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统计局公布了一个数据,说现在结婚率下降了,大家各种议论,有人说这一届年轻人不爱结婚了,有人说时代变了,互联网好玩的太多,想要陪伴也能养猫养狗,也有人说是因为现在大家都经济独立,一个人也能生活的很好,也有人说是因为经济和工作压力大,反正说什么的都有。推演出来一大堆问题。

  以上这些讨论都五光十色,听起来确实都很有道理。但是这个讨论的底层逻辑错了。结婚率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它考虑的是结婚对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总人口是个相对稳定的数据,而结婚对数和什么有关呢?它和20-30岁的年轻人的数量有关,当这批年轻人在全社会当中的总人口比例很高,年轻人多,那结婚率必然很高,当年轻人口在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下降,那结婚率必然下降。

  统计数据可以看到,2013年中国结婚率创出了新高达到约10‰(9.92‰),然后确实逐年下降,2018年降到了7.2‰,创出新低。但是你会发现,20-29岁人口占比,就正好在2013年那一年达到峰值17.7%,然后2014年降到17.5%,2015年降到17.2%,2018年创了新低达到14.9%。

  (20-29岁占比与结婚率对比图)

  从统计上能够得到一个精确的印证:根本不是这一届年轻人不想结婚,而是这一届年轻人太少了。婴儿潮一代长大了,于是在前些年带来了一个峰顶,这直接拉动了前两年的结婚率、生育率还有楼市、车市、母婴各种生意,这背后都是人口结构带来的经济趋势。而当峰值过去,一切归于平稳,这是再正常合理不过的现象了。

  大家之所以喜欢讨论结婚率和生育率的问题,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潜藏在冰山之下的更深切的关心:经济增长的下一棒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过去主要靠人口红利,就是我们人多,劳动力相对便宜,所以我们的产品成本低在全球很有竞争力。但是大家发现,结婚率下降了,于是本能的开始去想,那以后如果没有人口红利了,那我们经济如何再增长呢?

  这其实是心理学里面说的非常典型的路径依赖和锚定效应,我们每个人总是会特别依靠和习惯于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方式,过去我们靠人口红利成功,但是未来呢?我们不靠人口红利,有没有办法成功呢?

  大家看经济都喜欢盯着GDP看,GDP增长其实有一个粗略的计算公式:GDP =总劳动小时数*单位生产效率,人口的问题主要影响这个公式的前半部分,就是总劳动小时数。但是真正可以大有作为,而且没有天花板和限制的是公式的后半部分,那就是每个人劳动的单位生产效率。这个劳动效率由什么决定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早已达成的共识。那么这个科技能力怎么量化呢?总不能光喊口号,到底什么是强,什么是弱呢?

  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就是看一个经济体的研发投入(R&D)根据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18%,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的强度,已经超过了欧盟28国。而国际规律是,当研发投入达到经济体量的2.5%,科技创新将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创板应运而生,科创板中大量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可能都会超过10%以上,而这是下次我们会继续和大家进行分享的内容。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从结婚率下降说起,它的本质是个年轻人口占比的问题,其实一点不复杂。所以大家该吃吃该喝喝该结婚结婚该抱娃抱娃,千万别被那些焦虑的声音又带偏了。而未来的经济竞争,也不再像过去的石器时代还要拼人头,而是要拼科技竞争的硬实力了,一个新的时代,未来已经到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