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統計局公佈了一個數據,說現在結婚率下降了,大家各種議論,有人說這一屆年輕人不愛結婚了,有人說時代變了,互聯網好玩的太多,想要陪伴也能養貓養狗,也有人說是因爲現在大家都經濟獨立,一個人也能生活的很好,也有人說是因爲經濟和工作壓力大,反正說什麼的都有。推演出來一大堆問題。

  以上這些討論都五光十色,聽起來確實都很有道理。但是這個討論的底層邏輯錯了。結婚率這個數據是怎麼統計出來的?它考慮的是結婚對數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總人口是個相對穩定的數據,而結婚對數和什麼有關呢?它和20-30歲的年輕人的數量有關,當這批年輕人在全社會當中的總人口比例很高,年輕人多,那結婚率必然很高,當年輕人口在社會總人口的比例下降,那結婚率必然下降。

  統計數據可以看到,2013年中國結婚率創出了新高達到約10‰(9.92‰),然後確實逐年下降,2018年降到了7.2‰,創出新低。但是你會發現,20-29歲人口占比,就正好在2013年那一年達到峯值17.7%,然後2014年降到17.5%,2015年降到17.2%,2018年創了新低達到14.9%。

  (20-29歲佔比與結婚率對比圖)

  從統計上能夠得到一個精確的印證:根本不是這一屆年輕人不想結婚,而是這一屆年輕人太少了。嬰兒潮一代長大了,於是在前些年帶來了一個峯頂,這直接拉動了前兩年的結婚率、生育率還有樓市、車市、母嬰各種生意,這背後都是人口結構帶來的經濟趨勢。而當峯值過去,一切歸於平穩,這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

  大家之所以喜歡討論結婚率和生育率的問題,其實這裏面還有一個潛藏在冰山之下的更深切的關心:經濟增長的下一棒在哪裏?

  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濟過去主要靠人口紅利,就是我們人多,勞動力相對便宜,所以我們的產品成本低在全球很有競爭力。但是大家發現,結婚率下降了,於是本能的開始去想,那以後如果沒有人口紅利了,那我們經濟如何再增長呢?

  這其實是心理學裏面說的非常典型的路徑依賴和錨定效應,我們每個人總是會特別依靠和習慣於我們過去取得成功的方式,過去我們靠人口紅利成功,但是未來呢?我們不靠人口紅利,有沒有辦法成功呢?

  大家看經濟都喜歡盯着GDP看,GDP增長其實有一個粗略的計算公式:GDP =總勞動小時數*單位生產效率,人口的問題主要影響這個公式的前半部分,就是總勞動小時數。但是真正可以大有作爲,而且沒有天花板和限制的是公式的後半部分,那就是每個人勞動的單位生產效率。這個勞動效率由什麼決定呢?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我們早已達成的共識。那麼這個科技能力怎麼量化呢?總不能光喊口號,到底什麼是強,什麼是弱呢?

  國際上通用的標準,就是看一個經濟體的研發投入(R&D)根據統計局最新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爲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研發支出佔GDP比重達到2.18%,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的強度,已經超過了歐盟28國。而國際規律是,當研發投入達到經濟體量的2.5%,科技創新將會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創板應運而生,科創板中大量企業的研發投入佔比可能都會超過10%以上,而這是下次我們會繼續和大家進行分享的內容。

  總結一下,今天我們從結婚率下降說起,它的本質是個年輕人口占比的問題,其實一點不復雜。所以大家該吃吃該喝喝該結婚結婚該抱娃抱娃,千萬別被那些焦慮的聲音又帶偏了。而未來的經濟競爭,也不再像過去的石器時代還要拼人頭,而是要拼科技競爭的硬實力了,一個新的時代,未來已經到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