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友產品研發部

  商業動線,意指人流在商業空間中的行動路線,是商業建築的生命線,其對消費者在購物中心內輕鬆、便捷、舒適地享受整個消費過程;提高商戶的客流量和成交率,以及均衡地提升項目整體商鋪價值都有重要影響。

  經歷了2014-2016年的“關店潮”,商業地產開始了從傳統百貨店向大型購物中心模式的轉變,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進入業態複合的“巨無霸”中消費、娛樂。不斷擴大的項目規模導致動線的設計難度空前提高,高喊“只要單動線”,盲目追求極致簡化的設計思路已不再萬能,因此,動線設計亟待“量體裁衣”,在保證空間尺度的合理性同時,做到與用地條件的最佳匹配纔是最佳的解決方案。這次,研發君便向諸位介紹下這其中的獨門心法。

  1

  什麼是好動線,咱先說明白

  不知諸位平時有無這樣的體驗:進了大型購物中心,看過平面導視圖,確認了目標店鋪,而卻在途中瞬間懵圈的經歷?可見,能夠引領顧客高效找到目的地,並有節奏地、流暢地逛遍每一個店鋪的動線纔是好動線。

  我們通常以可見性、可達性作爲兩個主要衡量標準;其中可見性是動線設計的基本要求,容易被看見的商鋪租金高,提高可見性即是提高整層商鋪均好性,以避免商業死角的出現;可達性則是指顧客通過動線直接到達全部店鋪的可能性,高可達性是動線設計的終極目標,是降低顧客迷失感,營造輕鬆商業空間的前提。

  作爲建築師,研發君深知任何標準都必須是可量化的,若要高效、準確地對動線設計的可見性、可達性進行復核,就要引出“迴環度”這一概念了。

  I

  可達性迴環度

  —越高動線設計越優秀!

  迴環度的概念最早在2013年被提出,研發君對其進行優化後得出計算公式爲:

  可達性迴環度指數

  = 顧客自然行走路徑長度 /平面路徑總長度 × 100%

  顧客自然行走路線長度是指顧客在不進行大幅度轉向,不走重複道路前提下,形成的最長路徑程長度,該路徑應該是封閉的,沒有交錯與接口的。而平面動線總長度則是平面公共區域全部可達人行路徑(除疏散通道)長度的總和。

  前文提過,動線設計的首要目的就是讓顧客不走回頭路,一次性有節奏地逛遍平面內所有店鋪。因此,研發君將可達性迴環度作爲衡量商業動線設計水平的首要指標;迴環度越高,顧客在自然行走的過程中逛遍平面內全部店鋪的可能性就越高,動線設計則越合理,如圖所示:

  可達性迴環度評價示例

  顧客自然行走路徑長度=紅線長度=412m

  平面動線總長度=紅線+藍線長度=412+39=451m

  可達性迴環度=412/451×100%=91.3%

  動線可達性優秀,設計合理性高!

  II

  可見性迴環度—超大型購物中心的專屬衡量指標

  伴隨近年商業項目體量與平面的不斷擴大,建築師在控制合理的店鋪進深的前提下,一些項目中輔動線、複合動線的應用已無可避免,而平面路徑總長度的增加導致可達性迴環度指數急劇下降,以天津某大型購物中心項目2F平面爲例(下圖):

  可見性迴環度指數評價示例

  顧客自然行走路徑長度=紅線長度=472m

  平面動線總長度=紅線+藍線長度=472+522=994m

  可達性迴環度指數=472/994×100%=47.5%

  動線可達性較低,需進一步衡量可見性!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低限度也應該保證迴環度指數(可見性)的較高水平,使顧客在自然行走的過程中幾乎可以看到全部店鋪前臉位置(即使需要通過較短的路徑轉換才能到達),以平衡商鋪間的價值差距,避免死角、死鋪出現。迴環度指數(可見性)是商業平面尺度擴大到一定程度後的權宜之計,在衡量超大型購物中心動線設計時參考價值更高,其計算公式爲:

  可見性迴環度指數=

  顧客自然行走路徑長度 / 可見全部店鋪前臉路徑長度 × 100%

  其中,顧客自然行走路徑概念不變,可見全部店鋪前臉路徑長度是指顧客依次看到全部店鋪前臉所走過的路徑長度之和。理解不了?舉例解釋:對於有中庭的雙街型路徑來說,不論站在哪一側兩邊的店鋪都看的到,所以計算其中一邊就可以了(下圖中,可見全部店鋪前臉路徑長度=紅線+藍線長度之和)。

  迴環度指數評價示例

  顧客自然行走路徑長度=紅線長度=472m

  平面動線總長度=紅線+藍線長度=472+66=538m

  可見性迴環度指數=472/538×100%=87.7%

  動線可見性水平較高,商業價值平衡

  2

  動線設計,切分進深是第一步

  I

  商業空間的合理尺度

  先不談主力店與次主力店這類大鋪,常見的店鋪進深在15-20m之間,超過20米即爲深鋪,局部出現可接受,但大範圍出現便會嚴重影響後期運營。通過計算往來共4-6股人流寬度最小值2.8-4.2m(考慮人體擺幅)+1.2m的距櫥窗視距可知,人行通道尺寸範圍爲4-6m,不含大型推廣中庭,動線內中庭進深合理尺寸在6-8m,超過則會造成兩側店鋪間距過大,可視性與可達性將會降低。請記住以上3個數值,動線設計的基本邏輯將以此展開。

  II

  沿進深方向進行切分

  接下來,在暫不考慮地塊面寬,動線長度的前提下,將地塊沿進深方向進行切分,看看依照商業空間的常用尺度,薄厚不同的用地各自究竟可以容納幾排鋪,幾條路,如下圖。地塊的總體進深與店鋪排數、通道排數之間的對應關係是動線設計的核心原則,任何忽略進深尺度的動線設計行爲都是耍流氓。

  45-60m≈店鋪(15-20m)+動線(15-20m)+店鋪(15-20m)

  0-120m≈店鋪(15-20m)+動線(15-20m)+雙面店鋪(30-40m)+動線(15-20m)+店鋪(15-20m)

  以上兩個案例爲最常見購物中心平面進深範圍與切分方式,各類進深地塊均可通過以上方式預先對店鋪、通道等商業空間尺度進行把控,梳理出商業平面的縱向邏輯。接下來,通過與地塊面寬之間的對應關係,商業動線的選型與設計將迎刃而解。

  3

  由簡到繁的動線推導過程

  商業項目定位不同,體量大小不一,而動線設計就是伴隨進深和麪寬兩個變量的逐步加大而越發複雜的過程;研發君將沿着這條由簡到繁的主線爲大家講述7種商業動線的特點與不同地塊間的匹配關係,幫助設計人心中有數,快速判斷。

  I

  單街型動線

  單街型動線常被應用在地塊進深較小的項目或在大型購物中心的局部出現,其最大特點即是動線只由一條人通道構成(單街),通道內不設中庭,店鋪沿單街兩側佈置。單街型動線主要有單街單線、單街環形、以及由二者組合而成的單街組合3種。

  單街型動線示例

  D-1.單街單線

  適用條件:

  進深≈30-40m,面寬≈80-100m。

  單層面積≈2000-4000㎡

  細長型地塊

  這類地塊受進深限制較大,爲保證兩側店鋪的最小進深要求,只能夠通過壓縮動線尺度寬度到4m左右,放棄中庭設置,形成由單線構成的最簡單商業動線。單街單線動線尺度狹窄,不具有跨層可視性,且轉折較少,單調乏味,同時不能形成環路;故只應用於受地塊進深條件限制情況或局部使用。

  D-2.單街環形

  適用條件:

  進深≈60-70m,面寬≈60-70m

  單層面積≈3500-5000㎡

  長寬比接近1:1的小型塊狀地塊

  此種小型商業地塊多見於社區型商業Mall,60-70m的進深與面寬尺度均比較尷尬,既不夠在中部再設置2排鋪,也不能將動線橫向拉開形成線型,在這種情況下,中部設置≈20*20m中庭,通過單街繞中庭形成封閉環形單線動線,既保證了跨層可視性與商業氛圍,同時可達性迴環度與可視性迴環度均接近100%。

  D-3.單街組合

  適用條件:

  進深≈30-70m,面寬≈120-150m

  單層面積≈5000-10000㎡

  局部進深尺度較小地塊

  通過適應地塊條件中可以看出,該類地塊局部進深尺度具有明顯變化,通過單街環形與單街單線所構成的啞鈴形或中字形動線,恰好可將商業中“薄”與“厚”的部分分區處理,同時保證可見性迴環度處於較高水平。

  II

  雙街型動線

  雙街型動線由兩條人行通道(雙街)與位於動線中線的數箇中庭、連橋共同構成,雙街型動線具有良好的跨層可視性與商業氛圍,目前已成爲多數開發企業的購物中心設計標準,如進深條件允許,應儘量選用雙街型動線。雙街型動線主要有雙街單線、雙街環形、雙街十字、雙街環形拼接4種。

  雙街型動線示例

  S-1.雙街單線(理想動線)

  適用條件

  進深≈45-70m,面寬≈150-200m

  單層面積≈8000-15000㎡

  進深尺度符合兩排鋪的矩形地塊

  到了這裏,我們正式升級開始進入雙街境界,雙街單線以其營造的清晰位置感與節奏感、接近100%的可達性及可見性迴環度、良好的商業氛圍、便於與中庭空間結合等特點成爲商業動線設計的理想模型,可以說,任何的動線設計都是在儘可能追求與雙街單線模式的無限接近。

  S-2.雙街環形

  適用條件

  進深≈100-150m,面寬≈100-150m

  單層面積≈15000-20000㎡

  進深尺度符合4排鋪的矩形、梯形地塊

  在平面進深達到100m以上後,基於商業空間的尺度要求,顯然需要佈置4排店鋪才能滿足需求,當面寬與進深比例接近1:1時,可通過雙街環形動線形成收尾相接的迴路,在化解大進深的同時,保證了迴環度的較高水平,根據店鋪進深、建築密度要求等條件不同,中島區域還可靈活出現室外公共空間等處理方式。

  S-3.雙街十字(限制應用)

  適用條件

  進深≈100-150m,面寬≈150-200m

  單層面積≈15000-20000㎡

  大進深且同時擁有多個高價值沿街面

  針對大進深的商業平面,除雙街環形外,還有另一種解決思路,即是通過交叉的兩條雙街動線將商鋪引導在兩個方向上,但雙街十字的動線會導致可達、可見性迴環度均大幅銳減,不利於平衡平面商業價值;因此,此種方式僅適用於同時擁有多個高價值沿街面的項目,商業動線與周邊步行街區形成一定程度的融合,弱化的導向性可以由街道、城市記憶進行一定彌補;除此之外應嚴格限制該種方式的使用。

  S-4.雙街環形拼接

  適用條件

  進深≈100-150m,面寬≈200-350m

  單層面積≈20000-50000㎡

  輻射全市的超大型購物中心,矩形平面

  近年來,部分招商能力成熟,經濟背景雄厚的品牌地產開發企業先後在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域染指單層面積超30000㎡,總建面達150000-200000㎡的大項目。這些商業“航母”受制於進深合理尺度限制(總平面進深>150m將會出現>4排的商鋪,動線也將無可避免地趨於發散而失去控制);故只能在面寬方向進行延展。而當平面面寬接近300m時,又會受到200m的步行疲勞臨界點影響,需要在150m-200m之間位置設置相應的轉換空間將冗長的動線適當“破開。

  因此,超大型購物中心動線設計通常採取2-3個雙街環形(S-2)拼接的方式,在保證較高可視性迴環度水平同時,構成各段獨立循環,總體間而不斷的狀態;這類項目的動線設計不再一味追求連續性,而是通過分區主題化,主力店吸引等運營策略進行匹配。

  面動線沿面寬方向分爲3段,共由2個雙街環形+1個巨大中庭拼接構成

  平面動線沿面寬方向分爲2段,共由2個雙街環形拼接構成

  文章到了這裏,研發君已經徹底闡述了購物中心動線設計的步驟與選型邏輯,各位商業er們,可對應不同地塊的長長短短筆下生風,心中有數了吧。先彆着急一鍵收藏,研發君先前爲了方便大家理解,一直壓着一個“包袱”沒抖,那便是主力店了。

  4

  主力店的影響與輔動線的出現

  I

  主力店強大的進深消化能力!

  主力店尺度巨大,進深通常可達到50-70m,對大型購物中心的動線影響是決定性的,通常在動線設計之前與運營部門的溝通也就在於瞭解主力店的預招商情況、數量及面積需求等重要信息。例如萬達、紅星等主力店資源穩定的開發企業,即可通過一側的多個主力店消化大部分進深,在進深120-150m厚地塊條件下實現理想動線形態(雙街單線)。

  II

  修正地塊的先天不足

  面對類似下圖所示的不規則地塊,1-2個主力店的合理落位即可極大修正平面邏輯,優化動線設計,是方案設計師與招商運營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

  III

  導致輔動線出現的原因

  在主力店資源與招商不明朗的情況下盲目追求動線簡化,造成建築平面與運營需求不符,是輔動線出現的最主要原因;尤其容易在主力店佔比較低的中間樓層出現。主力店缺位留下的巨大空間只能通過增加輔動線串聯小鋪進行彌補;輔動線通常尺度狹小,不具備跨層可視性,相關聯鋪位可視性、可達性極低。

  因此,在動線設計過程中,應全面考慮主力店落位與上下層平面之間的對位關係,避免局部樓層平面動線失控。

  5

  疏散距離是制約動線設計的終極強條

  疏散距離與建築厚度存在緊密的互動關係,是購物中心設計的關鍵要素之一。在這一條上導致方案翻車、開發工期推延的項目案例不是個案。購物中心業態紛繁,疏散要求各異;對於購物中心消防設計,研發君主張採用模塊化的設計思路,而不是碎片化地蒐羅規範條文;對不同條件的購物中心應採用針對性的疏散模型與商業平面進行匹配,才能保證商業價值與消防安全的平衡,促使項目最終落地!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