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彭越、英布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刘邦公元前202年登帝位,前195年去世,在皇帝的交椅上坐了8年时间。而在这8年时间里,他诛杀这三大名将的时间分别是:前196年1月杀韩信,前196年3月杀彭越,前196年7月,刘邦亲征英布,英布被刘邦打败后,为长沙王吴回诱杀,死时不确,或在前195年初。前195年4月,刘邦因在亲征英布时遭流矢射中,不治身亡。

  看着时间,刘邦是在自己即将离世的前夕,将这三大将一一消灭了,有的是欲加之罪,有的也算自己作孽,而有的则是千古奇冤。

  对于韩信,刘邦是肯定要杀的,只是他没亲自动手,原因大概是怕留下千古骂名罢?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登上帝位前后,为了奖赏功臣,先后分封了多个王爵,其中,分封异姓王八人,分别是:燕王臧荼、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臧荼反后,刘邦又封自己的发小卢绾为燕王。

  刘邦之所以封这些异姓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面临楚汉争雄时的几场大战,不用封王为承诺,激励诸侯和将士的决心,是拿不下项羽的,特别是在北伐战争、垓下之战这些决定最后结局的大规模战争时,倘若不用足以诱惑人拼死的高官厚禄,想赢得战争的胜利,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当天下一统,这八大异姓王便成了刘邦稳定刘氏江山的心头之病,异姓王不除,这天下姓刘还是姓韩、姓彭,还说不定呢,因此就有了后来对异姓王的痛下杀手,一一剪除。

  刘邦去世前,曾召集群臣,杀白马立誓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这就是“白马之盟”,意思是从今以后,非刘姓不可以封王,没有大功不可以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可以说,“白马之盟”是刘邦诛杀异姓王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因此可以说,诛杀异姓王,本就是刘邦的既定方针。

  那么,汉初三大将韩信、彭越、英布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反叛呢?这就得从反叛本身说起了。说到反叛,韩信压根儿就没有做过任何反叛的决定,当年在齐国为齐王之时,项羽手下的武涉就曾给韩信献策说:“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建议他反汉中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他没干。接着,他自己的手下蒯通也劝说:“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他仍然没干。而后来,要干也没机会了,便自然不会与彭越、英布联手了。

  彭越,一个梁王就当得他对刘邦感激涕零,屁颠屁颠,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反叛,也遑论与其他人联手了。三大将中,真正实施过反叛实质性行动的,只有英布,他也是因为韩信、彭越两个异姓王都被刘邦收拾了,自己兔死狐悲,不反不行,才最终反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