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英語好的標準很多,我們習慣用各種可視化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英語水平,比如四六級,專四專八,托福雅思SAT等,但這些客觀測試分數往往不能成為繼續精進自己英語的推動力,考試過了以後很可能出現」滯留期「,因此需要不斷打磨,要不然很容易出現不進則退的現象。

打磨過程中可以選擇很多方式,今天先來分享一些通過小說閱讀推動自己不斷學習的優勢和方法。

讀小說的目的是為了增加「comprehensible input」,熟悉這個概念的朋友知道,只要選對適合自己的內容,就算不是每個單詞都知道,也不會影響整體理解;與此同時,需要在原有的水平上稍微增加一些難度,讓自己能快速進入下一個層次(既i+1,請參看Stephen Krashen的二外習得理論)。打個比方,我們在鍛煉的時候,一開始會有很多肌肉酸痛的現象,時間久了,適應強度後就不會再感到吃力,隨之可以再次加大強度。

再比如我自己學法語的過程,就完全擯棄了小時候在學校里英語啟蒙時用的傳統方法,既學音標,學單詞,學語法,做題,參加考試,複習,再做題,再考試...如此反覆,這在語言學習上稱為grammar-based learning,枯燥得很。但是等到學法語時,我已經基本了解加快掌握語言的學習方法,在積累了1000基本日常辭彙後,就直接開始DIY閱讀法語原版書了;再結合聽,辭彙量馬上滾雪球一般積累起來,沒有刻意記憶,很多詞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不經意」間學會的,這個過程就是經歷了comprehensible input,不斷場景化,不斷刺激。

那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內容」呢?簡單來說:有趣,忘我,挑戰。原版小說恰好符合這些標準。

先說「有趣」。每次讀小說,都是一頭扎進去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那種架勢,連蒙帶猜,一路勇猛往前。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急需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被綁架的小女孩有沒有人解救她?男主留在牆縫的信最後誰發現了?為什麼女主會做出這種奇葩的決定,背後是否有苦衷?...我的注意力不在辭彙上,也不在語法和句式上,而是情節。但推動情節永遠是文字,所以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就對語言產生了海綿式吸收。

再看「忘我」。建立在有趣的基礎上,做到閱讀時沉浸其中應該不難理解。把它補充完整就是,「忘記我在學英語」。我們在學語言時那麼痛苦,就是因為老把它當成一個任務,想要快速從中索取結果,當進步沒那麼快或者考試分數沒有那麼理想時,就會產生挫敗,失去興趣,阻斷了持續輸入的來源。原因就在於我們一開始對英語學習的定位就有偏差,英語里有一個表達a means to an end(達到某種目的的途徑),說的就是這種心態。當你暫時忘記學語言時功利性,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敗感而停滯,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還有「挑戰」。這也是i+1理論里的精髓。在原有的基礎上,設置一定障礙,能夠幫你跳出舒適區,進入新的挑戰區,再次適應,再次跳出,如此往複,進步神速。這也需要通過一定的「精讀」來助力。

所以,小說閱讀過程中,通常兩種方式結合起來,以達到上面說的「有趣,忘我,挑戰」這三點。哪兩種方式呢?泛讀(Extensive Reading),讀的時候基本沒有打斷,不會因為辭彙不認識停下來;精讀(Intensive Reading),讀的時候把不認識的辭彙挑選出來,事先預習,留有印象,再不斷通過組塊(搭配)和場景來鞏固記憶。

先從上面兩個維度(精讀,泛讀)去幫大家細細分析如何去實際操作,高效閱讀原版小說。

精讀:

1.辭彙

可以先在之前推薦過的vocabulary.com的List版塊看一下有沒有製作好的詞單,如果有就可以直接拿來預習。

拿《The Hate U Give》為例,通過鏈接進去後,可以看到別人分享的詞單,可能沒有全部涵蓋你不會的單詞,但是也足以省去一大半自己去查找收集的時間。同時這個詞典會告訴你單詞在本書中的運用,正好幫助你利用語境來學習,以及它的同義詞反義詞等等。預習後或者閱讀過程中需要再複習,可以利用它內置的Practice,Spelling Bee等工具來鞏固記憶。

那如果你想看的書沒有製作好的詞單呢?可以自己把書的文本直接複製粘貼到首頁,再一鍵生成自己的詞單,同樣便捷。

以上都不想做,那就邊讀邊學。這個時候先選擇一款可以點擊辭彙既生成釋義的閱讀工具,比如Kindle App,歐路詞典等,這樣可以方便自己隨時導出詞單或者直接利用APP的內置功能來進行複習鞏固。比如歐陸詞典中的辭彙複習功能就很強大,有原聲語境,記憶曲線等

2.背景

如果打算精讀,那僅僅局限在辭彙層面就有點可惜了。適當去進行一些背景閱讀,會對所讀內容吸收更加充分些。背景了解一般包括:小說類型,小說主題,小說概要,小說評論等。比如下面四本書,辭彙量介於4000-6000,分別代表四種類型:青春,科幻,玄幻,歷史,兼具了趣味性和生動性,沒有非常晦澀和大段大段的論述,情節以對話,人物描述和場景遷移來推動,很容易讓你持續閱讀下去。

我們可以先從辭彙量上來衡量它的難度,如果你的辭彙量在5000,那選擇5000辭彙以上的書就容易進入挑戰區,以書單中亞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終結》為例,一般可以上goodreads.com完成簡單背景了解。這個過程最好也是用英文去了解,再去看幾篇網友們的書評,對整本書的主題就有了一個大致把握。

那麼辭彙量怎麼測呢?試過各種測試辭彙的軟體,相對準確些的還是testyourvocab.com:

另外,怎麼知道這本書有多少字?比較籠統的方法就是看頁碼和每頁的字數,再做一個乘法;直觀一點精確一些就可以用蒙哥閱讀器app(需要付費);免費的也是力薦給大家的,可以用wordcounters(一個智能字數演算法網頁),把書名輸入後進行直接進行查詢。

3.閱讀

在正式閱讀過程中,最好有詳細的筆記,可以對辭彙,喜歡的摘錄,有疑惑的地方,章節大意等進行記錄,最後再通過寫作或者書評的形式輸出,整本書看得就算比較細了。我們也可以去找一些書籍的章節導讀,這裡推薦大家三個比較不錯的地方:

sparknotes.com

gradesaver.com

bookrags.com

泛讀:

泛讀相對於精讀就輕鬆一些,大量才是王道。比如你以泛讀的形式讀完上面的幾本書,加起來的總閱讀量就有將近50萬字。而且最好什麼類型的小說都嘗試一下,這樣可以很快找到自己喜歡閱讀哪種類型,然後在這個類型里盡情暢遊。這個積累過程主要是為了頻率,每本書里都會有你熟悉,半生不熟和完全掌握的辭彙,泛讀就是把「半生不熟」的詞慢慢轉化成「熟悉」和「完全掌握」的過程。當然,你收穫的遠遠不止辭彙!

這樣一番精讀和泛讀過後,如果原著被翻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還可以把這些結合起來對比著看一遍,整個過程對你來說就不再是枯燥的語言學習了。一旦把「枯燥」這隻攔路虎去掉,就跨出了飛速進步的第一步!

【乾貨】聽力神器,錯過後悔!

語者

語者,一個有深度的公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