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她的名字,但你一定不知道她的故事!

你一定聽過她的「美好」,但你一定不知道她的「黑暗」!

她離你很遠,也離你很近!

從無人問津到身價倍漲,從默默無聞到名揚八方,是什麼讓她從時光深處走來,又在歷史中從容蛻變?

讓我們從心出發,一起去探尋「苗葯」世界那些蕩氣迴腸的故事!

千年苗醫 萬年苗葯

苗族民間素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葯」之說,苗醫苗葯在書籍中的記載可追溯到西漢時期。

西漢時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距今二千多年的歷史)中發現我國最早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共收載藥物247種。書中有用苗語記載的藥名,如「答」是苗語中豆科植物等。

從文物考古中,有力地證明瞭苗醫藥的源遠流長。

西漢劉向在《說菀·辨物》中說:「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 以菅為席, 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

「苗父」是誰?

一說是上古有人名苗父,這個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師(巫醫) ,巫師治病主要是祈禱禁咒術, 但也逐漸用些酒、草等藥物。(劉向《說菀》)

但更普遍的說法是,漢族文獻所記載的苗父,是苗族傳說中的「藥王爺」。

在苗族同胞的認知中,藥王爺是一個周身透明、狀如玻璃、有翼能飛的神人!他不畏艱難險阻, 披星戴月為人民尋找藥方。這個傳說很廣,今貴州多地苗醫,均承認苗族遠祖存在「藥王」, 而且對「藥王」非常崇敬。

由此可見,苗族醫藥是起源於遠古神話時代的。

苗族對葯的研究是一個長期而深入的過程,經歷了「一個藥王,身在四方,行走如常,餐風露宿尋找藥方」,到形成「三千苗葯,八百單方」,「千年苗醫,萬年苗葯」,苗族醫藥的發展過程驚艷又奇葩。

這個過程,作為很重要的判別依據,可以看出:一是苗族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廉效簡便的醫方,苗族用方簡單但療效顯著;二是苗族藥物學的產生,要比中藥或其他傳統藥物學的歷史長得多。

苗族是以農業為主體的民族,長期生活在長江以南溫帶、亞熱帶氣候濕潤的山區。這些地方自然植被繁茂,資源豐富,尤其是藥物種類繁多,但因交通閉塞、蚊蠅羣舞、蟲媒猖獗、瘴癘流行,加之早先苗族曾經頻繁地顛沛流離, 為了生存與繁衍,他們通過不斷的實踐,逐漸練就了識別藥物和治療疾病的獨特本領。

至今在貴州苗族地區,草藥的應用和研發仍極為普遍, 這是苗葯發展的必然軌跡,也從側面應證了,作為苗族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保障,苗醫和苗葯必定有著較早的起源。

百草皆葯 人人會醫

苗葯的傳承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苗醫——苗葯主要的開發應用者。

苗族知醫行醫者甚多,較早地形成了一支苗醫隊伍。如今貴州關嶺、鎮寧、紫雲—帶的苗醫, 每年遠出行醫者極多, 足跡遍於上海、天津、武漢、重慶、廣州等地。據統計,貴州苗醫有一支龐大的隊伍,保守推算, 貴州苗醫至少有六、七千人,或接近一萬人左右。

他們土生土長,耳濡目染,又有長期的實踐經驗,人人都有一技之長,在長期的行醫經歷中,以苗族草藥應用為主,使用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幫助病患解決疾病問題。他們心口相傳,極大程度上是苗葯的傳播普及者。

「人人會醫」並不是誇大的話,在苗族地區,上至老人下至孩童,或多或少對草藥的使用和特性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有些地方家家戶戶門庭院落房前房後皆種植一些常用藥物,各家均有所謂的「看家葯」(即療效獨特的祕驗方)。苗族人對苗葯應用的普遍性由此便可體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