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只說《三國演義》,此事發生在第五回。袁紹知道十八路諸侯的先鋒軍孫堅被華雄打敗,很吃驚。趕緊召集其他路諸侯,說:前幾天鮑將軍的那個傻弟弟鮑忠為了跟孫堅搶功,結果私自進軍,被殺了。現在,這麼能打的孫堅竟然也被華雄打敗了!誰還敢打頭陣啊!孫堅都敗了,你們這群孬種(包括我)更不敢進軍了!

此時,這些諸侯都有點懵逼了。自己想了想跟孫堅的勢力差距,覺得孫堅都打不贏華雄,自己也就別上去送死了。所以,都開啟裝孫子模式。反正除了自己還有其他16路諸侯。肯定有不怕死的,那就讓別人去送死吧。而且,自己本來也就是想跟著混個「總冠軍戒指」,坐板凳能贏的話就不要讓我上場了。

劉備哥仨不傻,一看剩下的16路諸侯,看著一個個像個人一樣,竟然怕一個小小的華雄!你們養的那麼多兵,都是豬嗎?你們手下的大將都是「插標賣首」的?咱們十八路諸侯,怎麼說也是全明星陣容,竟然被對方最佳第六人嚇懵逼了!可笑!

再看看這幾路諸侯實力,也是真虛。華雄打到門口了,還給送過去兩個人頭,讓華雄祭旗!最出名的就是那個潘鳳。「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剛點名,就領盒飯了。證明劉備兄弟們笑的對。

還有那個袁紹,都這時候了還說什麼「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你說的這倆人,在後面的文章中剛露頭,就被關羽殺。

所以,才有了關羽溫酒斬華雄。關羽是誰?那是PIS的影魔!溫壺酒的時間,能給你刷出六神裝!作者寫了這麼多鋪墊,就是為了突出關羽的勇猛!

(文|勇戰王聊歷史)


這個橋段發生在三國演義,有點貶低孫堅了,不過我們還是根據問題來看看前因後果。

演義中孫堅也是從討伐黃巾開始嶄露頭角,諸侯會盟的時候已經貴為烏程候長沙太守。可以說在當時十八路諸侯中是最能打的部隊之一,有江東之虎的美譽。事實上如果不是袁術從中作梗,孫堅也未必會敗。所以各路諸侯聽說孫堅敗給名不經傳的華雄都感覺不可思議,默默無語。

然而劉關張三兄弟的反應為什麼和其他人截然不同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對諸侯表現的不屑。打仗必定有輸有贏,僅僅吃了一個敗仗就如此表現,實在配不上他們諸侯的身份,袁紹還說了顏良文丑不在的鬼話,明顯是給自己找台階,用現在話說,也許聽得哥仨尷尬癌都犯了。

第二:對孫堅的不屑。或者不能說不屑,只能說高估了孫堅。劉備、曹操、孫堅在黃巾之亂都有提到,曹操本身就是騎都尉,而孫堅和劉備當時是白身,兩人都立了功勛,結果因為孫堅上面有人,一步步青雲直上,反倒是劉備一直諸事不順,參加會盟也只是以公孫瓚客將的身份(這是好聽的,其實就是人家部下)。所以有一種孫堅不過如此的心理。

第三:劉備的自信,劉備在演義中被描繪成一個仁德君子,但是也是少有大志。年幼時就說過類似當天子的話,所以他一直覺得自己只是時運不濟,如果換了他一定比別人做的好,而關張對大哥有一種幾乎盲目的信任,所以仨人表現的一樣。

第四:吸引別人的注意。按照當時的情況,可以說如果公孫瓚不說話,劉備三人是沒有說話的資格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表現的與眾不同讓別人主動詢問。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劉備坐下後,關羽才能順理成章的出來請戰,最後斬殺華雄。

我們有個老師曾經說過,剛到一個新環境必須儘快讓別人記住你,如果你沒機會做好事,就惹點禍。劉備哥仨估計當時就是這麼個心態,而且確實成功了。


<火鳳燎原>中有一段描述,我覺得最合乎情理。1.劉關張三人此時默默無名,官方身份是弓馬手,大概就是個親衛。而此時能出戰起碼是上將潘鳳之流,所以不受重視。2.眾人不敢多言時,冷笑明為嘲諷實則激將。試想如果直接請戰,諸侯們在連敗的情景不可能派既不熟悉又默默無聞的三人出戰。而此時冷笑,諸侯們必然心想這三個無名小輩,我們就派你們去送死。3.連環計的鋪墊,激將成功後,華雄一回合被斬,諸侯們這回過神來,這三人是藉此揚名立萬。為了打擊劉關張,三英戰呂布早就是預謀之事!4.最後三英戰呂布,實為關張保劉備揚名天下,從此蜀漢霸業由此開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