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他叔叔項梁是個不簡單的人物。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義了,會稽郡守和項梁商量響應起義,但項梁卻想自己單幹,先發制人把郡守殺了,收集精兵八千,讓跟隨自己的吳中豪傑分別任大小官佐。其中一個人沒得到任用,有點不服氣,就來找項梁理論。項梁說,前幾天一個朋友家裡有喪事,我派你去主持辦事,結果你不上心辦砸了,你說還能放心讓你辦事嗎?」說得那人不再說話了,大家也都心悅誠服。

領導考察一個人是長期的,讓你辦一件小事你可別嫌大材小用,說不定就是在試用你,如果連一件小事都辦不好,領導怎麼會再交給你大事呢?當你把領導交辦的大事小事都能用心辦妥當了,關鍵時刻自然會受到領導的信任和重用。

當時有個叫陳嬰的人,是東陽縣的一個小吏,老實厚道,辦事謹慎。縣裡有人聚眾起事反秦,就像武昌起義革命黨強推黎元洪為都督一樣,起義軍強推陳嬰為王,一時之間遠近聞名。陳嬰他媽媽很是替兒子擔心,她對兒子說,打我嫁到你們家,就從來沒聽說你祖上有做過官的,你現在暴得大名不是個好事。咱不是當「一把手」的料,也沒這福氣,不如找一個依靠,跟著有名望的人幹,革命成功了不失封侯之位,即使失敗了不是首犯罪過也不大,逃跑也容易些。說得陳嬰連連點頭稱是,正好這時項梁帶著隊伍來了,於是就把位子讓給了項梁。

陳嬰的母親是不是有點機會主義呀,但你不得不承認他也是智慧的。偉大的時代背景下,高明的不一定全是大人物,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有個叫范增的,好奇計,雖然七十歲了,但也願意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他對項梁說,陳勝是個農民,沒有什麼遠大目標,恐怕也長不了。現在楚地人都非常懷念失蹤了的楚懷王,您項家又是楚國的世代將門,您最好能推舉楚國後代為王來號令天下。項梁覺得有道理,就派人到處尋訪,終於找到了懷王流落到民間的孫子心。這孩子現在靠給人家放羊過活,一下子一步登天,扔掉放羊鞭,做了楚王,號為「懷王」,項梁也自號為武信君。

一時之間,革命形勢勢如破竹,項梁軍隊連續大破秦軍。項梁就有點輕敵。部將宋義勸他注意點,項梁頗不以為然,轉而派宋義去聯絡齊兵。宋義在路上正好遇到了齊國的使臣,就說,你先不要去見項梁,我覺得項將軍挺危險,去早了恐怕受連累。結果宋義看得真準,項梁果然軍敗身死。


項梁的前半生可以說是青雲直上,一路平坦,從家中隱居到封侯拜相好個令人羨慕。但是也正是封侯拜相,讓項梁的人生從高峯跌倒了低谷,最終將一手的功績不得不送到項羽手上,而丟了自己名留青史的機會。

響鈴名聲大噪以後遇見了居鄛的一個叫范增的人,這個範曾他都七十歲高齡了,一直就住在家裡,還挺擅長給人出主意,就去找項梁忽悠去了,「老項啊,陳勝失敗那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當初秦國滅了六國,就數楚國最無辜,自從懷王到了秦國卻不謀反,楚國人一直就對他挺好的。所以楚南王說,『楚國雖然就三大家族,但是要想給秦滅國,那還是得楚國。』現在陳勝先打了第一仗,不拉攏楚國反而自立門戶,陳勝的勢頭肯定是夠嗆。現在您從長江東邊成長起來了,楚地的有能耐的人都爭相著來報您的大腿,希望您能在楚地有一番作為,來給楚國復國。」項梁就聽了范增的話,就去找了楚懷王流落在民間的孫子,找回來擁立為新的楚懷王,觸底的老百姓一個個都很滿意。陳嬰被楚懷王給了五個縣的封地,和楚懷王住在盱臺,項梁也自稱武信軍。

後來項梁從東阿起兵,向西到了定陶,又打敗了一次秦軍,項羽帶著一堆人有啥了李由,心裡邊別提多驕傲了,看人都不帶正眼看的,對秦軍越來越輕敵。有個叫宋義的對項梁進諫說,「打了勝仗就開始驕傲,驕傲了就開始懶惰,懶惰了就應該打敗仗了。現在軍隊越來越懶,秦軍越來越恢復氣力,我真是替您擔心啊,不得不防啊。」可是項梁就是不聽的。

項梁派宋義出使到齊地,半路上就遇見了齊地的使者高陵君,「高陵君啊,你這是要見項梁全?」「那可不咋滴啊。」「哎呀,我早就說了項梁要打敗仗了,您老先生要是慢點走就能保住小命,你要是走得快,那就死的也快,就看你信不信我說的了。」秦軍派章邯去打楚軍,楚軍還被打敗了,項梁也死在了章邯的手裡。

項梁一死,楚軍就慌了,沛公和項羽湊在一塊開會,「項梁死了,這全軍上下都軍心不穩啊。這麼著吧,咱們分分工,呂臣你去住宅彭城東邊,項羽你去駐紮彭城西邊,我沛公就在碭呆著了。」

章邯打敗了楚軍,就直接翹尾巴了,以為楚軍已經不足為據了,就過了黃河去打趙國舊地去了,而且還打了勝仗。就在這時,趙歇在稱王了並且讓陳餘當大將,張耳當丞相,就在鉅鹿駐紮了。章邯讓王離還有涉間把鉅鹿圍攻了,章邯就在鉅鹿城南邊上駐紮軍隊,打了很多通道運輸糧食。陳餘當大將後,命令數萬士兵在鉅鹿以北屯兵,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

楚軍已經在定陶被打敗了,楚懷王也慌了,從盱臺到彭城,把項羽呂臣的軍隊全都合併到一塊了,自己來領導。還任命呂臣當司徒,呂臣他爹當令尹,讓沛公當碭山的縣長去了,還封了號為武安侯。

項梁也能算是一代梟雄,可最終也是死在了輕敵的思想裏。作為一位軍事奇才,項梁的所作所為值得學習,但是這樣以為人才卻最終沒能逃脫驕傲使人落後的悲慘命運,最終在戰場上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讓楚軍從此一蹶不振,走向頹勢。所以項梁的死,不只是一個熱鬧,更多的是我們要是思考,無論如何成功都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


項梁是誰?它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燕被王翦打敗兵敗自殺了以後,楚國跟隨著項燕的戰敗也亡國了,國家遭到蒙難,項梁不想起兵報復是不可能的,就是因為秦國這個時候太強大,因此不能如願。

大家都知道項梁有一個侄子,日後的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跟著項梁一起生活。項梁讓項羽學書,歷年無成,學劍,依舊無成,項梁不禁對項羽同學大怒,呵斥交加自然是少不了的。項羽這個時候卻回答說「學書有什麼大用?記得自己姓名就行了(過去西方的斯巴達人也覺得文字沒什麼用,發號施令就可以了,這還真是異曲同工哦),學劍吧,還能夠保護的了自身,但也只能打幾個人而已,倒不如學萬人敵去」

乖乖,志向不小啊!項梁一聽就覺得這孩子有前途,怒氣也消了一半,就拿出祖傳的兵法叫他,可問題就是項羽生性魯莽的個性根本就不是學兵法的料,學個差不多也就倦怠起來打死也不肯研究了(同時期的張良據說也看太公兵法,但問題就是張良是一個慢性子,蘇軾說看到他的畫像覺得張良像個女人一樣的陰柔)。這種幹什麼事都是三分鐘熱度的人項梁也不好說什麼,就隨便你混日子去吧。

可項梁得罪了仇家,被人誣陷入獄,虧得縣令曹無咎跟他關係不錯,走個後門減了罪。但項氏是大族啊,被人誣陷了哪能夠委屈了事?項梁就跟仇家評理去了,項梁有能力,脾氣也大,何況那時候也不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和諧社會,項梁表示說不過你我能打的過你,上場就是一通胖揍,把仇家給當場打死了。殺人償命,既然犯了命案,項梁也就只能帶著項羽遠走高飛了,隱居吳中。

別看項梁打死了人,但出身好有家教,跟士大夫交際的時候遇事能斷、見義必為,落了個好口碑,只要地方上興大工和喪事,他項梁都能夠被請過去辦事兒。幹什麼事情都能辦的僅僅有條,估計是兵法學到位了,還把軍隊的那一套用到日常管理中(要知道,管理的最先進的經驗都是從軍隊開始的)。你這麼有能力,有這麼夠義氣,吳中的父老鄉親自然都信服你了。

秦始皇東尋,項羽看到秦始皇那副天子的威儀,說了一句很牛的話「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帶以他)」,這話說了可就不得了了,志向遠大啊。更何況那個時候項羽也已經長大,俗話說「王不過霸」,個子又高,三吳少年每一個能打的過他。項梁過去覺得這孩子什麼都不學算是廢了,到了現在這話自然是給拋在了腦後,料定此時的項羽將來不會在別人之下,革命的先決條件都有了,自然而然暗地裡蓄有大志,培養自己的死士,私自鑄造兵器等待時機了。

果不其然,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了以後,項梁自然也不甘人後,憑藉著自己的多年積攢和項羽無人能敵的名聲,和項羽召集八千子弟兵,展開了反秦起義。


 等到大澤鄉起義後,年過不惑的張良再次熱血沸騰,煥發青春。他也組織起了一百多人,然後四處觀望,準備先找一棵大樹靠著。這時他聽說了景駒的楚,於是想先去投奔。半路上遇到了去向楚借兵的劉邦。天下反秦的都是一家,張良就和劉邦同行。  漫漫長路遠,張良很是無聊,就跟劉邦閑說《太公兵法》。結果卻讓他大跌眼鏡:這個年近半百出身草莽的大叔竟然一點就透,而且能現學現賣,迅速將其應用於實踐。張良不禁刮目相看。很久原來,張良沒少向人叨咕這部書,從來都是他自說自話,沒人能夠心領神會。現在劉邦的反應簡直讓張良肅然起敬:這麼識貨,看來這個沛公就是老天相中的那個能成就大業的人吧。得,這一輩子名垂青史就靠他了。二人遂一起去投奔景駒。  恰逢此時章邯的一支隊伍打到碭,楚便讓劉邦和另外一位將領去迎戰,經過一番拉鋸,劉邦終於拿下碭,收編了六千多人,加上原來的三千,隊伍將近一萬,也算蔚為壯觀。仗也打得比較順利,於是劉邦回師去攻打豐,誰想又喫了敗仗。  正在想該怎麼辦呢,後院起火了。當時,秦嘉,景駒屯兵彭城(徐州),準備阻住項梁。項梁對部下做動員說:張楚陳王是我們反秦的旗幟,現在他出師不利,下落不明。秦嘉就另立山頭,立了景駒為楚王。大逆不道,反了天了。我們絕不能讓他們得逞。師出有名後,發兵滅楚。秦嘉戰死,景駒逃到梁,被追殺。軍隊歸了項梁。劉邦沒了靠山,怎麼辦?改換門庭!  現在項梁軍成為起義軍裏最強的一支。直接與章邯的隊伍交上了火。正忙呢,劉邦領了一百來人,去見項梁借兵。項梁的確仗義,不但借給他五千步卒,還搭配了將領。因為有了高段外援,劉邦終於一舉攻下了豐,雍齒逃到魏國。劉邦對項梁感激萬分,一切惟其馬首是瞻。  此時項梁在軍事上雖然順利,但政治上卻正在十字路口,如今陳勝確鑿已死,其實,幫助過呂臣的黥布來投奔時,項梁應該就確認了這件事。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再豎起一面大旗,要不然,這仗打得就太沒來由了,可是樹誰呢?這真是個要命的問題。自立為王看上去很美,但那是把自己樹成靶子;立人為王看起來仗義,但後患無窮,要麼為人作嫁,要麼畫地為牢。都不是理想的結果;本來還有第三條道,那就是先找個大樹靠著,時機成熟後,再作打算。可項梁走不通這條路,因為他就是大樹。  於是項梁在薛召集各路豪傑商議對策。劉邦也與有榮焉。不過這次的主角是居鄛人范增,老爺子已經七十多歲了,終於在垂暮之年,趕上了天下大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滿腹智計的范增前去遊說項梁,他的觀點是:陳勝有今天的結果,完全是咎由自取。當初秦滅六國,楚國最無辜,楚懷王被秦扣留至死,是楚國人心裡永遠的痛。所以纔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一說。可陳勝起義後,不立楚懷王的後人,搶著自己稱王,冷了天下人的心,當然長不了。現在項將軍在江東起兵,原楚國人爭相來投,就是因為項家世代做楚將軍,大家都寄希望於你能復興楚國這個原因。  項梁被說服了,於是到民間去找楚懷王的後人,還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給他找到一個叫心的,本是楚懷王的孫子,流落民間給人牧羊,現在請回來做楚王,為了收攏民心還叫楚懷王。建都盱眙。封陳嬰為上柱國,陪王伴駕。而項梁則自號武信君,在外攻城略地。  想一想,真是不吉利。所謂楚懷王,那是謚號,死了以後才能上的,現在心還活著呢,籠絡人心也不能往死裏詛咒啊。還有,曾幾何時,武臣也叫武信君,那是死不瞑目的主,換一個稱號行不行。其實范增的觀點也不一定對,如果沒有這麼個楚懷王,興許就沒有大漢朝呢。他們是楚人,當然覺得楚無辜。可張良當年毀家紓難,難道說他認為韓國有辜嗎!楚懷王讓屈原死成一個端午,讓華夏人祭奠了兩千年。他被扣留至死不叫咎由自取啊。楚人投奔項梁,是因為他勢力最強,未必等著他復興楚國,劉邦就是見證。不過也許項梁天生沒有野心,就像張良一樣也未可知。  現在張良正在求項梁;你都立了楚國的後人了,那就不差再立一個,我們橫陽君成是原來韓國諸公子中最賢德的,你就支持他吧。這樣你也多個盟友嘛。項梁說,這沒問題,你找到公子成,就立他為韓王。張良於是去找韓成,立為王,自己做司徒,聚集了一千來個人 ,攻打周邊地區,跟秦軍來回拉鋸。看起來,人生在世,該幹什麼都是老天爺註定的。張良有王佐之才,無拓土之能。用現在的話說:懂戰略,不懂戰術。是超一流軍師,卻不是頂級政治家,軍事家。所以他只能站在劉邦身後。


大家看到的只是直接原因。我可以告訴大家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少了一個人。秦始皇嬴政。

你讓秦始皇如果這個時候還活著,你看誰敢造反。

他還有一口氣,你看誰敢造反試試。

一個人的力量有時候真的是非常龐大的。你看本拉登不死基地組織,就永遠是美國的心腹大患。但是等那個本拉登死了基地組織就風流雲散了。

後面的秦二世,秦三世,趙高,還有蒙氏貴族。王氏貴族,他們這些人沒有秦始皇的才能,卻想幹像秦始皇一樣的事情。

根本原因就是秦始皇死了,其他人鎮不住場子。

直接原因就是,只要四個朝代,它都有暴政。只要是暴政。都有人受不了啊!

受不了不代表會反抗。要看看實施暴政的人是誰?

原因有三

首先,天下苦秦久矣。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法家至國的殘酷性也在這一點上。

第二,人常說江東江東,江東子弟都是有血性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只不過有人反抗的比較劇烈,有人反抗的比較柔弱。江東子弟就是非常劇烈的那一種。

其三,這裡曾經爆發過陳勝吳廣起義。項梁也是楚國舊將樹有威望。有天時。天下苦秦久矣。而後繼之君卻鎮不住場子。有地利,江東子弟都是有血性的人。有人和,項梁樹有威望,人們都願意聽他的,都願意替他幹活。


和項羽來到吳中慢慢建立了關係。後來都認他為老大。


《資治通鑒》:項梁者,楚將項燕子也,嘗殺人,與兄子籍避仇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其下。意思是說,項梁世代為楚國貴族,父親是名將項燕,項氏家族世代為楚國將領。項梁是因為殺人,與侄子項羽避仇逃到吳中。項梁在吳中地方很有威信,賢士大夫對他很是拜服,地方的大事基本上都是由他出面操辦。由於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士大夫們的認可,項梁得以暗中招兵買馬,訓練子弟。

前208年,廣陵人召平,受陳勝的派遣,奪取廣陵,尚未攻克。召平聽說陳勝兵敗,秦軍將到,就渡長江而南,偽稱奉陳勝之命,拜項梁為楚王的上柱國,說,江東(之地已經平定,請帶兵西進攻秦。項梁就帶領八千人渡過長江向西進軍(數年後,項羽兵敗,在烏江邊對船伕說,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指的就是這八千人)。項梁很快接收了幾撥投誠力量,人馬達到六七萬之眾,紮營下邳.

這就是項梁的老底子部隊,實力基本盤。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氏是楚國大勢力,秦雖統一,但各族復國之心未死,且秦酷刑暴政,苦民已久,暗中反秦勢力串聯頻繁,一旦舉楚反秦大旗,自有各種勢力匯聚。


項少龍告訴他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