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殷通看起來不仗義,實際上不殺不行。

這個問題和劉邦起義時殺掉沛縣令有異曲同工之妙,沛縣令看到天下起義者的起義模式,他就感到非常害怕。這是為何?這是因為,秦末起義軍都是先殺掉一個鄉的領導,這個鄉貧苦百姓就起來造反了;殺掉一個縣的領導,這個縣的貧苦百姓就起來造反了;殺掉一個郡的領導,這個郡的老百姓就起來造反了。

沛縣令意識到到危險正向他慢慢逼近,他就想和蕭何以及曹參商量先發制人,佔領地盤。三人商量的結果是,找一個沛縣的小流氓打頭陣,他們選擇了逃亡在外的劉邦。他們是這麼想地:如果成功了,大夥也能混個王侯;如果失敗了損失也不大,秦朝法律是「首惡必辦,脅從不問。」

諸位看沛縣令這如意算盤打的多響,可他在關鍵時候掉鏈子啦。這是怎麼回事兒?原來啊!沛縣令這人反覆無常,他一聽說劉邦要回來主事,他就左思右想,感到害怕。他祕密派人準備幹掉蕭何和曹參,你想啊!蕭何那是啥人啊?蕭何那可是漢朝最大的功臣,曹參後來也是漢朝宰相,沒倆下子還怎麼混社會啊?蕭何和曹參連夜就跑了,跑到城外和劉邦一合計,就想辦法滅了沛縣令。

會稽郡守如意算盤落空,項羽令百人喪命。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個會稽郡的太守殷通,他和沛縣令想到一塊去了,他絕對是個奸詐小人。他基於倆點考慮:「一是自保;二是投機。」為了這倆個目的,殷通找到了項梁。為什麼要找項梁,而不是找旁人?因為項梁家世顯赫,項家世代為楚將,項梁的父親就是秦楚戰爭中,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楚國大將項燕。找項梁起義絕對是一呼百應,一勞永逸的好事。而且重點是「穩」,所以殷通就找到項梁。為安全起見,殷通還委託項梁,尋找當時的一個亡命徒恆楚。

項梁看到了擺在他面前,他朝思暮想的難得機會,而這個殷通似乎也看到了,享受富貴榮華的曙光。太守就在幸福的美好遐想之中陶醉,誰料想一場殺身之禍即將來臨。

殷通召見了項梁,商量起義大事。項梁告訴殷通項羽知道恆楚的下落,心急的太守立刻要見項羽。項梁走出門外囑咐項羽道:「不要慌亂,看我眼色行事。」項羽堅定的看著叔父項梁,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當太守看到一米八三的項羽,威風凜凜殺氣騰騰時,他感到後背有一陣涼風襲來,太守猛的打了個寒戰。項羽向殷通深施一禮,他偷眼看到項梁那充滿殺氣的眼神,等看到眼珠微微一動時。項羽會意,迅速的拔出寶劍,咔嚓,只一下子太守就命喪黃泉。項梁立刻奔過來,奪取了大印,手裡拎著殷通人頭。

這時郡守府全亂套了,侍衛們大呼小叫,拿起刀槍一擁而上。再看那項羽二目圓睜,大吼一聲,手中劍立刻化作遊龍上下翻飛,一瞬間百十號人已成鬼魂。活著的人看著滿身滿臉血跡模糊的項羽,嚇得趴在地上磕頭求饒。


項梁為什麼要殺殷通,史書沒有說明。我的看法是:項梁不能放過任何機會,為了反秦,他已經做了多年的準備,他要替父報血海深仇,他要消滅暴秦。他不會容忍一個秦國的官吏,打著義軍領袖的旗號在他頭上作威作福。他要當老大,他要做出個樣來給項羽看,他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拿殷通祭奠旗就再好不過了。


喜歡,就請點個關注吧!您的每一個關注,都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秦朝末年由於秦二世胡亥的暴政導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反抗暴秦,繼而六國舊貴紛紛起兵反秦,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楚國貴族項梁和項羽叔侄。

不過當年項梁起兵卻做了一件不仁義的事情,今天丸子為大家講講項梁為何會做出這件事。

項梁早年因殺人與侄子項羽避仇至吳中。項梁作為楚國大將項燕兒子,而且本人做事很有原則,在吳中威信頗高,從賢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都很信服他,當地的大事全由他出面主辦。

當地的郡守殷通也是他的好友,陳勝吳廣起義後二個月,殷通看清了當時的天下局勢覺得秦朝將亡,於是找項梁談話:「如今大江以西的舊貴都起兵造反了,這也說明天要亡秦。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現在正是我等起兵反秦的最佳時期,我打算用你和桓楚二人作為我方統率軍隊的將領。」

不過此時桓楚正在荒野沼澤之中逃難,於是項梁稟告:「桓楚在逃亡,其他都不知道其下落,唯獨我侄兒項羽知曉。」

於是項梁便假意出去召喚項羽,並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聽到傳喚再進來,其實項梁此時已經跟項羽合計好了要殺掉殷通。

項梁進去與殷通一起坐下,並請求殷通傳喚項羽,並打聽桓楚的下落。項羽進來後,項梁對他使了個眼色示意「可以行動了」,於是項羽便拔出劍來斬下殷通的腦袋,後來項梁、項羽叔侄糾集吳中子弟八千人北上起義反秦。

總感覺殷通死得冤,殷通如此坦誠相待項梁,不僅為其分析天下大勢還讓他當將軍,可見殷通有好事都是想著好朋友項梁的,但結果自己卻被好友項梁暗殺,那麼項梁為何要殺他呢?

首先,殷通是秦朝的一郡之首,算得上是秦朝派到楚地的殖民地總督式的人物。殺掉殷通就能向當地的百姓顯示項氏叔侄反秦的決心,能更好的號召當地豪傑跟著他們一起幹,殺殷通也算得上是祭起義之旗,最能增加號召力了。

其次,項氏叔侄不肯居於人下。如果跟著殷通起義就是幫助他人打江山,那麼項家就不可能有什麼高的地位,屈於人下的話項氏家族的威望和名聲就會下降,所以必須要殺掉殷通。

最後,項氏覺得晚殺不如早殺,一旦起義有所成就的話,殷通必然是個絆腳石,這時再殺就會背上弒主的罵名,遭天下人指責,所以這殷通留不得,不過從後來項梁找一個放羊娃熊心做義軍首領,可能項氏叔侄沒有想到這一點,項羽後來殺義帝熊心就落下了罵名。但是殷通和熊心有區別,一個是秦朝官吏,一個是楚國國君後裔,殺殷通和立熊心都是為了增強號召力。

個人覺得項梁這件事做的太不道德了。首先殷通本是項梁好友,殺友為不義;其次殷通坦誠告訴他要起義反秦,項梁殺他可見不仁;最後利用殺他來宣傳自己的反秦義舉,實屬虛偽。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以輕鬆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殷通之所以被項梁項羽兩叔侄殺害,最根本原因在於,殷通手裡有兵,而這批兵,便是項家叔侄所覬覦的。

不殺殷通,項梁沒有起家的家底兒。

《楚漢傳奇》中說項梁叔侄一直在暗中招兵買馬,應當不是歷史事實。

以秦法的苛刻,殷通為一郡之守,怎麼都不可能任由項梁叔侄在自己管轄範圍內搞事情。

據《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項梁項羽兩叔侄,在殺了殷通後,迅速佔領會稽,並以殷通的兵卒為自己的兵卒,此即八千江東子弟的由來。

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你仔細看這段記載,是不是有點眼熟?沒錯,項梁、項羽兩叔侄跟陳勝吳廣一樣,本身沒什麼根基,所以要劫掠別人的兵卒。

除斬殺項梁叔侄外,殷通別無他法可活。

項梁乃楚將項燕之子,將門虎子,知兵,同時又有一定的名聲。

這是殷通沒有殺項梁的主要原因。

殷通也非等閑之輩,於秦廷早懷異心,所以一直保護著項梁,期冀自己騎兵之時,項梁能投桃報李,助自己一臂之力。

但殷通千算萬算,卻沒算到,項梁也有稱王稱霸之心,所以根本就不會在一個小小郡守的帳下效力。

因此,殷通如果想活,除了殺掉項梁以外,別無他法。

但如果殷通殺掉項梁,又找不到桓楚,便沒法扛起反秦的大旗,也難找到項梁、桓楚這般知兵之人。

所以,殷通是把自己置於兩難之地。

若不殺殷通,項梁沒法奪會稽郡的兵卒。

項梁、項羽兩叔侄在會稽避難多時,又得會稽太守殷通的庇護,自然跟會稽上層人物有一定的交往,只要項梁除掉會稽之主,鳩佔鵲巢,恩威並施,這些上層人物自然會聽命於項梁、項羽兩叔侄。

項梁項羽殺殷通,即是威,項羽以一己之力擊殺近百人,加之項羽身高八尺有餘,孔武有力,力能扛鼎,早就曾威懾會稽眾人,所以,項梁項羽兩叔侄制服殷通後,其他人只好俯首稱臣。

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上邊這段出自《項羽本紀》中的文字,講得是恩威並重,項梁一上臺,既給吳中豪傑封官進爵,他所封賞的人,自然都會聽命於他。

沒有被封賞的,或心有怨恨,加之項梁不曾表現出項羽那般暴虐,所以會有人主動來求官,項梁便把沒封官的原因講明,讓人們覺得,項梁處事公道,如此便可收服人心。

可如果項梁不殺殷通,項梁怎能展現自己的才能呢?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陳涉世家》。


老將王翦跟秦王政要求滅楚必須六十萬秦軍,然後大軍東進攻伐楚國,楚國雖多次遷都猶拚死頑抗,楚將項燕之前就曾大破李信二十萬軍隊,在相持中,楚王聽信離間計,逼項燕出戰,楚軍一戰潰敗,項燕自殺楚國滅亡,項燕兒子項梁逃到江東隱居。十四年後,前209年,起義烽火遍地,會稽郡守殷通看到這情形,急謀自全之策,準備起兵造反,又覺得自己是秦朝官吏難以服眾,便找來好友項梁商議,不料誤判時機,反送了自己性命。

楚國滅亡,項氏家族多人戰死,項梁與堂弟項伯帶著侄兒項羽來到江東吳中,一心圖謀復國,在當地廣受人心,暗中組練團隊,一面打探秦王朝形勢,一面加緊培養侄兒項羽。(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項羽天生神力,勇武過人,讓他讀書卻又不求甚解,項梁勸他讀仔細點,他說,大丈夫要學萬人敵,於是教他兵法,也是粗通大略便不肯再鑽研,只是每天習武,武藝越來越高強。項梁項羽曾一起在秦始皇東巡時去察看虛實,看到極盡奢華的皇帝儀仗,項羽說我可以取代你,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從此對他更是器重。

這時聽得殷通來請,項梁就跟項羽進見,一聽郡守原來是要他去請落草的桓楚前來和項梁一塊當主帥,拉起義旗準備大幹一場,便滿口說好,出來交代項羽幾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項羽進去後,二話不說拔出劍來斬下了殷通的人頭,項梁手裡提著郡守的頭,身上掛了官印,走出來號令郡守手下,眾人一見大驚,有的逃走有的軟趴,有的拿起武器要來殺項羽叔侄,項羽一劍一個劈掉近百人,大家都慌了,齊聲說願意聽從吩咐。

項梁便召集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和弟子門生,向他們說明瞭要起事反秦的前因後果,和麪臨的大好形勢,指出大丈夫建功立業謀取富貴就在眼前,眾人聽得熱血沸騰,都願意為未來貢獻力量,博個封妻蔭子,見大家沒有異議,項梁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聚集了精兵八千人。項梁自稱會稽太守,項羽為裨將,封郡中豪傑分別做校尉等各級軍官,就此拉起反秦義旗,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開出江東。(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郡守殷通之死,在於看不清形勢,既看不出義軍既起義,秦朝官吏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又看不明白項梁的野心,妄想控制他和桓楚二人為他打天下,恩德不足以服人而所圖太大。項梁屈身了十四年,無時不在磨礪爪牙等待時機,此時殷通找上門來,正中下懷,殺了殷通盡收其兵,自己得以大展身手復國報仇,於公於私都非殺不可。於殷通而言,暫時隱退或為良策,殺郡守這一招也被後來的項羽再用於殺宋義奪權。


不僅僅是在楚漢傳奇裏,在正史中殷通也是被項梁和項羽殺死的,這在《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有記載: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大意是這樣的,陳勝吳廣七月在大澤鄉起義,九月的時候,會稽郡守殷通就找自己的好友項梁商量:現在天下都反了,我聽說過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我先給起兵造反,讓你和橫楚為將,項梁說橫楚在逃亡,沒人知道他所在,只有項羽知道,項梁就出去告訴項羽拿著劍在外面等著,項梁又進入,跟殷通說請召項羽出來,讓他去找橫楚,殷通同意了,項羽便進來了,項羽進來後,項梁說可以行動了,於是項羽就斬下了殷通的頭。自己起兵造反了。

其實項梁和項羽殺殷通有利也有弊,殺了殷通自己當老大,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好處,但同時也有點壞處,就是殺上級兼好友會有不好的評價,其次就是項羽認為這樣可以簡單粗暴的解決問題,未來他也是這樣對待義帝的,導致成為天下討伐他的理由,不過當時項梁也是沒辦法,不然沒法取得最高領導權,不過那是在起兵之前,起兵之後就不一樣了,項羽顯然沒遇到這個問題。

殷通應該時刻保持警惕,不能輕易相信其他人,應該找最信任人謀劃好直接任命項梁就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