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中,李自成和張獻忠無疑是最出名的兩位,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朝,並且攻入了北京,但是旋即失敗,所以人們更多地爲李自成惋惜。而張獻忠則不同,張獻忠在一般百姓心目中就是一個惡魔的形象,覺得他是一個只知道殺戮的劊子手,張獻忠是否真的嗜殺,又究竟殺了多少人並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我們想討論的問題是,能夠在明末亂世之中起起伏伏堅持十幾年,張獻忠靠的是什麼?

  張獻忠坐像

  要在明末的亂世中取得一席之地,軍隊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那麼張獻忠的軍隊有何特殊之處呢?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張獻忠的部隊也有了自己的組織結構,不過這個結構和其他的農民軍部隊一樣,大同小異——全軍分爲若干個營,以營爲單位進行行軍、作戰,其他還有一些輔助部隊,比如打糧隊、打馬草隊、裁縫隊等。

  而張獻忠的王牌則是騎兵,這是由張獻忠的作戰性質而決定的,因爲農民軍大多數時候都是流動作戰,跑得快是最重要的,所以張獻忠特別重視騎兵部隊的建設。在張獻忠的作戰部隊中,騎兵和步兵的比例大概是“馬七步三”,騎兵主力“人人有精騎,或跨雙馬”,而騎手則從步兵精銳中選取優秀的士兵擔任,所以張獻忠的騎兵從人和馬的質量和數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明史》中對此都有詳細的評價:“賊介馬馳,一日夜數百里,我步兵多,騎少,行數十里輒疲乏,以故多畏賊。”

  戰馬

  除了軍隊的建設和行軍之外,張獻忠的部隊在紮營方面還特別有講究,因爲農民軍經常穿梭於明朝防區之間,所以紮營特別需要注重安全問題。通常張獻忠會扎一個非常堅固的營盤,“其兵聯營數十里,止則布幕數千……外植木爲垣,以索系之,周以壕塹,馬不得風逸。方圓數裏,如城郭焉。”

  營盤除了堅固之外,預警工作也十分重要。紮下營寨之後,張獻忠通常會派出“四路偵探,一里一撥,直至兩百里外,有警即知”。不僅如此,張獻忠的軍隊還會在軍營中燃起篝火,以辨明方向,防止官軍夜襲。另一方面,又爲了避免篝火爲官軍指引方向,農民軍還會在紮營地之外數十里的地方燃起一些迷惑敵人的火堆,被稱作“空火”。在這些方案的保障下,張獻忠的部隊在十幾年的戰鬥過程中,從來沒有遭到官軍的夜襲。

  篝火

  第三個特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張獻忠特別重視偵查工作,這一點可以說是相當超前的。在行軍或者作戰之前,他們通常會派出精幹的農民軍到各地去進行偵察,“或攜藥囊蓍蔡爲醫卜,或談青鳥姑布星家言,或緇流黃冠,或爲乞丐戲術,分佈江皖諸境,覘虛實”。張獻忠的偵察部隊利用僞裝,滲透到廣大區域中去,或蒐集情報,或與大軍裏應外合,比如1635年攻克明朝中都鳳陽時,便是趁着正月十五元宵節,派遣三百壯士假扮各色人等,進入鳳陽後裏應外合,計取鳳陽。

  正是依靠着騎兵、紮營和偵察這三大特點,張獻忠才得以在明末衆多農民起義軍領袖中脫穎而出,並最終建立了大西政權,凡是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濃重一筆的,絕不是浪得虛名。

  參考文獻:《張獻忠傳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