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長平大敗實則趙王一手造成的,與前線將領無關!其實廉頗本有機會打贏秦軍的,只是趙王鼠目寸光,沒有大戰格局!

闕與之戰,趙奢與趙括父子領兵擊敗並全殲秦軍,這讓秦軍以為趙國的真實威脅。秦王急調白起到秦趙前線視察,白起在當時就認為秦趙必有一戰,所以他便開始了對趙國的戰略籌備,他奪取野王並囤積大量糧草物資!也就是說,白起提前十年在準備這場大戰!相比之下,戰國的戰略格局則亂得多,貪圖蠅頭小利,不顧大局安危!韓國將上黨獻給趙國的時候,廉頗就主張拒絕接受!因為趙國沒有做好與秦國全面開戰的準備。

廉頗在長平之戰爆發時曾提出一個戰略方案,那就是放棄上黨山地據守邯鄲,把幾百里補給不便的山地讓給秦國,讓幾百里山地去消耗秦軍,然後在邯鄲城下與秦國決戰,做防守反擊,但是這個方案卻被趙王駁回了。理由是趙國不能放棄一寸土地!(實際上這個方案相當可行,李牧在後期也用這種方式打敗過秦軍)然後,從實力到準備程度都不如秦國的趙國自己在幾百里山地上建立了補給線,最後自己先把自己拖垮了!因此,不是廉頗不行,而是趙王不行!如此,換來李牧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謝謝邀請。

趙國即使由李牧率兵出戰,也一樣必敗!

自古以來,戰場上的勝負從來都不是由士兵多少來決定的,像長平之戰這樣的戰略決戰,雙方真正比拼的首先是國家意志!其次拼的是將帥決心,再拼的是三軍的戰鬥精神!最後才是後勤呀軍事素養呀等等一大堆常規的東西。

以秦國來說,首先在國家意志上就已經「未戰而先勝」甩趙國幾條街都不止。為何如此說?因為直到秦趙雙方對峙於長平了,趙國君臣還在為要不要先外交斡旋、是和還是戰、由誰來打……等等系列問題不斷加長自己的會議桌,朝堂上下並為意識到此戰已是趙「存亡之秋」了!反觀秦國,在范睢遠交近攻的原則下,在攻取野王致使長平成為飛地之前,對趙開戰之後果的學術論證會議早就完成了,攻取野王只是戰役準備階段必然的一個過程而已。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勝。這個「欲」,對於長平之戰之秦國表現的尤為強烈和徹底。秦軍在商鞅變法後早已是脫胎換骨,將士的戰鬥精神用爆表一詞都不能盡述,為了能多殺敵立功以致在戰場上興奮的連衣甲都嫌礙事索性脫了,這種軍事文化熏陶出來的士兵會有怯戰和猶豫之心嗎?面對這樣的敵人,趙軍士兵怕是未戰先怯了吧?

最後,不管李牧是善於守還是善於攻擊,都極有可能與廉頗同樣因離間計而被換掉,李牧後來的結局不正好驗證了嗎?這是他們的宿命,因為國家意志的脆弱和將帥決心才是趙國致命傷!後勤糧草或許是客觀存在,但絕不是根本理由。難道秦國糧草的保障成本和難度會小於趙國嗎?

要是說將長平之戰中秦趙雙方人馬互換,或許還有別的結果。


更多精彩 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大相無形


那時李牧年紀小,可能還不成熟,尚不具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不過,戰國未期的李牧絕對不亞於白起。李牧率部曾四次擊敗秦軍,在北部邊境一戰成名,十萬匈奴,落花流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軍隊戰鬥力迅速提高,尤其是漢胡組成的騎兵部隊英勇善戰,也催生了趙奢、廉頗、李牧、龐暖等傑出戰將。趙被秦滅掉,關鍵是幾任趙王平庸甚至昏憒所致。


從秦昭王親自到河西督戰而趙國平時老是組織合縱抗秦但長平之戰一反常態絲毫不想藉助外力這兩個國家的不同行為,就知道趙國無論以誰為主帥,結果都是輸。

秦國鐵心打贏長平之戰,趙國雖然國力不足但若組織合縱抗秦,即便趙國不贏,秦國也不敢心無旁無鶩的攻打趙國。

秦趙王和趙孝成王兩個國君的不同行為,已經決定了長平之戰的勝負。

將帥只能決定戰爭如何打,不能決定是否舉國力戰。因此即便是李牧,也難以獲勝。這就是和李牧在後期趙國擊敗秦國成績也不錯,但依然無力讓趙國免於被滅。

歸根到底,長平之戰是趙國偷了秦國的桃子,趙國理由不足,也沒有足夠理由要求國家和自己聯合抗秦。放棄上黨,把上黨人遷入趙國,劉留給秦國空城,是當時趙國的最佳戰略。

這個戰略無論是馮亭提出以上黨歸趙時,還是趙國換帥時,都是趙國最佳利益的策略。


趙孝成王派李牧出戰李牧也可能不會贏。因為他也是名將,名將沒有必勝把握是不會出戰的。李牧在對抗匈奴時,也曾經據守不出戰,導致當時趙王誤以為他害怕匈奴,派人頂替他,結果那人每次戰鬥都失敗,只好又調李牧去前線,李牧不戰是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後來果然大敗匈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牧在面對白起的時候,雙方都不會去貿然進攻犯錯誤,就像廉頗面對王齕一樣堅守不出,因為廉頗三年沒有發現戰機,白起更不會犯錯誤。

李牧最後是死於反間計的,趙括上任也是反間計,當李牧接任廉頗繼續堅守的時候,趙國國力無法支撐,還是會中秦國的反間計,最終還是趙括出馬。

所以,即使當時真是李牧來打長平之戰,恐怕也難改變戰局,畢竟他們都是戰神,畢竟他的國君昏庸還是會中反間計的。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擅打殲滅戰,李牧擅以少擊多,王翦廉頗穩重。

白起還在時李牧太年輕還沒怎麼出道,肯定是打不過白起的,但等李牧成熟了。絕對不輸於白起,可是白起又死了。非常可惜。

那麼假如他們都在自己巔峰時期時期交手,會怎麼樣呢?

雖然李牧沒有跟白起交手,但跟王翦交手了。結果就是王翦奈何不了李牧,秦國就用離間計,害死了李牧。

所以說如果李牧跟白起交手,兩人誰也奈何不了誰的話,就看誰背後的君主更牛逼,那趙國君王,肯定不如秦襄王,李牧還是敗。

如果要鑽牛角尖,假設李牧背後的趙王信任李牧,也跟秦王一樣英明神武。不被離間。那麼誰贏呢?

其實當雙方都是頂級軍事家的時候,戰鬥反爾並不精彩。因為頂級軍事家,面對同等級對手,都會求穩,就跟司馬懿對諸葛亮一樣,很無聊。雙方都小心翼翼,什麼誘敵啊,計謀啊,基本沒用。最後靠的還是雙方國力,看誰耗的久。誰先扛不住。

而趙國國力明顯不如秦國,所以李牧還是輸。戰爭其實是兩個國家的對決,並不是光靠統帥。出色的統帥,是可以以弱取勝,但是雙方統帥都是同一水平時,比拼的就是兩個國家綜合能力。


趙括是戰國最出色的軍事戰略家,戰術大師,和軍事教育家,發掘和培養了李牧這樣的名將! 換上李牧也一樣會全軍覆沒,因為有馮亭這個bug在!但是,如果司馬尚也在,那麼司馬尚就能拔掉馮亭這個bug,趙軍必勝!

趙括以少打多,大敗王齕和白起秦軍,卻被上黨馮亭軍出賣斷了後路。

趙括被誤解,來源於《史記》關於長平之戰的記載(同期有資料可以參考,比如同時代編寫的《戰國策》),破綻百出。

一、 冷兵器時代2.5萬人想在幾天內,沒有內應攻下故關是不可能的,這在軍事上是不可能達成的!秦兵攻打百里石,趙軍會沒有狼煙示警?趙括隨便派一支部隊,就能全殲這2.5萬人! 秦軍必然是有內應的!這個內應就是馮亭的上黨軍!

二、廉頗被打敗,馬上就被撤換,沒有等三年。馮亭獻出上黨前,廉頗剛被秦軍打敗,損失2萬,2座城,趙王本來不想用廉頗,是藺相如拍胸脯保薦,結果2年不敢打,錯失先機,一開戰就敗的稀里嘩啦!史記記載, 長平之戰只打了半年,公元前260年3月到9月,所謂打了多年,是某些所謂專家的誤導!從3月廉頗長平首敗,4-6月秦趙談判,到七月廉頗徹底慘敗,趙王立刻走馬換將,換上趙括。

三、趙軍不是45萬,最多20萬!趙括20萬趙軍雖然全部戰死,但是秦軍損失大的多,50萬左右! 所謂趙軍突圍殺死過半秦軍,那是天方夜譚,這樣的戰績,趙括就該封神了!趙括畢竟還是人,從史記記載可以看出,趙括利用西壁壘和丹水分割包圍了秦軍,打得非常漂亮,要不是馮亭上黨軍背叛,獻出故關百里石,白起能不能活著回去都難說! 最後馮亭上黨軍民還是被殺了,按照趙軍算人頭,算下來45萬! 這就造成秦王誤判,才會打邯鄲之戰,白起是自己作死!

而白起在邯鄲之戰初期,就說過:秦國軍隊已經損失了一半多!兩方印證,可見趙括用20萬消滅秦軍50萬,壯哉趙括!


李牧是趙國最後的頂樑柱,作風穩健,又敢於決斷,不打無準備之仗。總能抓住最好機會,給敵人致命一擊。與廉頗作戰風格有很多共同之處。

長平之戰初期,廉頗堅守不出,秦軍毫無辦法,就看誰能堅持。而秦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意在速戰。如果像趙括一樣冒然出擊,正中秦軍下懷。因此,正確的戰略就是以逸待勞,堅守不戰,等候時機。

李牧其時方年少,且主要駐守北疆。但如果換李牧,也一樣會採用廉頗的戰略。那樣的話,不至於大敗。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趙王昏庸,奸臣弄權,秦國離間,導致中計而臨陣換將,犯了大忌。因此,如是李牧帶兵,也很有可能因為長期不出戰而被猜忌。史上唐朝名將哥舒翰,就因為守而不戰,被皇帝下旨責令出戰而失敗,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因此,古代戰爭受多種因素影響,主將是一方面,而政治因素十分關鍵。所以,兵法雲:將帥和、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側面分一下,1、李牧再厲害是厲害不過國家君主的,包括白起在內,只有聽從的份,忠君思想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只要郭開在,趙國便沒有勝算,2、李牧長途奔襲"大規模作戰也不差。但是白起也不是傻子,就沒有打過敗仗,白起可以輸一場,輸兩場,李牧輸一場就要砍頭的,要不就要和廉頗一樣跑路的,看書上寫的李牧是不會跑的,和結局一樣,悲劇的!


兩軍交戰,將領的戰略指揮和士兵的作戰態度缺一不可。古往今來,除非有絕對兵力優勢才會打圍殲戰。白起40餘萬圍殲趙括40餘萬,就好比包餃子,包不住皮會破的!但是,秦軍軍功制,才是勝利的關健!古代各國百姓聽說打仗徵兵,想盡辦法逃兵役,更甚者打斷自已一條胳膊或腿自殘方式逃避參軍。而秦國百姓聽說打仗,哪是摩拳擦掌的期待!興奮!父母送子上戰場,妻子送夫上前線。為的就是通過一場戰爭,掙軍功。:有田有地又有錢。打仗已然不是單純的為了國家。是為自已,為家人,為改變全家人以後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而打!作戰何其勇猛,能不贏嗎?!豈是你趙國換幾個將領就能不敗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