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沸沸扬扬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银发〔2017〕296号)将于2018年4月起正式实施,其中不乏「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新增不同法人机构间直连处理条码支付业务;存量业务应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加快迁移到合法清算机构处理。」等颠覆现有大多数商户资金运营模式的重量级规定,笔者为金融民工一小只,以此规范划下重点,简单说下自己理解与了解的支付机构与银行的那些事:

一、首先是大家最关心的二维码限额问题:

500元限额到底是怎么回事?此规定原文如下:

「(四)风险防范能力达到D级,即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首先,目前各种信息渠道对此的解读均为,静态条码支付主要是指我们平时在各类中小商户进行消费后,打开各种APP扫码商户张贴的收款码。从规定字面含义来讲,4月1日以后,A客户无法在B、C、D等多家只贴了收款二维码的商户单日消费累计超过500人民币。即:

(A的所有银行卡+A的支付宝余额+A的微信钱包余额+A的其他宝余额)静态二维码消费金额<=500元/日

看起来解读很简单,但是!目前来说,笔者认为该项规定落地推广还需时日(至少4月1日后个把月吧)。

原因1:该项限额管理跨界太大,从整合A用户所有银行卡的支付行为,另外还要同步支付机构的消费数据,银行与支付机构都无法做到。而目前作为最适合的改造方,承接清算的网联、银联等巨巨,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方案,当然这样多维度、多方合作整合方案的难度非常之大;

原因2:即使受监管压力,银行们想至少在自己的用户面(即银行卡发卡侧)上先行控制,目前支付公司提供的介面来看……据笔者所知,也不包含任何是不是静态码的内容,既然不知道交易源的形式,想改也没法改。

综上,4月1号后,静态二维码仍将不受限额影响,还能活蹦乱跳一阵,但有了改造方案后的支付市场,将会进行一轮新的大洗盘。但至少商家们暂时也不用慌,自己的静态二维码还能撑很长一段时间。目前市面上确实已经出现了不少动态二维码产品,但在清算巨巨没有明确的改造方案前,笔者认为这些产品以后也将大概率进行升级或更新,并不是最终产品。

然后以下是自己对部分296号的了解与脑洞,也解释了此文的目的与意义,及为什么要进行二维码限额管理:

二、整理完善了各种二维码或非二维码支付的业务规则

此规范出现前,很多业内人士认为,POS刷卡为线下业务,第三方类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互联网银行卡快捷支付为线上业务;此次规定对重新界定了所谓的线下支付,包括目前各种形式的线下付款,一般就是拿著手机、银行卡或智能手表等炫酷或不炫酷的非现金方式;线上支付呢?支付机构或银行提供给商户网路介面,商户获得相应的许可权后与收单机构完成资质申请、开发对接后提供给客户各种APP、商城支付都算。

大致可以这么通俗分类,在店里付的即为线下支付、网上或手机上下单的即为线上支付。

此次分类意义何在呢?

原来无法界定扫码支付的归属范畴,现在定性后,二维码线下消费收付款也必须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此前的各种关于收单的管理办法,线上支付也进一步有章可循。在认为静态二维码大额支付不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交易的要素进行规范,既保证了用户的资金安全,也使交易大数据受监管机构监督,完全补充了二维码、互联网支付带来的监管空缺,对于金融犯罪、金融诈骗等行为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力度。

三、监管各类互联网资金流动行为

近年来,国家开始不断重点管控支付机构的各种资金行为,如一会宝宝们要被限额,一会出现了网联来整合、清算、管理互联网支付资金出入行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应当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新增不同法人机构间直连处理条码支付业务;存量业务应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加快迁移到合法清算机构处理。」简单的一个收单「断直连」,搅得目前支付市场一锅粥,老大哥银联站出来了,目前是有且仅有唯一一家提供「断直连」的机构。当然,网联、农信银等机构也正在酝酿同类型的方案。但对于这些具备资质的大佬们来说,此次「断直连」不仅是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大好时机,也是一场流量大战。在多款云闪付产品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下,大多数合作单位对是否推广银联云闪付产品仍处于观望的态度。大受二维码支付市场冲击的银联巨巨,可能将借此机会再次站起来,抢先整合二维码市场后,再次扛起商户收付的一片天。

作为二维码用户来看,好端端用著,央妈为嘛非要「断直连」?

传统线下POS的交易,此前统一由银联作为承接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为机构、商户提供严格清算流程,而且在交易报文中指定了订单号、交易账号、商户号等唯一标识,保证了收单机构对交易的可追溯性。而目前支付宝、微信与银行的交易介面里压根没有这些……其实在这里银行就很被动了,没法客户上门追索交易基本只能一问三不知,与其等银行协调支付公司解决问题,甚至不如客户自己打支付公司客服电话来得快。这里代理支付宝、微信进行商户拓展的银行及支付机构就变得很被动,夸张来说甚至无法知道交易的真实性。用户对于自己不清楚的银行卡资金交易,第一反应肯定是「电信诈骗」,而银行无法追寻原始交易,已经与持卡人的一般认知背离,而且该情况也进一步提高了国家反洗钱等政策执行的难度。

结合此前多次对金融机构同业、宝宝类产品多次整改,我们可以判断,在之前较为宽松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下,监管机构给了支付机构太多的发挥空间,反而受互联网思维影响,不断励志创新的银行们反而被各种监管政策管的死死的。监管机构此次不仅是在填补监管的空缺,开个脑洞来讲,更甚是因为支付宝、微信的强大,产品体系的复杂,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最终可能会发生自行发行互联网货币的情况,那么国家将无法进行经济调控,恐怕这是任何国家都不想看到的颠覆性变革。

嗯,以上纯粹为个人理解,内容组织也比较随意,如有不当之处,欢迎交流。


央行印发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移动支付可谓是当头一棒。该规范适用于包括微信、支付宝、银联在内的所有二维码支付类业务。

具体限额又分了三种情况。

1.静态条码:就是商家贴出的用来扫码支付二维码,限额是500元

2.动态条码:大多数超市、正规商铺都用的这种,就是我们生成二维码让商户扫秒的这种,限额为5000元

3.不满足1.2介于两者之间的,限额为1000元

我的看法:

1.支持。这是条码支付的第一份规范性文件。金融领域严监管好于不监管,形成系统性风险的后果很可怕。

2.其实对正常商户的影响不大,基本上可以满足日常支付需求。对洗钱、套现等行为起到了不小的限制作用。

3.pos机行业的寒冬暂时缓解。


4月份实施的二维码支付限额新规想必都听说了,使用静态条码支付的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交易金额不超过500元,动态条码不受影响。现在大部分习惯使用的支付宝和微信,所以通俗的讲就是消费者使用微信钱包或支付宝扫码支付限额不超过 500元。

静态码顾名思义就是菜市场,小型超市,路边摊铺张贴的二维码,而动态码就是点付款时随机生成的二维码。我想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讲应该是不受多大的影响,相反新规更是种保护资金安全的措施。一个二维码没有支付安全系数可讲,太容易被人钻空子篡改或是植入木马盗取钱财,网上案例就很多。所以这种新规的实施也就势在必行。

回到题主的问题,对于商户,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尤其大型超市,商场专柜,就必须得手动扫付款码完成交易,这样工作效率低,速度很慢,人多一排队等的话,容易造成消费者下次不再来的心理独白,导致顾客流失。所以对于商户,就必须得升级性价比更好的收银设备,或者pos机来扫码收款,这样才不受500限制。

最后还想说一点,这样的政策保证了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同时对企业也是一次挑战和机遇,研发出便捷的智能收银设备,从而推动智能硬体行业的发展。


其实二维码限额主要是防止被骗扫二维码后金额的大额损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非常好的,和非常有用的限制。

对于目前大家的普通应用来说,基本是没有什么不便的,稍微不便的就是饭店付款的时候可能会有所不便,但大家可以用更方便的转账,这样就会更安全。

对于商家来说,相互之间原本的交往基本都是转账,红包不够用,二维码谁也不会随身带著,并且随便发给二维码大家的安全警示会非常高。

所以对于这个政策是非常好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毕竟我们国人的片子太无德了,很多的利用了人性,才导致现在大家觉得国人的人性缺失,不是我们缺失,而是真的被骗怕了。


4月一号马上就要到了,央行颁布的静态二维码支付限额也要正式实施了,好多商家都担心这一政策是否会对自己的产业受到影响,我认为有影响是肯定的,但影响也不大,怎么说呢,因为静态二维码扫码限额只是支付的时候限额,收款并不受限制,500元以下的交易顾客就扫你张贴的二维码支付,超过500元,商家只能麻烦一点,用自己的手机扫顾客手机上的动态二维码收款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的政策只能支持,抗是抗不过的,大家还有什么好的方法都可以分享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受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