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大师贝齐格发明的「超解析度萤光显微镜」应用在生物科学领域,突破科学家只能看到细胞的表面盲点,进而可见细胞核核膜上的孔洞、及细胞内的活动状况,应用在神经科学领域。今天他到清华大学演讲,主秘吕平江指出,透过此次演讲,清华师生更了解贝齐格最近的动态及研究方向,并就清华的最新成果与大师交换研究心得,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吕平江说,贝齐格发明「超解析度萤光显微镜」,利用雷射控制目标物中的萤光分子在不同时间发光,标定分子在空间中的准确位置,再将多张已记录不同萤光分子位置的画面合成一张完整的显微影像,可观测到奈米等级物体,也因此获诺贝尔奖桂冠。

吕平江表示,在「超解析度萤光显微镜」应用在生物科学领域,过去科学家只能看见细胞的表面,但如今可以看见细胞核核膜上的孔洞、及细胞内的活动状况,其应用在神经科学领域,已证实可以解构两个神经细胞之突触间隙的奥秘,为治疗帕金森氏症、阿兹海默氏症、亨丁顿氏症等神经退化疾病带来一线曙光。

贝齐格在演讲时秀出多张4D动画,内耳细胞、干细胞、甚至癌细胞活动都以萤光鲜艳的桃红、亮蓝、深紫,在听讲的师生面前呈现,引起阵阵惊讶的低呼。

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暨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院士在2016年受国际显微镜会议的邀请,与贝齐格同场发表大会演讲。会后贝齐格表示,超解析度萤光显微镜及江安世创建的生物组织透明技术是生物研究最关键的两项发展,贝齐格并强力推荐其高徒、中研院助研究员陈壁彰博士与江院士密切合作。

清华脑科学研究中心目前已结合了贝齐格的「超解析度萤光显微镜」及生物组织透明技术,记录完整生物大脑中掌控记忆形成之蛋白质的位置。

贝齐格研究见解独到,在康乃尔大学攻读工程物理学博士时,以「近场光学显微镜」创见,在《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重要论文。198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物理研究部门工作,直到1996年该实验室关闭,他选择离开学术界、到父亲的机械公司工作,但科学对他的吸引力依旧不减。10年后他重回学术领域,和好朋友筹了2万多美元,在客厅开发光敏定位显微镜(PALM),奠定了拿下诺贝尔奖的基础。

贝齐格分享,当时在父亲工厂工作,花4年研发出更快、更精确的机器设备,再花了3年试著销售出去,最终只卖出2台;他碰到中年危机、没工作在家带小孩,最终靠著对研究的热情,重返学术圈,并荣获诺贝尔奖。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江安世(左)把清华生科最著名的研究之一果蝇脑图像制成水晶饰品,并致赠给贝齐格(右),为他的清华行留下纪念。图/清大提供
分享
清华大学主秘吕平江(左)致赠清华纪念品给贝齐格(右),感谢他给予师生珍贵的经验分享。图/清大提供
分享
清华学子在讲座后向诺贝尔大师贝齐格(右二)请益。图/清大提供
分享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瑞克.贝齐格(Eric Betzig)今天应邀到清华大学,担任「诺贝尔大师在清华」讲座主讲人。图/清大提供
分享
艾瑞克.贝齐格(Eric Betzig)以「见微知著-新世代显微影像技术如何捕捉从分子到个体的生物结构与动态」为题发表演讲,约300名师生挤满会场。图/清大提供
分享

9301A4338458195B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