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707字 | 阅读需8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刘盈能上位并不在于他是否受到刘邦的宠爱,或者是他本人有多大的势力,而是因为他背后的能量。

  公元前195年,汉帝国的“扛把子”刘邦去世了。接任者是刘邦的嫡长子,汉惠帝刘盈。虽然只有16岁,但在历史上众多皇太子的继位流程中,刘盈堪称教科书级别。

  刘邦留下的汉帝国版图

  1

  有个“英果类我帝“的兄弟是什么体验?

  公元前198年(汉九年)的一天,皇太子刘盈同志深夜在“未央宫”贴吧发了一个帖子:SOS,父皇要废了我,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这个帖子爆料了一个西汉帝国初期的一个大八卦:刘盈虽是嫡长子,但是一点也不受宠爱!(ps:汉帝国后来很好很强大,其实刘邦时期黑历史很多,下次慢慢侃)

  经过司马迁、班固等几位记者的深入调查,证实了这个消息。

  刘盈虽然是刘邦的嫡长子,然而早在小时候就已经显露出不受宠的迹象:汉二年,刘盈才五岁。恰遇彭城之败,刘邦仓皇出逃,路上遇到了儿子刘盈和女儿(后来的鲁元公主),同车逃命。楚军在后面依依不舍。刘邦大概是为了减轻车子的负载,几次把一双儿女踢下车。多亏了太仆夏侯婴几次又把他们抱上车,他们才捡了一条命。为这事,刘邦多次欲斩夏侯婴。

  同年,刘盈被立为汉王太子。汉五年,刘盈被立为皇太子。

  然而这并不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慢慢喜欢刘盈了。相反,刘邦越来越喜欢另外一个儿子——赵王刘如意,并动了更换太子的心思。刘如意的母亲是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一个歌喉婉转,舞姿曼妙的女人。

  刘邦喜欢刘如意的原因很简单:酷肖刘邦,刘邦以为类己。——《史记》。而刘盈,刘邦觉得他性格软弱,妇人之仁,一点也不像自己。

  刘如意后来没来得及长大就被杀了,所以到底多像刘邦无从考证。刘盈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天真善良、仁慈软弱是无疑的。这点,从后面在母亲面前保护弟弟刘如意、保护哥哥刘肥等一系列事件中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其实,所谓英果类我,并不是刘如意一人的专宠。

  刘邦以为类己的刘如意

  2

  历史上那些英果类帝的皇子们

  无独有偶,历史上至少还有两位著名的“英果类我”的的皇子: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吴王李恪,另一位是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汉王朱高煦。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废李承干,选立新太子人选的时候欲立李恪,曾对长孙无忌说:此儿英果类我!

  靖难之役中,一次战场形势不妙,朱棣对身边的儿子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病!”(世子指朱高炽,高煦之兄,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也确实表现突出,结果是,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明史》。

  然而这两位的皇子的结果都很凄惨。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李恪的一生都在夺嫡,其实历史上的李恪并无半点夺嫡之念,却因为太宗的这句话被长孙无忌“深恨之”。终于太宗死后,长孙无忌掌控朝政。永徽四年,长孙无忌借房遗爱谋反案,将李恪诬陷至死。

  文武双全的李恪,却因一句话被陷害至死

  而另一位皇子朱高煦因为父亲的空头支票,永乐朝多次夺嫡。他还利用自己的恩宠和人脉,多次在朱棣的耳边说哥哥朱高炽的坏话。然而大臣们大多支持朱高炽,朱棣也并没有表现出多强烈的要立他为太子。因此,他的数次折腾,也没有引起太大的风波。朱高煦心有不甘,终于在侄子朱瞻基即位后发动叛乱,被俘,后被杀。

  从他们的经历和结果来看,好像这事也没那么严重,然而事实上,刘盈这次遇到的挑战,要比李治(李恪的弟弟)、朱高炽(朱高煦的哥哥)严重得多。

  因为由于戚夫人长期的枕边风,刘邦真的心动了,而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坚定,以至于这件事,终于上了朝堂。

  汉十年,刘邦欲改立太子,下廷议。这次争吵的程度怎么样不得而知,但是结果是明确的:大臣们大多反对,刘邦最后被御史大夫周昌给硬生生顶回去了。

  然而刘邦并没有放弃易储的念头,刘盈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张良、叔孙通数进谏,刘邦也不为所动。

  然而这一局面,最终还是被四个人给改变了。

  3

  商山四皓的绝杀

  汉十一年,在汉帝国的一次高级宴会上,出现了四个老者。他们谦而有礼的站在刘盈的身后,执礼甚恭。刘邦一问,这四人竟然是自己多次未能请动的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几乎成了贤者的代名词

  宴会结束后,刘邦回到后宫,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成,势难更动了。而后,戚夫人舞,刘邦击筑而歌,哭作一团。

  为何刘邦如此坚定的念头,却被此四人改变了呢?此事的源头,还要从吕后说起。

  刘盈作为一个妈宝男,他的一生可以说都躲在母亲吕雉的阴影下。因此当看到儿子的那篇帖子的时候,天底下最慌的莫过于吕雉了。而女人在夫家受了委屈,一般都去找娘家人撑腰。于是吕雉让自己的兄长建成侯吕泽去找张良谋划谋划。

  张良可以说是刘邦的首席智囊。汉初三杰中,韩信长于统兵作战,萧何政务能力突出。而张良,擅长的就只有一样,谋略。刘邦的战略规划大多出自于此人。

  其实张良也是倾向于刘盈的,但当张良知道吕泽的来意时,善于明哲保身的张良并没有马上同意。张良做出架不住吕泽请求的姿态,才对吕泽说,去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即可。

  商山四皓是什么人呢?张良说,商山四皓是四位贤者,已经80多高龄了,但是刘邦多次请求他们出山都被拒绝了。

  那么既然皇帝都无能为力,太子又如何请的动呢?张良说,第一,太子亲自写信,姿态一定要低;第二,派出辩士和豪车固请,面子一定要给足,保持耐心多请几次。

  张良的这条计策可谓深知刘邦之心。刘邦为人,轻而傲士,慢而侮人,特别不懂尊重士大夫。所以刘邦请了好多次,商山四皓都不搭理他。然而,秦汉之际的博士叔孙通,通过制定朝仪等一系列事件让刘邦认识到了儒士对稳固统治的好处。刘邦曾对叔孙通说,吾今日乃知为皇帝之贵也!这之后,刘邦对儒士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越发看重这四位贤者。

  求而不得,因此商山四皓的分量自然很重了。吕泽依计而行,这才有了刘邦看到商山四皓的那一幕。

  张良以其无双智计,大大提升了谋士在军事斗争的地位

  4

  商山四皓如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吕雉等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刘盈的太子之位算是保住了。然而,我们回过头来说,纯粹是因为商山四皓的贤者魅力断了刘邦的易储之念吗?

  显然不是。刘邦在看到商山四皓的时候,一定想起了一件事。英布叛乱时,刘邦的身体一点也不好。于是他想让太子领兵平叛,吕雉得知后对刘邦哭诉,太子指挥不动骄兵悍将,您去虽然辛苦点,但是妻子儿女可以保全。刘邦出征前,向张良问计。末了张良特意说,让太子征良家子弟三万保卫关中,稳定后方。

  刘邦意识到,这些事并不完全是针对国家考虑,而主要是为了刘盈继承帝国的权力而考虑的。

  或许有人看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不妨假设一下:第一,刘盈领兵在外,远离权力中心,同时刘如意留在长安,如果病中的刘邦逝世,那么继位的会是谁呢?第二,刘邦领兵在外,病死军中,刘盈怎么才能有足够的筹码继承帝国的皇位呢?

  吕雉哭诉主要是防止第一种情况的出现,而张良的谏言考虑到的则是第二种情况。

  汉帝国那么大,当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中央,这里的权谋斗争看似平静,实际上很复杂,也很激烈。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太子,他们上位的方法并不只有父皇认可与宠爱。

  这样的事唐朝发生的最多:李世民在成为太子之前就几乎已经掌控了一切;李隆基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中表现出了自己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可以说没有李隆基,连父亲李旦都未必能第二次坐上大唐帝国的皇位;李隆基的儿子李亨更是过分,揹着父亲就登基了,把李隆基被迫变成了太上皇。而反观许多只凭借父亲宠爱的皇子,如朱高煦,还有本文的刘如意,死的连渣不都剩。

  唐帝国的皇冠上,沾满了太多的鲜血和权谋

  这些太子们,跟刘盈显然不是一路人,那么,刘盈到底是凭借什么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的呢?

  5

  刘盈上位

  很多时候,太子与皇帝也是一种权力关系。

  历史上大多废除太子失败的案例有两种情况:一是太子势力强大到可以取皇帝而代之,比如李世民、李隆基;还有一种就是,功臣集团普遍站在太子这边,他们凭借集体抗衡和礼法制度抵抗了皇帝的废立念头,比如朱高炽;

  而恰恰,刘邦遇到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同时,刘邦晚年有两个情况:1、经过打天下、平定异姓王,刘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没有那个精力扶立一个毫无根基的太子;2、吕氏外戚集团包含于功臣集团中,且很有实力。

  刘盈本人并没有哪件事能看出他在刘邦生前有多大的势力,但刘邦看到了他背后的这些人的能量。刘邦的创业功臣集团中,支持刘盈的很多,这点从周昌、张良、叔孙通等人的谏言就可以看出了;而在功臣集团中,特别是刘邦多年在外征战,到了刘邦晚年,外戚集团吕氏家族,樊哙(吕雉的妹夫)、吕泽、吕释之等人已经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权力,这点从刘邦死前想要杀掉吕氏的羽翼樊哙可以看出。

  因此在这件事上,商山四皓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知道请商山四皓、到能请动商山四皓,刘邦思索的很长远:刘氏的朝堂上应该还有很多重要人物在支持着刘盈;

  从刘邦死前的权力布局,将“安刘氏者必此人也”的周勃,安排成为军事最高长官可知,此时的吕氏也已经成势,甚至隐隐威胁到刘氏。

  仁弱的太子刘盈上位,帝国会如何呢?

  这种情况下,或许直接让刘盈继承皇位能得到各方的满意,对于自己死后刘氏的未来或许也是最好的一种结局了。而在朝堂上毫无根基的刘如意,当然也就与皇位无缘了。

  汉十二年,汉高帝刘邦病逝。而刘盈,经过看似平静实则激烈的斗争,终于在母亲以及一众大臣的帮助下,坐上了汉帝国皇帝的宝座。而刘如意去往赵国做了赵王,虽有骾臣周昌的周密保护,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吕后的魔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