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的題目是,of the causes of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of the order according to which its produce is naturally distributed among the different ranks of the people. 在沒讀之前,這個題目長的讓我腦袋發暈。看完整編回過頭再看這個長標題,才明白。開頭幾章節,是論證生產效率的提高的原因。總的來說,是勞動創造財富。然而,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在原始部落裡面,每個人都在勞動,財富卻不如文明社會多。而在文明社會中,卻有很多人是不勞而獲。因此,作者認為,勞動創造財富,勞動者數量固然影響財富多少,但這個不是主要因素。那麼主要因素是什麼呢?作者經過考察後認為,根源在於勞動分工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而且,勞動分工還有利於機器的發明和改良。作者還把知識視為勞動的一部分,分工同樣在知識領域內存在,並促進了各科目的快速發展。

接著作者在探討財富的問題時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財富如何衡量。在此之前,流行的觀點是,金銀就是財富的象徵。作者卻認為,金銀其實只是商品的一種,且歸屬於奢侈品。在否定掉了這個樸素直白的觀點之後,作者試圖用勞動價值作為衡量財富的標尺。之後幾章探討的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自然價格和成交價格等,都是為了後續探討財富的真實價格而作的鋪墊。然而這些區分,包括勞動價值的衡量等,都過於玄妙,容易把一般人的腦袋都繞暈掉。就好比本來大家都似乎知道飯是什麼東西,但某人一定要較真,要探討飯的本質是什麼,他和非飯的界限在那裡,我們通常會覺得他是在鑽牛角尖。正如大家都覺得,勞動創造財富是沒錯的,但非要探討勞動價值,就有點雲里霧裡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只能說,作者在破舊方面,顯示了他的才華,否定了金銀是財富象徵,探究了金銀只是商品的一種類型。

作者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發現新興的工廠越來越多,競爭力越來越強,他們成了國家財富的重要創造者,而農業當然是工業的基礎,也在蓬勃發展。在工廠中,他不僅發現並提煉了勞動分工,還發現,工廠主是不從事勞動的,然而卻能拿到比工人更豐厚的回報,經過思考,他將這部分利益定義為利潤(profit),而工人的收入定義為勞動報酬(wage)。 另外,土地是私有的,土地主得到的就是地租(rent)。國家財富最終都要表現為這三種形式。

接著,作者又繼續探討了這三種形式對國家財富的作用。首先是勞動報酬和國家財富之間的關係。作者首先假設,在沒有地租和利潤的情況下,即勞動者得其食,不勞者不得其食的理想狀態下,是個什麼樣的情況。作者發現,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各行各業的產品都將大大豐富。作者不大考慮消費這個事情,更不會去考慮生產過剩的問題。第一編看下來,消費在作者這裡就是兩個情況,一個是勞動者為了維持生存和延續後代的必要消費,另一個是食利者的永無止盡的奢侈消費。至於說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或者說生產的東西多到消費不完或者消費者沒有能力消費怎麼辦,過剩對生產以及社會穩定的破壞作用,這個現象,在當時並不存在,作者也沒有想到這一步。另外,作者可能只是簡單的認為,多出來的財富,當然歸國家支配。國家能夠支配的財富越多,就越強大。太空人沒有看到蘋果落地,就無法想像重力作用,這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者的假設是不存在的,在利潤要從勞動成果中分取一杯羹的現實情況下,作者發現,資本家天然的和法律,社會秩序站在一邊,勞動者陷入不利的局面,因此,既是社會現實,也是推理必然的結果,就是勞動者只能獲得維持自身及繁衍後代必要的費用,剩餘費用都歸資本家所有。然而作者又發現,現實世界的情況要複雜的多,經濟飛速增長如英國,北美等經濟體,勞動者報酬異常豐厚,而經濟停滯如中國,普通人只能勉強生存,到了經濟倒退到印度,活下來的,都是阿三中的佼佼者。作者又對理論和現實的差異做了精彩的探討。規律一旦被發現,也就不像發現之前那樣顯得神秘了。然而,當下的世界,樣本實際上更加豐富多彩,又有幾個普通人能思考到大師這個地步的?這樣想,你就容易理解作者的偉大了。

接下來是利潤的問題。作者沒有被紛繁複雜的經濟現象攪昏了頭,牢牢抓住一條,市場競爭和供需關係的變化,開頭就直截了當得出一個結論,隨著資本的積累(經濟發展),利潤率會變低,直到資本積累到最高峰(經濟停滯),利潤率達到最低水平。同理,資本若減少(經濟倒退),則利潤率升高。我第一次看到這裡,心裡還一驚,想著大師啊你不要自信過頭啊。就這麼簡單嗎?現實可是很複雜滴。但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就是那麼回事,現實也是如此。然而,那個年代,可是沒有統計數據的,也不存在資本輸出,作者也沒有任何生產經營經驗,僅僅憑藉一雙肉眼,竟然就能直擊本質,真的讓我越來越敬仰了。憑藉這個大膽假設,作者從利息著手,來探尋當時各個經濟體的平均利潤,發現大部分情況還是能夠驗證他的推理的。然而當是如北美,卻存在著高發展,高利潤的情況,而當時的中國,又是經濟停滯,利息高的情況。這裡,讓我瞬間高潮的就是作為從未來過中國的作者,用簡單明了的詞句,對官商這個中國特色的現象做了極為精闢的描述。這是我最能發現大師思想之利的地方。作者還談到了司法環境對利息的影響,雖然不是針對中國,卻又是在當時的中國存在的造成利息高的原因之一。而且,這是我看到過的,對於為什麼市場經濟需要良好的法治環境的最為簡要,淺白的說理。

最後探討地租。作者認為地租是勞動產品扣除利潤和勞動報酬的剩餘部分,當勞動產品價值高於利潤和勞動報酬時,產生地租,否則不產生地租。這既是邏輯,也是事實。因為荒地和一些林地沒有地租,一些地理位置好的石礦有地租,位置偏遠則無人問津。然而這章太太太長了,快感被消磨的所剩無幾了,很多也沒有理清楚內在邏輯。這裡我覺得有趣味的部分,是作者在討論小麥,大米和土豆這些土豆的特徵以及影響,以及蘇格蘭農村的一個休耕現象,讓我開了眼界。

最後還有一個補充,在我看來,經濟學除了本身的意義之外,還開創了理解歷史的另外一個途徑。即不再是王侯將相,不再是皇帝聖明與否,臣子忠誠與否,他從經濟的角度,來理解歷史的興衰,理解分分合合。這可能是更為科學的一條道路。這本書中關於一些歷史現象的描繪和分析,最能引起我的興趣。在書里,我可以看到當時法國,波蘭的貧困,英國,荷蘭的富庶,中國的困頓,蘇格蘭大開發,北美洲的開荒等歷史現象,從一個細微的經濟的角度。還有,人性從古至今共通的一面,如生育問題,即使在那個年代,富人的生育率和當下中產的生育率,是何其相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