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处景点,都在南雄境内。简单介绍下这两个地方的特色和看点:


珠玑巷,它的由来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或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为避战乱,中原人南迁的一个落脚点,也是中转站,可能在这生活了一代或数代,又往南洋或外地发展。因此,在这曾经生活著很多姓氏的人,来这玩,主要是感受姓氏文化,中国人讲究寻根问祖,找到自己的姓氏祠堂去看一看,或者走一走感受下当年的青石路,看看桥边历经千载的古树。

另外,旁边还有个大雄禅寺,有礼佛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再说说,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是岭南第一道,是条古道,

设关于秦朝,它是连接岭南和中原的咽喉要道,当年无数的岭南学子便是踏上这条道,前往京城赶考,别无他路!唐朝名相张九龄,相信也是踏过此关,去往长安考取功名,在古时,其中艰辛很难想像。

来这儿,也走一走这进京赶考路,感受感受历史的痕迹。山上种有梅花,梅花盛开时,也是个看点。




这两个景点,相对来说,其实并没有很好好玩,但是你要了解它的历史,去感受下历史,体会下当年的岭南人和中原人的艰辛,希望你能更热爱现在的生活。



喜欢和去过的,点个赞吧。


都好玩,了解姓氏文化粤人南迁历史选珠玑巷;活动爬山感受南粤开发历史走梅关古道。

一、珠玑巷

关于珠玑巷得名,据清·道光四年(1824年),戴锡纶编纂的《

直隶南雄州志

》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堂。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明屈大均著《广东新语》、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粤北简氏大同谱》所述,有珠玑巷得名之议,与上说一致。

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

珠江三角洲

各市、县调查和收集诸姓族谱、家谱。据顺德、番禺、南海、东莞、中山等市、县诸姓族谱、家谱.记述有关珠玑巷得名由来,亦与《直隶南雄州志》说法相同。(摘自《珠玑巷古今》)  

珠玑巷的得名,广泛流传著的说法。

一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后来才改名为珠玑巷,原因出于唐代的张昌。张昌祖先张兴,七世同居于南雄敬宗巷。唐敬宗宝历元年,朝廷闻其孝义,赐张兴珠玑绦环以旌之。因为巷名要避敬宗的庙讳,所以改名为珠玑巷。这种说法来源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移民概说

珠玑巷移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指珠玑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迁徙;广义则泛指经由珠玑巷迁徙,包括取道珠玑迁徙者和狭义的珠玑巷移民。  

珠玑巷的居民,又可分入迁和出徙两种。入迁,是又外地迁入珠玑巷及附近地区,出徙则指离开珠玑巷迁入别的地区。  

珠玑巷移民史,以珠玑巷为中心,描述历代居民入迁和出徙的过程、特点、规律、与源流。  

二、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

秦朝

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

岭南

公元前213年

,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

横浦关

阳山关

、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

梅岭

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

秦关

,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

南雄

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梅关古道从梅从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

江西

章水,南连

广东

浈水,象一条纽带,把

长江

珠江

连接起来。

梅岭古道

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

古驿道

。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著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

半山亭

,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

张九龄

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

唐玄宗

谏言

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

张九龄

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庚岭古道。在古道庚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