎妓征歌之风遍及每个角落,街道上公然出售淫具春画,色情文学成为民间文学的主流。在社会上层,这种风气更为炽盛。宪宗成化年间,内阁首辅万安因进献房中术而得到宠信,朝中执掌风宪谏诤的大臣,居然也争献媚药秘方。而一名普通县级官员每年就不下千两银子的「常例」,每个藩王宗室不下万亩的庄田都像一捆捆稻草不断绑敷在了大明王朝这头不断老化病化的骆驼上。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没落腐朽、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终于要咽下最后一口气了。这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开朝改元,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三月初,崇祯帝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从宁远到山海关,距离是两百四十多里,在当时,按正常行军速度,两天内可以到达。可是不知为什么,这样短短一段路,吴三桂的大军竟然走了八天。真实的吴三桂在求生本能的指引下,在道德的荆棘阵中寻到了一条缝隙,作了一次诡秘的出逃。吴三桂选择了这样一个最佳方案:拖延。他摆出一副对朝廷尽职尽责的姿态,在行进的路上等待著大明朝的灭亡。等到明朝的灭亡已经成了既成事实,他的效忠对象已经不存在之后,他就有了道义上的行动自由。天地巨变,终于彻底压碎了吴三桂身上的道德外壳,他选择了求生而不是殉道。「放逐」的后半生法国传教士白晋在他所著的《康熙帝传》中说:「事实上,鞑靼人(满人)在征服帝国过程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是汉人互相残杀,加上汉人中最勇敢的人,反而为了满洲人去反对他们本民族而战。」吴三桂就是这些「最勇敢」的汉人中「最杰出」的一个。事实上,在大清取得江山的过程当中,平西王吴三桂在所有的将军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一旦弃了道义信条,同胞的生命,在他眼里就成了一具具成全自己功绩的道具。出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面对自己的同胞,他比满洲人下手还黑,手段还残暴。这里面也许掩藏著这样一个心理学的真实,那就是,这类举动正是为了掩饰吴三桂内心的负罪感、恐惧感和痛苦。顺治十七年(1660),在为满洲人卖了十七年命之后,吴三桂终于获得了他背叛「正统道德」的报酬,吴三桂被封藩云南,位享人臣之极。 在昆明,他次第建起了三座宫殿。天下所有的珍玩宝器和人类所能想出的所有享乐花样,几乎他都可以拥有和尝试。昔日的风流将军,此时更加风流狂放。可是,毕竟,他是个叛臣啊!这是坐在北京紫禁城内的满清皇帝和他自己都像一根扎在心里的刺一样的实际,时常隐隐作痛。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皇帝即位了。康熙皇帝基本上是在和平环境长大的,与从白山黑水走来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规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出于内心的道德信条,他不能对吴三桂当初的投奔抱理解态度,对于吴三桂为大清天下立下的汗马功劳,他也不存欣赏之意。对这位王爷的卖主求荣,他更是觉得无法接受。对这位功高权重的汉人王爷,他心底只有鄙薄、厌恶,还有深深的猜疑和不安。吴三桂不再是满清的镇国利器,而是正统的「叛徒」「佞臣」。康熙十二年(1673),撤藩的诏书送到了云南。晚年的吴三桂彻底崩溃,因为可以使他自认为逃避自我道德批判的「温柔乡」也要被褫夺走了。平日温文尔雅的吴王爷头一次失去了自制。面对宣诏使臣的催问,开始还笑容可掬的他,竟一下子「赤颊大骂」起来,他指著钦差的鼻子吼道:

吾挈天下以与人,只此云南是吾血挣。今汝贪污小奴,不容我住耶?!

六十二岁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吴三桂又一次全身披挂。当年「降清」,今日「反清,」历史给了吴三桂最终无法逃避的悲情结局。康熙十七年(1678),起兵五年之后,六十七岁的吴三桂在绝境中痛苦死去。三年之后,叛军余部被肃清。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道德王朝」的风中落叶大明朝的问题不在于遍地的水灾、旱灾、蝗灾,不在于四处蜂起的盗贼,也不在于几位奸臣或昏君。这些只是表象。在这一切的背后,支撑社会正常运转的精神支柱已经腐烂了。孔子在明朝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每个读书人都必须死记硬背四书五经。这个朝代的读书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善于引经据典,这个朝代树起的贞节牌坊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多。每个年代,总有一批批大臣因为谏举皇帝不符祖训的行为,和皇帝据理力争较劲到底,被廷杖被流放被杀头,光荣地登上忠臣榜。可是也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后期那样,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空前低落,人们的精神生命空前萎缩,社会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之中。原因是文化的禁锢吗?不仅仅是,或者说没那么浅薄。本质仍然是人性在道德层面的强迫和与现实层面的虚伪。这个道理,在文末以历史小说《大明王朝1566》中一位被朝廷逼死的商人沈一石的遗言结尾,读者可体其中之意。

「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沈某先行一步,俟诸公锒铛于九泉,此日不远!」

最后,本次推荐书目,张宏杰先生所著《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洞透一个王朝的七个角度。

作者:张宏杰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