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都称“公”,为何楚国称“王”?说出来你别不信,周周建立后,爵位的设置分六等:王、公、候、伯、子、男。天子爵位最高,称王,如周武王。其余各诸侯根据与周王室的亲疏及功劳大小赐爵,如姬旦是武王弟弟,分封鲁,为公爵,称鲁公。姜太公以首功分齐地,是侯爵,称齐候。楚是子爵,楚国君称楚子。这些都是周礼规定的严格制度,是不能乱称呼的。

  为啥春秋时除了楚称王,其余都称公呢?众说周知,周到了春秋时,王室开始衰微,对礼制要求也执行的不象当初那么严格,诸侯间在互相称呼中,是尊重也好,吹捧也好,讨好也罢,便故意擡高爵位级别,又还没胆和天子一样称王,所以就干脆称呼除王爵外的最高爵位“公”,这样称呼久了,虽不合周礼,但也慢慢约定成俗,在史书记载中也就称公了。

  楚国君主称“王”则是僭越自称,大逆不道,如果周天子愿意,可以召集天下诸侯讨伐楚国。楚国是子爵国,爵位很低,而且楚国的封地在现在的淮河以南,江西、湖南等地,在春秋时期,这些地方是野蛮之地,未开化之地,而中原的齐国、晋国、宋国等国自诩为文明,很瞧不起楚国,当时他们的态度就像现在我们听到食人族部落一样。楚国也是具有野性,你不和我玩,我自己玩,于是堂而皇之地称“王”,因为当时周天子式微,有心无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诸侯国看不到有利可图,也就无动于衷,所以楚国就一直称王。

  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实力大增,周天子已经可有可无了,各国也不再顾及礼仪,除楚国一直称王外,魏国在魏惠文王时期称王,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称王,韩国在韩宣惠王时期称王,燕国在燕昭王时期称王,齐国在齐威王时期称王,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称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