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可以说是中国普及度最高的古典文学著作,后来作品再无出其右者,刘关张、武松、李逵、孙悟空、贾宝玉、林黛玉均为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人物,而一直以来能够熟读“三国”“水浒”,便是村中有见识的秀才级别了。但是大家知道吗?“四大名著”其实只是解放后才有的说法,“四大名著”前身在明末清初叫“四大奇书”,在解放前叫“六大名著”,那为啥“四大奇书”后来变成“六大名著”了?而“六大名著”为啥又淘汰了两本,变成“四大名著”了呢?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精粹,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四大名著这一说法并不是谁公开提出,它的产生源于一个误会,阴差阳错出现的。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文学史上有六部跨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统称为六大名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人民文学社响应号召,出版了六大名著的四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收到极好的社会反响。其他出版社一看,可不能落后,纷纷推出这四本名著,这就渐渐成了我们口中的四大名著的说法。这种说法没有政府、或权威机构和人士的认可。

  那么六大名著的其余两本呢?想必大家也听过甚至看过,一本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另一本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某些方面来看,这两本书的意义大于另外四本,《聊斋志异》的形成可谓异常艰辛,蒲松龄花费了几十年才收集创造出这本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此书通过神鬼志怪,抨击当时的社会状况。

  《聊斋志异》又称《聊斋》,其中聊斋是作者蒲松龄的书斋名称,志异则是蒲松龄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对理想或爱情的追求而记载的一些“奇异”的故事。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早年的蒲松龄热衷于功名,却只中了个秀才。后来蒲家家道衰弱,蒲松龄遭遇多重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只能当塾师,舌耕笔耘,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蒲松龄创作出了著名的《聊斋志异》。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