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它是光线遇到空气中的水滴经过折射和全反射形成的,并有主虹(虹)和副虹(霓)之分。

什么是折射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例如, 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会更偏向垂直水面的轴线,这个轴线称为法线。

值得注意的是:折射并不是光特有的现象,任何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都可能发生折射。例如下图是水波的折射示意图。

最早对折射现象进行正确解释的人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他指出:波的折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且,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在水中传播速度慢。

什么是色散

在介质中,光速主要由介质决定,例如水中光速大约是真空中的3/4,玻璃中的光速大约是真空中的2/3。但是, 即便是同一种介质,不同颜色的光在传播时速度也有微小的差别,这就造成了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时偏折程度的不同。

我们知道,白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单色光构成的。如果一束白光进入介质,由于在介质中光速的微小差别,每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出射时就不是白色,而是分成了七种颜色。这个现象就称为色散,最早是由牛顿发现的。

如图所示,牛顿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现出射光分为七种颜色。而且相比于原来的入射方向,红色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虹和霓有什么区别

当空气中有小水滴时, 光线进入小水滴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由于刚才所说的原因,不同颜色的光在发生折射时偏折程度不同,由此会出现色散现象。

彩虹出现时,有主虹(虹)和副虹(霓),二者的颜色顺序相反。虹是外红内紫,霓是外紫内红。由于霓一般比虹弱很多,所以有时候人们会只观察到主虹。

主虹的形成是光线进入水滴时,发生了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形成的。

如图所示:光线首先通过一次折射进入水滴,再通过一次反射和一次折射射出水滴。对于同一个水滴的出射光,紫色光偏折程度大,偏向水平;红色光偏折程度小,偏向竖直。

当我们在某个固定地点观察时,空气中分布的水滴都形成类似的效果,如图所示。

大家注意:同一个水滴发出的光不能全部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所接收的是不同水滴出射的光。最上方的光更加偏向竖直,因此是红色;最下方的光线更加偏向水平,因此是紫色。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外红内紫的主虹。

副虹(霓)的形成原因类似,只不过,它是光线在水滴中进行了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形成的。

如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红光偏折程度小,更加偏向水平;紫光偏折程度大,更加偏向竖直,刚好与主虹相反,于是就造成了外紫内红的效果。

一般而言,虹与霓同时出现,而且霓更高。

只是由于霓多了一次反射,比虹弱很多,所以有时候人们认为只有一层彩虹。

美丽的彩虹让人们产生了诸多幻想,古希腊人认为彩红女神伊里丝是宙斯的使者。但是只有科学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雨过天晴,当我们呼吸著新鲜的空气在公园散步的时候,偶尔会看到天边有一座彩色的拱桥连接著天地,非常美丽,这就是「彩虹」。在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女娲用五色石补天,彩虹就是五色石倾泻出来的光芒;西方神话故事中,则将彩虹视为一位女神,是沟通人间与天堂的使者。总之,美丽的彩虹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向往。

那么彩虹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要从阳光的构成说起了。很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阳光是没有任何颜色的,因此彩虹这一美丽的事物让大家困惑不已。

十三世纪时,一位叫做西奥多里克的德国传教士在一个玻璃球壳中装满了水,阳光穿过时,他惊喜地发现出现了彩色的光芒。这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中模拟了自然界中的彩虹。但他并不清楚彩虹产生的真正原因,猜测之所以出现彩色光芒,是因为阳光透过不同深度的水以后「蜕变」成为了彩色。

几百年后的1637年,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笛卡尔通过实验检验了西奥多里克的推测。他发现,阳光透过不同厚度的玻璃,色彩并没有什么变化,从而推翻了西奥多里克的推论。在研究过程中,观察入微的笛卡尔注意到,身边的各种透明的物质对光线具有「弯折」的作用。这种弯折左右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例如将一支笔插入水中,看起来笔似乎被折断了一般。

随著研究的深入,笛卡尔进一步发现,不同物质对光线弯折的「能力」不同,他将这种弯折光线的「能力」称为「折射率」,并因此发现了著名的折射定律。笛卡尔的研究使得他可以初步的解释彩虹的成因,甚至通过数学计算出了著名的「彩虹角」,即人观看彩虹时的视线与太阳光的夹角。不过由于对阳光仍然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他无法解释彩虹的彩色来源于何处。

直到一位大科学家出现,才使得人们揭开了彩虹的秘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牛顿。牛顿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物理学、数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当别人称赞他的成就时,他却谦逊地表示:「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从笛卡尔等科学家们的著述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但他没有迷信权威,选择盲目地相信前辈们的推断,而是提出了很多质疑。1666年,牛顿利用在家休假的时间,找来了一块三棱镜(三角形的柱状玻璃),并将一个房间的门窗都封闭起来作为暗室,只在窗户上开了一个小孔,让阳光倾泻进来。他将三棱镜放置在小孔后,立刻在对面的墙上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彩色光带,如彩虹一般,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著。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三棱镜色散实验」,这个实验被誉为最美的科学实验之一。

这一发现让牛顿兴奋不已,但他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停滞不前。他想,既然三棱镜可以将阳光分解为彩色光带,是不是证明阳光就是由彩色光组成的呢?他找来第二块三棱镜放置在彩色光带上,仔细调整三棱镜的位置和角度,发现彩色光带通过第二块三棱镜后,又变成了没有色彩的阳光。

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阳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彩色光混合而成的。借用笛卡尔关于物质「折光能力」的描述,牛顿提出,阳光之所以能够分解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同一物质对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不同。

那么彩虹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正如牛顿发现的那样,水这种透明物质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光能力是不同的。雨过天晴,天空中的还悬挂著许许多多的小水滴,这些水珠对阳光中红色部分偏折能力差一些,对绿色光的偏折能力一般,对蓝紫色光偏折能力强一些,使得原本阳光中不同颜色的光分解开,无色的阳光因此呈现出了斑斓的色彩,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彩虹」。

实际上,彩虹不一定非要雨过天晴时的天边才能看到,只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很多环境中都可以见到。例如瀑布旁边,由于湍急的水流飞奔而下,无数的小水珠飞溅到空中,形成了蒙蒙的雾气,在恰当的角度就可以看到彩虹。

同样,城市的喷泉旁也是观看彩虹的绝佳场地。腾空而起的水柱落下时,会在空气中留下大量的水珠,阳光正好的话,围著喷泉转一转,也可能会看到美丽的彩虹。但观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被水花打湿哦!


  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造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造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总共经过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红光的折射率比蓝光小,而蓝光的偏向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因此,彩虹和霓虹的高度不一样,颜色的层递顺序也正好反过来。彩虹意旨光线经过两次折射一次反射,霓虹则是光线经过两次折射两次反射。

(番禺日报)


彩虹,又称天虹,简称虹,是一种很常见的物理光学现象。通常我们会在雨后阳光出现的时候看到,天空上方会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形状弯曲,色彩十分艳丽。大家知道彩虹形成的原因吗?雨后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下关于彩虹的一些物理现象知识吧!

彩虹的形成:

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光的色散及反射而成的。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也是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人们所见到的彩虹。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出现。这时空气内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而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而可见阳光,这样彩虹便会较容易被看到。

彩虹的形态:

通常肉眼所见为拱曲形,似桥状,民间常有「彩虹桥」的说法。彩虹的色彩一般为七彩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在中国,也常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说法。

彩虹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空气中小水滴的大小,小水滴体积越大,形成的彩虹越鲜亮,小水滴体积越小,形成的彩虹就不明显。一般冬天的气温较低,在空中不容易存在小水滴,下雨的机会也少,所以冬天一般不会有彩虹出现。


当阳光照在斜面上,原光点被拉长,再把把拉长后的光点投到另一个斜面上,就再次被拉长,经过无数次,就使得原先发光源由于纵深能量叠加在一起的被剖析出原有的层次来了。物质发出能量从内往外同步散发,而内部的能量更密于是表现出的色彩不同。所以彩虹是水汽的珠面把光等于横切了一刀,使我们看到了光源体的纵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