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和《国语》主要记录春秋时代的历史,而《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的历史。

《左传》与《国语》所记录的历史时间段相近,成书时代也差不多,可能参考了很多相同的原始资料,但两书的主旨和笔法存在很多差异。《左传》以记录历史为主,按照编年次序阐述各种历史事件,详于描写战争,对于人物的具体言论则采用缩略的写法。而《国语》则是按照国别搜罗各种文辞言论,突出言论的详备,以达到教化劝善的功能,对历史事件则采用简略的写法。两书的差异不仅限于详略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叙述也略有参差。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兼取两书中的内容,足见两书有所不同。因为两书写法存在差异,所以学者对于它们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存在争议。两书在用字习惯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因为不能排除编者在整理史料过程中加以润色改写,所以这个证据分量还很有限。《战国策》是收集了战国游说之士的言论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纂而成,到了宋代有所残缺,又经过曾巩的订补。其体例与《国语》比较类似,但其中很多言论的真实性考证不足,再加上长期的传抄,其中的错误很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一部分内容与存世《战国策》可以互相比对校勘,一部分内容则是《战国策》没有的。其中关于苏秦的若干书信言论对于考证苏秦的历史有很大帮助。


《左传》和《国语》都是解读春秋的。所以称为「传」,国语也叫《春秋外传》

《春秋》是当时的史书,是当时学生的通行历史教材,相当于现在的历史教科书。那么在教春秋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教师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教法,侧重点也不同:

有的侧重于对春秋史实的讲解,比如《左传》。有的则重于对春秋历史旁征博引的言论记载,如《国语》。有的则重于从君主的视角对春秋进行历史分析,如《公羊传》。有的侧重于从治国的角度对春秋进行解读,如《谷梁传》。

所以《左传》和《国语》都是春秋教学笔记整理。可能是老师自己整理的,也可能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听课笔记整理的。他们只是侧重点不同。

《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行。它的目的不是记载历史,而是作为纵横家的教学案例。因此他记载历史不全面,史实时间排列也很乱,即使是历史专家都容易搞昏头,所以比较难看懂——很多篇章往往只记载了纵横家言行,却没有记载相关的历史背景,历史细节是什么?如果没有战国的历史知识做储备,基本上会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