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和《國語》主要記錄春秋時代的歷史,而《戰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的歷史。

《左傳》與《國語》所記錄的歷史時間段相近,成書時代也差不多,可能參考了很多相同的原始資料,但兩書的主旨和筆法存在很多差異。《左傳》以記錄歷史為主,按照編年次序闡述各種歷史事件,詳於描寫戰爭,對於人物的具體言論則採用縮略的寫法。而《國語》則是按照國別搜羅各種文辭言論,突出言論的詳備,以達到教化勸善的功能,對歷史事件則採用簡略的寫法。兩書的差異不僅限於詳略不同,對於同一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的敘述也略有參差。司馬遷在編寫《史記》的過程中兼取兩書中的內容,足見兩書有所不同。因為兩書寫法存在差異,所以學者對於它們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存在爭議。兩書在用字習慣上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因為不能排除編者在整理史料過程中加以潤色改寫,所以這個證據分量還很有限。《戰國策》是收集了戰國遊說之士的言論集,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纂而成,到了宋代有所殘缺,又經過曾鞏的訂補。其體例與《國語》比較類似,但其中很多言論的真實性考證不足,再加上長期的傳抄,其中的錯誤很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一部分內容與存世《戰國策》可以互相比對校勘,一部分內容則是《戰國策》沒有的。其中關於蘇秦的若干書信言論對於考證蘇秦的歷史有很大幫助。


《左傳》和《國語》都是解讀春秋的。所以稱為「傳」,國語也叫《春秋外傳》

《春秋》是當時的史書,是當時學生的通行歷史教材,相當於現在的歷史教科書。那麼在教春秋的過程中,不同的學派,不同的教師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教法,側重點也不同:

有的側重於對春秋史實的講解,比如《左傳》。有的則重於對春秋歷史旁徵博引的言論記載,如《國語》。有的則重於從君主的視角對春秋進行歷史分析,如《公羊傳》。有的側重於從治國的角度對春秋進行解讀,如《穀梁傳》。

所以《左傳》和《國語》都是春秋教學筆記整理。可能是老師自己整理的,也可能學生是根據自己的聽課筆記整理的。他們只是側重點不同。

《戰國策》則主要記載戰國時期縱橫家的言行。它的目的不是記載歷史,而是作為縱橫家的教學案例。因此他記載歷史不全面,史實時間排列也很亂,即使是歷史專家都容易搞昏頭,所以比較難看懂——很多篇章往往只記載了縱橫家言行,卻沒有記載相關的歷史背景,歷史細節是什麼?如果沒有戰國的歷史知識做儲備,基本上會看得雲裏霧裡,不知所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