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海战斗舰和DDG-1000都是美国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寂寞如雪,闲的蛋疼的时候倒腾的从远洋到近海战略思想折腾出来的产物。

当年老毛子死了之后,美国海军一下子失去了作战对手,真的是天下无敌,寂寞如雪,整个蓝星上再也没有一合之敌。无敌真是寂寞啊!~

谁还记得当年的电视剧《北洋水师》片尾各国海军的对比,我国的那两个零真是刺痛,而质量更是惨不忍睹。

想来想去,美国海军为了找点事情干干,显示自身存在价值,就提出从远洋到近海的战略思想,认为能够在大洋上对能对美国舰队产生威胁的对手一个都没有,美国海军要求能够直接入侵对方近海进行作战,掩护陆战队登陆作战和攻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诞生了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以及濒海战斗舰。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设计为可近海作战核潜艇,潜深航速等性能对比海狼级大大缩水,但是多用途性包括携带特种潜艇和巡航导弹对地攻击能力大大提升。科幻的朱姆沃尔特级安两门AGS先进舰炮系统,就是为了可以保持持续火力,给100海里内的陆战队马润们提供持续的火力支援。而造型科幻的濒海战斗舰,主要任务是配合朱姆沃尔特们进行浅海作战,彻底清除对方浅海的防御力量,其假象作战对象不是对方的水面舰队和空中打击力量,而是清除对方进行「海上游击战」导弹快艇、小型潜艇以及水雷,让你们明白「弱者为何还要战斗」的道理。

正是在这一设计思想下,LCS濒海战斗舰针对对方小型快船而制定指标,要求是速度能够超过50节,这样才可以追击对方小型快艇;排水量3000吨级,吃水不超过3.1米,续航力4300海里,并且可以21天的持续作战能力,这样可以持续的封锁对方沿海。

濒海战斗舰的机动性能极为出色,其动力配置是巡洋舰级的,可调整喷水推进装置使其转弯半径极小,图为独立型LCS。

其作战采用模块化任务模块设计,通过加装反潜、扫雷、侦察任务模块执行相对应的任务,作到一船多用。但没有给防空和反舰进行要求,美国海军任务,濒海战斗舰出场时,对方海上舰队力量和空中攻击网路理所当然的已经完全被压制和瘫痪,没有可能再受到攻击威胁,濒海战斗舰较小的雷达反射面积和57mm舰炮以及地狱火导弹(反坦克导弹改装的,射程11公里)已经足以摧毁妄图靠近的敌方小艇。

这样就导致一个情况,这种造价高昂的军舰其自身防御能力非常弱,MK110 57mm舰炮是其唯一的对空防御武器,对舰再加个射程11公里的地狱火导弹。其生存的前提是建立在美国海军能够摧毁对方舰队,瘫痪对方空中打击力量之下。属于虐菜武器,而非决战武器。

但是,东亚某国急剧爆发的海上力量增长,进行二战后规模最大的集中造舰运动,4年建成50万吨排水量规模的海军舰队,超过同时期整个北约的海军战舰服役规模,并且船台上还有超过30万吨排水量的战舰等著下饺子,这造船规模和雄心可以说当年德棍海军的Z计划都远不能比拟。反介入/区域阻止能力增加速度远超美国海军预计,其自己也已经没有信心可以彻底压制对方海军攻击力。

下饺子,下饺子,排排队,下饺子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的选择就是终止了濒海战斗舰这个不切实际的项目,第32艘LCS濒海战斗舰建造完毕后,不再建造,而改为新的护卫舰FFG(X)计划,改计划已经发出指标书进行招标,计划2020年左右开工。

该计划的核心是采用模块化的宙斯盾相控阵雷达改进的AMDR相控阵雷达构成的作战系统,增加反舰导弹,从而提高作战效果和生存能力。同时对于不切实际的航速要求和模块化任务都进行取消。目前共有4个船厂参与这一招标,包括自由和独立的造船厂都推出基于自由级和独立级濒海战斗舰推出的5000吨放大型方案。模块化的AMDR雷达,新的FFG(X)将采用9模块。

濒海战斗舰并不是军火商炒作的产物,其如今定位略显尴尬,主要是因为美海军曾设想的作战环境和当前现实出现「差距」,也算是一种「适应不良」。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

濒海战斗舰其实可算作是美海军SC-21(21世纪未来水面舰艇计划)计划中衍生产品,该计划虽在2010年被取消,但依旧诞生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而濒海战斗舰的前身则可追溯到SC-21计划中「Street fighter」小型战斗舰概念。

具体来看,「Street fighter」概念原指一种吨位小、速度快,能进行所谓「快进、快出」作战的舰艇,主要也是用于如反恐、反海盗等非传统作战。不过,在之后的发展中,「Street fighter」的概念被扩充(原计划中的「Street fighter」排水量仅有几百吨),也就诞生了如今可执行多种任务的濒海战斗舰。

独立级濒海战斗舰

需要注意是,美军这种在别国濒海地区活动的设想,主要也是建立在其拥有较「绝对」制空、制海权的情况下。不过,随雷达探测距离、反舰导弹射程增加等因素,即使在濒海战斗舰隐身能力较突出的情况下,对拥有一定近岸防御能力的国家而言,濒海战斗舰这种作战模式风险依旧偏高。

濒海战斗舰

另外,就所谓模块化而言,濒海战斗舰在实际使用中也不如预期。按计划,濒海战斗舰更换其反潜(ASW)、猎雷(MCM)、水面作战(SUW)及特种作战等模块时,时间是要求在几小时之内的。但据2012年海军行动指挥部(OPNAV)报告显示,这一过程至少需要几周,且在实际部署中,进行模块转换的情况很少发生;到2014年,濒海战斗舰从猎雷(MCM)向水面作战(SUW)转换仍需96小时;到2016年之后,这种所谓「模块化」也不再被过于强调,而是以「各司其职」的方式进行部署,曾经的「模块化」也渐成其保留优势。

濒海战斗舰投放无人潜航器

至于和普通护卫舰相比,濒海战斗舰由于在设计时所注重方向不同,如速度、隐身等,这也导致其同吨位舰艇中(自由级(三体)排水量约3100吨,独立级排水量约3500吨),火力配置相对较弱。不过,在其它方面,同样得益于模块化,在进行单一任务时,相关设备的更换及增减还是比传统舰艇方便的。此外,在航速上,两级濒海战斗舰都可轻松超过40节,对于其它现役护卫舰而言,是难以追上的。


不是,而恰恰相反的是小巧的濒海战斗舰代表了以后海军力量的一种发展方向。

军舰会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小。

濒海战斗舰就是越来越小的一个典型。

目前而言各个国家的大型驱逐舰已经存在火力过剩的问题,例如055大驱逐上面可以携带112个导弹发射单元总计携带400多枚各个型号导弹。在远洋作战和自持力方面都有很强的保障。但如果按照每四枚导弹击沉一艘敌方军舰的概率计算,055舰独立在海上可以连续击沉50艘以上的敌舰。那么多的敌舰到哪里去找呢?预计我们要造8艘,那么400艘敌舰基本上是整个美国的舰队数量了吧。

因此现在的大型驱逐舰整体上看火力都远远过剩。

而且目前主要的冲突是地区性冲突和小规模局域战争。交战中的小国军舰还只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产物。那么作为快速反应的濒海战斗舰就相当有优势了。

不仅仅能在近海作战,而且时速更是可以达到44节的速度。在海面上不论是巡航还是进行突击作战都可以一显身手。

另外关键的一点在于便宜。虽然说以美国通用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目前价格已经涨到了4亿美元一艘,但相对于超过了15亿美元的朱姆沃尔特驱逐舰来说,在局部地区冲突中的效费比并不低。目前恐怖分子和游击队还是没有什么大型的舰船的。而目前的大部分流氓国家也没有多强的海上实力。那么将濒海战斗舰部署到合适的港口上在一个小范围的水域作战其效果很好。

实际上中国自己也有类似的舰艇探索计划。

之前中国以救援打捞舰的名义接受了3条用于基本的性能测试。

这三条三体船用作了对濒海战斗舰的基本用途和战法上的评估,和小型护卫舰比并没有明显的劣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看到中国自己的濒海战斗舰版本出现。

所以目前我国认为可以做研究的东西基本上并不都是忽悠人的。


明确的说,是的,但不仅仅是军火商炒作,背后更多的是官僚主义的流毒。美国海军历史上遭遇过2次危机,这2此危机并不是因为什么战争的威胁,而是因为国会要砍他的经费。

第一次是二战结束,第二次是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海军一下子没了对手。曾经的苏联海军虽然整体实力尚不及美国海军,但是因为庞大的战略核潜艇部队,倒也对美国有相当的威胁。但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海军是真的无聊到只能在电影里打外星人。如今光是美国退役封存,在战时拿出来用的老舰组成的舰队其实力都远远超过全球其他所有国家海军的总和。

然而,没有实际的威胁,那美国海军存在的意义又在何方呢?

于是在海上没有了对手的美国海军为了保证自己的军种地位和军费,提出了「由海向陆」的战略,这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濒海战斗舰」。其设计思路说的简单点就是:

如果潜在对手的海军都是渣渣,那么我们就应该把目光放在近海支援以及两栖作战,以及反小艇上。

所以实际上濒海战斗舰根本就不是什么打大规模战争用的东西,不过虽然濒海战斗舰没什么战斗力,但是技术上却相当先进,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技术的先进带来的无非是价格的飞升。20年前美国海军还敢高喊「由海向陆」,如今看著中国海军步步崛起,只能把濒海战斗舰扔掉,搞什么355舰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官僚斗争实际上是相当激烈的,二战结束后国会要给海军裁军,还搞的一位海军将领出身的美国第一任国防部长福来斯特「自杀」。

后来海军为了纪念福来斯特,就把一级航母命名为「福来斯特」级


DDG1000

濒海战斗舰最初设计开始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的美国海军选择了由海到陆的策略,也就是美军认为在海上美军已经没有传统对手,未来美海军的主要任务是给陆军提供远程火力支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仅诞生了滨海战斗舰,还诞生了DDG1000这种炮舰。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军的这一设想是其海军发展绕弯路的根源。

独立级

滨海战斗舰原本的设计初衷是在近海区域为了防止导弹快艇,岸基导弹和水雷潜艇等给海军其他大型舰艇带来威胁,造一种轻便,数量多而且速度快的舰艇。当然这一型舰艇的造价也较为便宜,而且吃水要尽量浅。另外,由于美军提出了设想该型舰艇应该可以执行多种任务,所以要求其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从而方便一舰多用。

自由级

不过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美军的决策看起来跟不上时代了。首先是濒海战斗舰的造价问题,上世纪90年代该舰刚刚设计时的预想是造价为9000万美元的1000吨左右的舰艇,而由于海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造价也同样水涨船高,单价现在已经超过了5亿美元。而单个模块的费用居然能到上亿美金,即使加上货币的贬值等等影响这个价格依然是过高了。而该舰刚刚服役的几年内还出现了各种漏水断电问题。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现在美军发现海上威胁依然存在,濒海战斗舰相对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护卫舰来说作战能力实在捉急,而作战需求的消失让该舰的定位非常尴尬,所以美军已经开始了新型护卫舰的招标,而这些濒海战斗舰很有可能被重新设计用在新的护卫舰的身上。


美国海军随时随地作战的能力对美国的的全球战略是至关重要的,这自由变型滨海作战舰是一艘有弹性的柔性战舰,从龙骨设计到经济实惠地承担起新的功能——从最先进的感测器到最新的导弹,再到尖端的网路系统。它的速度、力量和多功能性使它成为帮助我们的水手完成任务的关键工具。和所有战舰一样,LCS也是为了战斗而建造的。自由变型LCS满足并超过了它将替换的三种舰艇的性能要求。

洛马的LCS设计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成功的在东南亚部署和其他的LCS舰艇的持续试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LCS可以在近海环境(沿岸国)中建立并保持主导地位,这是地面部队在世界各地提供可靠威慑、海上控制和投射力量能力的关键部分。美国海军舰艇目前正处于生产高峰期,这使洛马能够利用建造数量来降低美国海军每艘船的成本。例如,当前整批购买的LCS舰艇平均生产成本是主导项目成本的一半。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领导的工业团队目前正全力生产自由变数,采用钢制单体设计。LCS的舰体是基于一个经验证的、可生存的设计,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多个海外部署中已经得到公认。此外,LCS安装的全数字海图也与船舶感测器连接,这也一定程度的提升了LCS的运作能力。而且,值得一提的是,LCS具有可转向水射流推进的柴油-燃气( CODAG )组合涡轮,这使得LCS能以最经济的方式,前往需要进行持续作战的地点。并且,LCS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更是支持42个州的12 500个工作岗位,从这些角度来看,LCS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计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