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項梁沒死,項梁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很大。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項家的威望和實力。

項梁的父親是項燕,項燕是楚國名將

就是因為他的存在,秦國久久不敢和楚國較戰

最主要的是項燕還是秦朝大將王剪所忌憚的人。

那時王剪在秦國的地位,猶如神一般的存在,

可見當時的項燕的地位,在王剪的心裡並不比他差。

最終王剪是靠發動了一場偷襲戰,打敗了相燕。

項燕戰敗了,他是自殺而亡的。

相燕戰死後,整個楚國為之悲痛。

緊接著就是楚國滅亡,秦始皇統一天下。

項家也有王公貴族,變為了普通百姓。

項梁身為項燕的後代,他不願意做個平庸的人,而是等待機會,到處作違法犯紀的事。

最終導致項梁帶著侄子項羽走上了逃亡之路,在他們逃到蘇州『當時的吳縣』的時候,大澤鄉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起義。

這對於項梁來說是個機會,他帶著項羽把吳縣的縣官給殺了。

因為他們項家在吳縣的威望還在,吳縣的子民都知道項梁是名將項燕的後人,大家都一致推舉項梁為吳縣的一把手。

他們也開始走上了反秦的道路,項梁在吳地聚集了八千子弟兵。

這八千子弟兵就是相家軍的主力,他們一直跟隨著項羽打了垓下之戰,這些人基本是在那時全部陣亡的。

當項梁帶領八千子弟兵北上抗秦時,

英布帶著兩萬大軍投靠了項梁,項梁的實力迅速壯大起來。

英布的到來只是項梁軍壯大的開始,

緊接著陳嬰又帶領五萬人馬投靠了項梁

項梁終於聚集起了一股可以對抗大秦的軍隊。

我們要說明下,英布和陳嬰的人馬比項梁多很多,為什麼他們要投靠項梁?

還是因為相家的威望,楚地的子民就認為,在楚地只有項家有這個實力帶領大家來對抗大秦。

然後就是劉邦,范增,張良,韓信,陳平等人的加入,那時候的沛公劉邦只是項梁的小弟,根本不入流。

項羽更是一個沒有任何威望的二逼青年。

項梁帶領的這些人馬肯定是可以滅掉大秦的,

大秦被滅後,項梁說想當皇帝,

誰敢不從,假如項梁沒有在定陶戰死。

他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若是那樣的話

根本沒有劉邦的什麼事,劉邦也不可能當皇帝。


究竟怎麼做才能一統天下,是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是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勇將,是靠調度有序統籌安排的幹吏,還是靠英明的領導,我認為缺一不可。

項梁就算不死,也不見得就比項羽強到哪裡去。我們可以通過劉邦的成功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小人物的集體發力,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英雄。

小人物集體發力

劉邦有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國士韓信,有轉運糧草後勤保障的蕭何,有衝鋒在前不畏生死的曹參,有智勇雙全直言敢諫的樊噲,有奇謀百出詭計多端的陳平,有口若懸河捨生取義的酈食其等等。

最關鍵的是有劉邦這個好領導,知人善任精於權謀,把每個人的能力,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出來。什麼事情問什麼人,用什麼人,什麼建議可行,什麼建議不可行,劉邦是心裡有數的。

大英雄悲情結局

項梁死於輕敵,但是在這之前,宋義曾經給過他建議,他沒有聽取一意孤行,最終導致自己被章邯擊敗。反觀劉邦在面對韓信和彭越的利益要挾時,採納了張良妥協的建議,封他們為王,進而在垓下一戰一舉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兩人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項家人有天生的驕傲,有英雄情節,沒有劉邦容人的豁達之心,量小則無志,人尚且不能容,如何容得下天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如果項梁沒戰死,項家絕無可能統一天下,反而敗亡得更快!

理由非常簡單,因為項梁有5大致命缺陷,導致他只能是歷史舞臺上曇花一現的過客。

第一,殘暴嗜殺。

項氏家族歷代武將出生,「嗜殺」好像成為了其家族基因。

項梁起事的時候,就開始濫殺。殺郡守,殺郡守府中一百多人。其後多有濫殺。項梁派項羽攻打襄城,竟然將全城軍民全部活埋。項梁授意,項羽動手,演繹了這對叔侄的殘暴嗜殺。

反觀劉邦,何曾有過屠城、活埋、坑殺的「壯舉」?何曾濫殺過無辜?

在中國古代能「王天下」,只有一個祕訣,那就是「不嗜殺」。從秦末開始,兩千多年,每逢從大亂到大治的過程中,最終勝出的絕對是「不嗜殺」的主!

以劉邦之仁,對項家之暴,項家焉能不敗?

第二,目光短淺而貪詐。

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先生評價過項梁的起義過程,說他借「為君父復仇「之名,殺郡守,」適以見其貪詐耳」。

項梁起義,口號只有一個「為君父復仇「,復仇之路能走多遠?

既沒有系統的政治綱領,也沒有」王於天下「的抱負,軍事上也沒有長遠打算,足見其目光短淺。

第三,驕傲怠惰。

項梁打了幾個勝仗,在秦軍主力尚全的情況下,竟然驕傲得不得了。

投奔他的宋義規勸說:「打了勝仗,如果將領驕傲、士兵怠惰,一定會失敗啊。現在我們怠惰了,但是秦兵卻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擔心啊!」

但此時的項梁已經聽不進任何勸告了。

這樣的人能奪天下嗎?果不其然,在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轄區)楚軍大敗,項梁戰死。

第四,專橫自立。

如果不是范增的建議和阻止,相信項梁一定會自立為王,他最終則自號為「武信君「。雖然立了一個楚懷王,但項梁哪有為」君父報仇「的行為?後來項羽自號「楚霸王」,也是跟他叔叔學習而已。

第五,小雞肚腸。

項梁起事的時候,召集他所熟悉的豪強官吏,給他們封官,其中有一個人沒有得到任用,就找項梁訴說,項梁說:「前些日子,某家辦喪事,我讓你去做一件事,你沒有辦成,所以不能任用你。」

以這種方式任用人才,你敢到他那裡去試驗一下嗎?

看看劉邦怎麼用人的,高下立分!

(項梁墓)

如果項梁不戰死,項羽則沒有獨立走向歷史舞臺的機會,項氏家族敗亡得更快。

項梁有的毛病,項羽全部都有,但項羽強過他叔父的是更暴力、更徹底、更大膽。

項梁死了,項羽纔有機會走到前臺,在反對暴秦的過程中,項羽以暴制暴,在推翻暴秦的歷史進程中做出了他的貢獻。

(項羽影視劇形象)

但在爭天下、扶民心方面,項羽必敗無疑,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後自刎於烏江,你以為都是軍事失利嗎?那就大錯特錯了! 十面埋伏的是「民心」,四面楚歌的是「民意」,楚霸王死,百姓才得以安生。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都是新鮮事兒」。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項家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意願以及項家有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

首先,在之前的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中國是沒有「大一統」的概念的,夏朝和商朝的制度類似於現在的聯邦,夏後及商王即其元首。周朝施行的是分封制,各個諸侯國共同尊奉周王室,但都有很大的權力。秦始皇統一之後施行了郡縣制,徹底改變了之前的政治格局。

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統一了十幾年時間之後就分崩離析,所以在當時來說,大一統的道路能否走得通,是受到世人懷疑的。所以,在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任西楚霸王,相當於是恢復了周朝的制度。如果項梁沒死,並且成功滅秦的話,項梁是選擇當皇帝還是當霸王,是一個未知數。

其次,項家有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呢?答案很明顯,憑藉項羽出色的軍事能力,如果他想統一天下,應該是沒問題的,並且在項羽滅秦之後,他已經成了當時的天下共主。

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項家如果真的統一了天下,有沒有讓江山永固的能力呢?這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民國史學家蔡東藩先生曾說:

「劉項起兵,跡似相同,而情則互異。沛令從蕭何言,往召劉邦,設非後來之翻悔,則亦不至自殺其身。且殺令者為沛中父老,非真邦親手下刃也。若項梁之赴召,明明為郡守之誠意,梁正不妨依彼舉事,為君父復仇,何必計囑項籍,無端下刃乎!況仇為秦皇,無關郡守,殺之尤為無名,適以見其貪詐耳。觀此而劉項之仁暴,即此而分,即劉項之成敗,從此而定。」

意思是項梁和劉邦起兵之初都曾經殺了當地的政府官員,但是在這一斬首行動中,劉邦體現的是「仁」而項梁體現的是「暴」。另外,項梁死於志得意滿,不聽勸阻,項羽死於部下叛逃,意氣用事,他們的弱點都很明顯,他們也許能統一天下,但未必能治理天下。


眾所周知,項羽是位蓋世英雄,其驍勇在秦末可以說是無人能爭鋒。同時,他還知兵書、懂兵法,是位文武全才。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在眾諸侯中脫穎而出,成為西楚霸王。然而,項羽有致命弱點就是孤傲自大、不可一世,同時他獨來獨往,不善於用人,因為用人手段的缺失,以及對人才的不夠重視,最終導致了手下眾叛親離,也為最後的楚漢爭霸失利埋下了苦果。

相對於項羽的「稚嫩」,項梁則「成熟」多了。項梁遺傳了項家世代武將的遺風,他能文能武,關鍵是還能納諫,這一點是狂傲的項羽無法相比的。比如說范增提議立楚懷王為名義上的主子就是最好的證明,同時,項梁在用人上也遠遠強於項羽,范增等人的用重用都是從項梁開始的,項梁戰死後,范增等人把效忠的對象轉為項羽,完全是看在故主項梁的份上。可以說,項梁在秦末是一位具有多方位之才的大英雄。

項梁不但多才,文勇皆通,謀略膽識皆俱備,同時,項梁還有超級無敵的戰略眼光,比如說一直培養項羽成才就是他多年苦心經營的結果。項家是名門之後,但自項羽的祖父項燕兵敗自殺,項家一落千丈,開始由豪門家族衰落成「寒門家族」,到項羽這一代時,已然泯然眾人矣。而項羽的叔父項梁耳濡目染了項家的興衰,他以復興項家為己任,全力培養項羽,這也是項羽成長的這麼快的重要原因。

試想想,如果項梁不戰死,他有項羽這員猛將作為開路急先鋒,他運籌帷幄,無論威望還是實力,豈是劉邦之輩能相比的,而項家統一天下也不是癡人說夢的事,而是彈指一揮間的事。


謝邀。我以為,如果項梁不死,項家也未必能統一天下。原因,一,有劉邦的存在,二,項梁本身的原因。

一,劉邦的存在。歷史表明,劉邦是一個特殊的具有帝王才質的人。他敢幹敢冒險,芒碭山斬蛇起義表明了這一點。他能識人、招人、用人,所以才能將張良、蕭何、陳平、樊噲、夏侯嬰,彭越、英布,尤其是韓信,一大批當世之英傑,延攬於其糜下。有這些能臣武將,別人要跟他爭天下是很難的。他志嚮明確,策略得當,入關中,保護秦宮室,與民約法三章,大得人心。他意志堅定,百折不撓,與項羽交戰,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不勝不休,非常人能及。另外,他深諳帝王之術,無論在駕馭臣下方面,還是對敵,他都善於玩弄權術,機智靈活,神鬼難測。凡此種種表明,劉邦能戰勝項羽,統一天下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的原因。

二,項梁方面。項梁雖名將之後,卻無名將之才。其過早輕易戰死,便是明證。連名將之才也沒有,又焉能統一天下。


能!正好有篇文章講到項梁不死,天下英豪只會安心做小弟,混個王侯將相就知足了。

文章貼過來和大家分享。

有這麼一個人曾經是劉邦的帶頭大哥,如果他不死,劉邦斷然沒有機會出頭稱帝,而會安心做小弟。下面陽光舊事錄就和大家一起來揭開他的神祕面紗。

軍事世家,文武雙全

我們的主人公名字是項梁,很多人可能不認識,因為他在秦漢的舞臺上曇花一現,僅一年時間,就迅速的熄滅了。可是這麼短的時間裡,他卻成就了赫赫威名,打造了後來跟隨項羽東徵西討、不可一世的大楚鐵軍。

項梁是原楚國將軍項燕之子,項羽的叔叔。項家世代為楚將,項燕在楚國滅亡前和秦國力戰,最後被王翦擊敗戰死,項家因此成為楚國人心中的英雄。項燕自小學得一身文韜武略,積蓄力量等待機會推翻秦朝,暗地裡教習朋友和家族子弟兵法,培養出一批能徵善戰的子弟兵和勇猛無敵的項羽。

圖1楚軍首領項梁教訓項羽

吳中起兵,8000子弟兵所向披靡

秦二世元年7月,陳勝吳廣發起大澤鄉起義。9月,項梁指使項羽殺死會稽太守,徵集了八千精兵,起兵反秦。

項梁渡過長江向西攻城略地,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拿下東陽、彭城、襄城、亢父;擊殺劉邦投奔的楚王景駒;立熊心為楚懷王;救援齊軍,在東阿大破秦國名將章邯。章邯帶兵撤退,項梁趁勝追擊。

圖2楚軍鐵騎

威名赫赫,收攬天下英豪

楚軍在項梁帶領下風生水起,成為反秦的急先鋒和主力軍。項梁本人也戰功赫赫,成為逐鹿天下的最強人選,天下英豪紛紛前來投奔。

自從項梁起事,主動投奔的人有:未來的兵仙韓信;擁兵2萬的東陽陳嬰;後來反叛並射傷劉邦的猛將英布;70歲的謀士范增;當然還有未來的大漢天子劉邦。而神勇無雙的項羽和後來輔佐項羽爭奪天下的班底都正在項梁手下歷練和成長。

圖3楚霸王項羽

項梁此時算得上春風得意、天下歸心:把劉邦收為小弟;項羽心甘情願聽話;楚懷王老老實實做傀儡;韓信主動相隨;英布、彭越馬首是瞻;施恩趙國、齊國。如果項梁不出意外,劉邦、英布、彭越、韓信都會甘心為項家打工,做個服從領導聽指揮的好將軍,爭取建功立業,等項梁登基稱帝論功行賞的時候,混個王侯將相就知足了。

圖4漢高祖劉邦

世事難料,風雲變幻

可是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意外,局勢變化莫測。項梁因為輕敵,追擊章邯時被反殺。項梁手下的英雄們失去了強有力的主公,羣龍無首,再次四分五裂,各謀發展。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又一次失去主公的劉邦終於等來了自己爭雄天下最好的時代。

陽光舊事錄每晚9點發布原創深度歷史好文,歡迎關注和點評!明天即將發布:劉邦入關的經典戰例。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回答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項梁,這個人也算名將了。

項 梁:(公元前?~前208年),他是楚國貴族後代,項羽的叔父。

項梁在吳中的威信很高,培養了很多人才,吳中當時有名賢士大夫皆出其下,而且吳中當地所有的大事全由他出面主辦,也相當於當時的吳中之主了,項梁利用這種條件暗地裡用兵法訓練賓客及子弟。

再後來陳勝起義爆發後,這個大家看電視都有橋段就是項梁跟項羽叔侄殺了會稽太守殷通響應,任張楚政權上柱國,渡江西進,屢勝秦軍。

陳勝死後,他聽從范增之計,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

再後來項梁曾率軍擊敗秦將章邯,在雍丘陣斬秦將李由,後因輕敵,在定陶被章邯打敗,戰死。

如果項梁沒死的話,後面的戰爭及局勢會發生變化的。

大家知道,項梁死後楚軍有項羽統帥。

而項羽這個人是將才而非帥才,領兵打仗衝鋒陷陣,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此人剛愎自用,自大殘暴這都是致命的缺陷,如果項梁再的話以他的威望及叔侄關係,必定能審時度勢給予糾正引導。

這時大家會說范增了,雖然被拜為亞父,但是畢竟不能跟項梁比,人家之前是宗親叔侄關係,而且項梁的威望為出人心中也是舉足輕重的。項羽不聽亞父的沒人回去提議跟反駁,如果跟項梁意見相左肯定就不會那麼獨斷了。

項梁從小培養項羽武藝兵法,出身將門並且敗過秦朝大將章邯陣斬李由一點都足以證明項梁非等閑之輩。

如果項梁沒死,必定能夠跟范增一起輔佐項羽,將帥齊心也必定能使驍勇善戰的楚軍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也不會有後來項羽忙著稱霸王,到後來節節敗退的烏江自刎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梁不死,則沒有漢帝國,項羽也不會成為流傳千古的西楚霸王。

項梁不是項羽,他和劉邦一樣都是老狐狸。而且他和劉邦很像,都是喜歡廣結人緣的人。

同時,諸侯反秦聯軍本就是項梁組建的,項梁在時,楚懷王熊心不過一個傀儡,他是在項梁戰死後纔拿到實權的。

也就是說,項梁不死,就不存在楚懷王給劉邦兵權讓劉邦進入關中。而沒有了劉邦,就沒有諸侯能威脅到項氏一族。

(項梁戰死)

更何況,項梁入關中後可不會和項羽一樣分封十八路諸侯。他大概率會和劉邦一樣稱帝。

秦末最有可能稱帝的本來是項梁的,可惜了,只能說造化弄人。


不能,項梁是一個將才。從他和章邯pk戰死。說明他不是苟且偷生之輩,戰鬥中身先士卒,是條漢子。

統一天下,靠的是厚黑學,管理學,人際交往學,情商必須好。忽悠兄弟們上,成功後論功行賞。對了還的運氣好。



項梁不死在這次,也會死在不知道那次戰爭中。將軍不離戰場死。還是那句老話。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性格使然。歷史上很多人失敗,都敗在了性格的弱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