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處景點,都在南雄境內。簡單介紹下這兩個地方的特色和看點:


珠璣巷,它的由來主要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或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為避戰亂,中原人南遷的一個落腳點,也是中轉站,可能在這生活了一代或數代,又往南洋或外地發展。因此,在這曾經生活著很多姓氏的人,來這玩,主要是感受姓氏文化,中國人講究尋根問祖,找到自己的姓氏祠堂去看一看,或者走一走感受下當年的青石路,看看橋邊歷經千載的古樹。

另外,旁邊還有個大雄禪寺,有禮佛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再說說,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是嶺南第一道,是條古道,

設關於秦朝,它是連接嶺南和中原的咽喉要道,當年無數的嶺南學子便是踏上這條道,前往京城趕考,別無他路!唐朝名相張九齡,相信也是踏過此關,去往長安考取功名,在古時,其中艱辛很難想像。

來這兒,也走一走這進京趕考路,感受感受歷史的痕跡。山上種有梅花,梅花盛開時,也是個看點。




這兩個景點,相對來說,其實並沒有很好好玩,但是你要了解它的歷史,去感受下歷史,體會下當年的嶺南人和中原人的艱辛,希望你能更熱愛現在的生活。



喜歡和去過的,點個贊吧。


都好玩,瞭解姓氏文化粵人南遷歷史選珠璣巷;活動爬山感受南粵開發歷史走梅關古道。

一、珠璣巷

關於珠璣巷得名,據清·道光四年(1824年),戴錫綸編纂的《

直隸南雄州志

》載:「珠璣巷得名,始於唐張昌。昌之先,為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堂。敬宗寶曆元年,朝聞其孝義,賜興珠璣絛環以旌之;避敬宗廟諱,改所居為珠璣巷。」明屈大均著《廣東新語》、民國時期中山黃慈博遺稿《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粵北簡氏大同譜》所述,有珠璣巷得名之議,與上說一致。

近年來,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籌委會,派員到

珠江三角洲

各市、縣調查和收集諸姓族譜、家譜。據順德、番禺、南海、東莞、中山等市、縣諸姓族譜、家譜.記述有關珠璣巷得名由來,亦與《直隸南雄州志》說法相同。(摘自《珠璣巷古今》)  

珠璣巷的得名,廣泛流傳著的說法。

一是珠璣巷原名敬宗巷,後來才改名為珠璣巷,原因出於唐代的張昌。張昌祖先張興,七世同居於南雄敬宗巷。唐敬宗寶曆元年,朝廷聞其孝義,賜張興珠璣絛環以旌之。因為巷名要避敬宗的廟諱,所以改名為珠璣巷。這種說法來源於屈大均的《廣東新語》。

移民概說

珠璣巷移民,可以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指珠璣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遷徙;廣義則泛指經由珠璣巷遷徙,包括取道珠璣遷徙者和狹義的珠璣巷移民。  

珠璣巷的居民,又可分入遷和出徙兩種。入遷,是又外地遷入珠璣巷及附近地區,出徙則指離開珠璣巷遷入別的地區。  

珠璣巷移民史,以珠璣巷為中心,描述歷代居民入遷和出徙的過程、特點、規律、與源流。  

二、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設關始於

秦朝

秦始皇

統一中國後,其策略是對北方築長城以防禦匈奴,對南方則開關道,積極開發

嶺南

公元前213年

,秦在五嶺開山道築三關,即

橫浦關

陽山關

、湟雞谷關,打開了溝通南北的三條孔道。橫浦關就築在

梅嶺

頂上,因此梅關在秦時稱橫浦關也稱

秦關

,後來橫浦關為戰爭所毀。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

南雄

歷代州、縣均有修葺關樓,使梅嶺關樓保存至今。

梅關古道從梅從向南北兩邊蜿蜒而下,北接

江西

章水,南連

廣東

湞水,象一條紐帶,把

長江

珠江

連接起來。

梅嶺古道

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

古驛道

。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嶺下可見古人用來喂馬的飲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

半山亭

,又名來雁亭。過去沿途共有詩碑136塊,記錄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詩句,現存已不多。

梅關古道始通於秦漢。唐開元四年(

公元716年

張九齡

路過梅嶺,見山路險峻難以通行,便向

唐玄宗

諫言

開鑿梅嶺,當時因發展經濟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

張九齡

負責擴展梅嶺古道。此項工程浩大,經過艱辛努力,終於開通了大庚嶺古道。在古道庚嶺新路口南山腳下古道上的六祖廟和有座「夫人廟」,它是後人為紀念張九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張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業而建造的,當中還有個感人的故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