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大光華對2020年中國經濟的展望,提到:

根據我們的測算,到2035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會達到23%,人口老齡化程度惡化,將帶來儲蓄率的下降和消費結構上的巨大變化,進而對產業會造成衝擊,同時會影響我國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

我想請教大家:(1)什麼樣的社會現象,標誌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2)人口老齡化,會對年輕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3)為什麼會帶來儲蓄率的下降呢?老年人不是更偏向於存錢么?


去年年末有調研機構預測2019年新生兒為1100萬,而2018年新生兒是1500萬,意味著銳減400萬。

考慮到2018年我國死亡人口是1000萬,因此預示著2020年我國人口就很可能開始負增長,這比我先前的預測還要早1~2年。

現在統計局還沒有公布2019年的人口數據,但不管數據如何,都不改變我們人口馬上就要負增長的大勢。

到2100年,我國人口極可能減半到7個億左右。

不僅人口總數要負增長,人口結構更是嚴峻。

根據我的保守估計,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佔比將超過30%,社會總撫養比將達70%,意味著10個勞動力(15-65歲)要養活7個非勞動力,其中包括5位老人。

考慮到現在大部分人20歲,甚至23歲才工作,社會總撫養比將遠大於70%。

給年輕人的福利就是:年輕人終於有機會證明自己上可以養老、下可以撫小了。

加油吧,年輕人!


(1)看統計局的人口年齡結構數據,如果是倒金字塔型,就算是人口老齡化了。

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

請注意:人口老齡化常常伴隨少子化,即生育率下降。

(2)成本轉嫁。

現代社會發展必然伴隨著生產和消費,老年人生產和消費能力不匹配,老年人產生的經濟價值低於消費需求,這其中的差值就需要社會補充。補充部分的承擔者是同期年輕人即勞動力。

(3)儲蓄率下降不僅僅是老人的問題,也不能單純的把儲蓄問題和老齡化掛鉤。更進一步,老年人更偏向於存錢帶動儲蓄這種邏輯存在錯誤。

總結:

現代社會的社保福利體系本質上就是利用代差轉移,上一代轉移給下一代。

上一代的數量越多意味著消費越大,下一代面臨的轉嫁成本就越高。

當下一代面臨過多的社會額外支出,必然會擠壓本人的消費支出。

簡單說,年輕人的剩餘被社會福利體系拿走補貼老年人,在整個分配體系中,當老年人被分配的剩餘越多,年輕人被分配的就越少、被擠占的就越多,社會就容易發展停滯。


一句話概括就是,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人民生活負擔越來越重。

老人喜歡存錢不代表有錢存,大部分人到老了以後經濟來源是靠自己子女饋贈。


1人口老齡化標誌大概率是成人紙尿褲銷售超過兒童,可以看做一個指標

2對年輕人來說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工作越來越難找了,並且階層上升徹底封死。

3儲蓄率的降低可以看做醫療技術進步的指標吧


以下個人淺見,歡迎交流。

一:什麼樣的社會現象,標誌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

國民預期壽命超過75歲的國家社會。

老齡化本身,真正的原因還是醫療科學發展的結果。

或者說老齡化這個現象說白了就是人均壽命提高帶來的。未來也一樣,最嚴重的老齡化國家,必然是也只能國民壽命極高的國家。

平均壽命50歲的國家,他生育率低到滅國,他滅國前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也只怕也超不過1%去。


二、人口老齡化,會對年輕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一個國家的國民壽命從75提高到85,多出來的10年決不能理解為,平均每個人都在床上多躺10年,而應該是增加了至少9年可自由行動(畢竟卧床病人的存活時間確實也會增加),享受生活的時光——同樣也可以理解為增加了至少5年的可工作時間。

畢竟不論70歲還是90歲,大多數人卧床不起到去世都超不過3年光景。

所以,真正對年輕人的影響就是退休延後造成的就業競爭。

但是因為生育率降低,造成年輕人減少;所以未來的年輕人反而會「物以稀為貴」。

而35歲以上的「不年輕人」,也不會為老闆隨便暢想個「美好未來」,就死心塌地的拿命換未來。

與其擔心「對年輕人的影響」遠不如擔心「對未來企業招人的成本影響」

連傳菜的都要求35以下,再不快點老齡化,以後40歲的人連看大門都沒人要了。

別跟我提60歲以後會領不到養老金,我更擔心我40歲就找不到工作了。


三、為什麼會帶來儲蓄率的下降呢?老年人不是更偏向於存錢么?

嗯,那時候的老年人,大多就是現在為了買房,把債欠到30年後的年輕人,到那時這波人剛把債還清,又要掏空錢包給孫子買房了,儲蓄??

嗯,估計到去世以後儲蓄就上來了,畢竟面值大,就是通貨膨脹有點嚴重。


普通百姓,還是多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說話,多談民生,少言強國,當不了兼濟天下的那達者,就先做好一個獨善其身的窮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