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正文开始前,先给小伙伴们一个高能预警。

因为接下来要讲的这部电影,特、别、生、猛——《刺心》。

这部电影入围了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但说它生猛,并不是因为奖项。

首先,影片的视听风格极为强烈。

迷幻的电子乐和复古的霓虹灯美学交相辉映,满屏的美好肉体更是使其堪称“年度赏色大片”。

这种鲜艳明亮的视觉风格,很容易让人想到那部讲述时尚圈“吃人”现象的惊悚片《霓虹恶魔》。

但要论故事情节,比起《霓虹恶魔》,本片的尺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霓虹恶魔》

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法国巴黎。

影片一开场,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谋杀。

在灯红酒绿的夜店中,一名基友小哥正在四处寻欢。他看上了一个神秘的面罩男,随后便将其带回家中,准备做点爱做的事。

然而谁知,等待他的却并不是生命的大和谐。

面罩男忽然从身后变出一把匕首,二话不说就将他残忍杀害。

一时间血溅当场,窗外还飞来了一只神秘的黑鸟。

但紧接着镜头一转,影片的女主安妮登场了。

安妮是一名同性小片片的制片人,最近刚被女友给甩了。

尽管她拼命挽留,女友还是选择弃她而去。

更坑爹的是,女友还是她的剪辑师。

两人每天工作时低头不见擡头见,这更加深了安妮的痛苦。

但她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决定化悲痛为力量,拍出一部惊艳的新片,赢回女友的心。

为此,她开始重新物色演员。

先在工地上挖到一个眉清目秀的搬砖小哥,以高薪吸引他“入行”;

又在酒吧发掘了一个雌雄莫辨的女装大佬,对方欣然接受她的邀约。

但谁知人刚凑齐,警察就找上了门来。

他们告诉安妮,一名和她合作多次的演员,最近被人残忍杀害。

没错,警察所说的受害者,也就是影片开头那个被面罩男杀死的基友小哥。

因为凶手仍在逍遥法外,所以警察才找到安妮,协助调查。

然而,一通询问下来,警察没得到什么线索,安妮反而得到了创作灵感——她转头就以自己受审的经历为素材,拍摄了一段激情四射的小片片。

但事情到这儿还没完,因为那个面罩男是个连环杀手,而且他似乎盯上了安妮。

没过多久,又有一名为安妮工作的演员被他杀害。

在凶案现场,也同样出现了那只神秘的黑鸟。

然而,即使面对两起凶杀,安妮也没感到害怕,反而越加灵感爆棚。

她随之将现实中发生的悲剧,通通编入了自己的新片剧情中。

而影片也自此开启了“戏中戏”般的迷幻模式。

比如,在现实中一有演员遇害,安妮的小片片里就会出现谋杀剧情;

现实中,凶手的作案手法凶残,还专门对小片片演员下手,看起来像在搞什么邪教仪式。

于是,安妮的新片里,也加入了宗教元素。

安妮是越拍越嗨,面罩男也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

没过多久,他又杀死了一名刚被安妮招致麾下的演员。

眼见凶案接二连三,警察直接叫停了安妮的工作。

闲下来的安妮,只好也开始追查凶案背后的真相。

她得知,在案发现场,每次都会找到同一种黑鸟的羽毛。

这条线索不被警方重视,但却引起了安妮的好奇。

她带着羽毛找到了当地的鸟类学家。

一问才发现,这种黑鸟大有来头——它们来自一片专门收容垂死者的森林。

在传说中,这种黑鸟具有神奇的能力,能够带走死亡、拯救临死的人。

而且它们非常少见,上一次被人见到,还是在18世纪。

听完这席话,安妮立马驱车前往那片森林。

但在那里,她没有见到黑鸟,只见到了一个在坟墓前流连的神秘女人。

这个女人的儿子,在多年前的一场火灾中丧生,尸体始终没被找到。

后来,人们将他的遗物下葬在了林中。

但女人始终不相信儿子死了,日复一日地到墓地上看望。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以为她只是悲伤过度。

但到了后来,就渐渐把她当作“疯子”看待。

安妮觉得这个故事背后还有蹊跷,便找来陈年报纸,挖掘火灾背后的隐情。

就在她查看资料时,一个神奇的镜头出现了——照片上那名去世青年的脸,渐渐变成了面罩男杀人狂的样子。

没错,影片在这里就为观众揭晓了谜底。

与此同时,还通过黑白片闪回的模式,告诉了我们面罩男的杀人动机。

原来,面罩男在年少时,曾喜欢过一个镇上的男孩。

但他的父亲无法接受他的取向。

一次,两人在林中小屋幽会,被父亲逮了个正着。

怒急攻心的父亲,当场拿刀砍伤两人,接着放了把火将他们活活烧死。

但他没想到的是,儿子在临终前见到了神秘的黑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然而,因为受到一连串的重创,重生后的他变成了反社会杀人魔,脑中唯一的记忆,就是父亲对同性恋的仇恨。

在弄清真相后,安娜决定将这个故事也融入到自己的新片里。

但她万万没想到,等她再次得以开工时,面罩男竟然直接杀到了片场!

这一次,他不仅趁熄灯的片刻,杀死了一名演员——

而且还在慌忙之中,失手杀掉了安妮的前女友。

而安妮之所以费尽心思拍新片,就是为了赢回女友的心啊……

于是在悲痛之中,安妮修改了影片的结局。

她没有让一切像现实中一样,变成彻底的悲剧,而是让片中的父亲接受了自己的儿子。

但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

因为在影片首映的现场,穷追不舍的面罩男又出现了。

他本打算继续行凶,但安妮当众揭露了他的身份,现场观众群起攻之,面罩男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当场毙命。

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剧情本身透着一丝超现实的怪诞。

它不仅网罗了同性、奇情、谋杀、SM等各种吸睛的元素,而且还将戏剧矛盾进行了极端化的处理。

比如说,现实中不能接受子女出柜的家长不少,但能像面罩男父亲那样行为过激的,应该不多。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有人在看完影片后,指责其情节有强扭之嫌,“过分夸张”。

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强大的摄影和配乐足够支撑它刻意营造的那份夸张,两者结合起来,甚至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形式美感。

片中的配乐由法国著名电子乐队M83制作,乐队主脑正是导演的弟弟,两人此前就经常合作。

而这次,为了迎合特殊的故事题材,乐队以70年代的小片片配乐为蓝本进行创作,为影片附上了一层迷幻而挑逗的色彩。

而从摄影上来看,除了前面就提到过的“霓虹灯美学”之外,导演还经常使用红蓝两种颜色切分画面,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种影像风格,很容易让人想到著名的意大利惊悚片《阴风阵阵》。

《阴风阵阵》,1977年

事实上,不仅影像风格,导演在采访中就承认过,自己从意大利和美国的老派惊悚片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他形成了不太追求剧情的严谨流畅,而是善于利用花哨的镜头、惊悚的氛围、情欲与暴力相互交融的场景来调动观众情绪的个人风格。

因此不难想象,这部影片的评论两极分化严重——

喜欢的人醉心于其营造出的复古梦幻感,无感的人则认为它是典型的“形式大过内容”。

不过话说回来,影片虽然卖相花哨,内涵却并不晦涩,表达的仍然是边缘群体对于获得理解与接受的诉求。它用一个极端戏剧化的悲剧来向人们讲述——暴力并不能化解恐惧、消灭异类,而只会结出仇恨的恶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