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時間線來看為什麼玄奘、義凈兩位法師在印留學多年卻沒能帶回或翻譯此經呢?

此經既然如此重要難道在印度不流行嗎? 是私人收藏品? 如果私人收藏那麼傳經人和收藏者是同一人還是不同?傳經人又是怎麼得到的此經的?亦或是傳經人獨創秘籍?

除上述兩位法師外,其他去付印的留學僧也沒機會讀到經本嗎?

705(譯經時間)——685(義凈離印時間)=20

705(譯經時間)——691(按《求法高僧傳》最後標記時間)=14

歡迎討論以表達您的觀點,謝謝。

以下文字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

附法顯玄奘路線圖如下:

所用圖片來源於以下鏈接:

寶藏現場 | 沉默千年 輝煌千年 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開幕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6:

「又安置法師於西域所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

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因論三十六部,

聲論一十三部,

凡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馬負而至。」

以上,是玄奘菩薩從印度帶回來的梵本總數:657部!然而玄奘菩薩總共翻譯的經律論合計74部。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

「遂命嘉尚法師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那麼,剩下的五百多部未翻譯的經論,怎麼處理的呢?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

「至三月六日,又有勅曰:「玉華寺奘法師既亡,其翻經之事且停。已翻成者,准舊例官為抄寫;自餘未翻者,總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損失。其玄奘弟子及同翻經僧,先非玉華寺僧者,宜各放還本寺。」

從這裡來看,當時沒有翻譯的梵本,官方敕令慈恩寺代為保管。

玄奘菩薩後來的譯經師:菩提流志、義凈、實叉難陀等,大都是翻譯的自己收羅的梵本。所以玄奘菩薩帶回來的梵本流向何處,待查。

有一次去西安大慈恩寺禮拜我最尊敬的玄奘菩薩,偶然聽寺院的僧人說,那些梵本都放在大雁塔里。此事真偽待求證。如果真的還放在大雁塔並且保存完好,其轟動效果我不敢想像。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楞嚴經》有沒有被二位法師取回真不好說,畢竟有幾百部未翻譯的梵本在那裡擱著呢。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一切法皆因因緣而生滅流轉,而不是依法師本身的修為和名氣。唐密祖師開元年間譯密宗根本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距離玄奘、義凈兩位大德也不遙遠,而密宗流傳比唯識宗時間更長,更廣泛,為何玄奘法師不翻譯此經,而是宣揚唯識宗呢?為何達摩祖師東來,偏偏只宣揚禪宗呢?

無他,因緣而已。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各個時代的眾生根器不同,因緣不同,怎麼能因為某個大德沒有翻譯或者宣揚某個法門,就覺得某個法門可能有問題呢?

四依四不依忘了嗎?——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頭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啊。

然而有人說,就是依法不依人,我根據佛法覺得這經就是有問題。我請教一下,說這話的人到底是什麼境界?是阿羅漢嗎?昔日集經,阿難因為不是阿羅漢而被擯除,直到證果才被允許參與,為什麼?因為世尊早有言在先——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沒得阿羅漢果之前,即使阿難親耳聽聞佛法,也沒能力集經,那麼我們身為凡夫,就有能力判定佛法真假了?就可以坦然的信自己的意念判斷了?

我這裡並不反對對佛法某些法門抱有懷疑,畢竟世尊傳法的時代距離我們太過遙遠,流布的經文里疑偽的數量可能不少,所以,如果你自己對某些法門有所懷疑,遠離即可。覺得《楞嚴經》對自己不應機,不信守,可以不修,換個自己能夠應機信守的法門去修。

但是不要有事沒事來宣揚猜測佛經的真偽,這是個容易壞人信根的坑。既然是對佛法有興趣,就應知因果守因果,不要沒事踩坑玩。有一種很有趣的所謂考古式佛學,就是拿著歷史上某些碎片,來考究佛法到底是不是符合歷史事實,如果貌似有疑問的,就要擯棄。如果這樣說的話,那麼《神僧傳》里歷代顯示神通的高僧都要被掃地出門,因為沒有歷史證據能證明神通的存在。

你不能因為你沒有理解和沒有看到神通,就否認神通的存在,同樣,你也不能因為玄奘大師不翻譯宣揚《楞嚴經》,就覺得《楞嚴經》有問題,因為八萬四千法門的宣揚,很顯然並不是玄奘大師一人包攬的。法門的殊勝在於引導眾生解脫,而不在於宣揚法門的大師是多麼智慧賢德。

重申一遍,我個人覺得對《楞嚴經》有疑問,不信守,可以不修不看,修自己喜歡和信受的法門。但是,最好不要有事沒事跟別人說這個法門不究竟,那個法門是假的,因為凡夫本身沒能力鑒別法門的真假,沒到阿羅漢的境界,不要玩這種妄言鑒定的把戲。

有人說我就是覺得別人修那個法門就是不對,我是為了他好才對他講,不想讓那個法門耽誤了他。那你大可以去直接推廣你覺得好的法門給對方,如果對方也覺得你的法門就是好,自然就會信受了,如果沒有緣分,你就是把別的法門貶低到地底,他得不到利益如何信受?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咬文嚼字,都是說食數寶。哪怕你對經書如數家珍,抵不上實修一日。不要總糾纏路標的問題了,找到方向就趕緊上路修行吧。


知乎上面一些南傳的還有謗法的人很多啊。也不知道是在哪參學的,能不能告知一下,也讓以後參學的小夥伴避免掉坑裡。

在這裡總結一下歷代有修為的僧人對《楞嚴經》的態度,後面再總結一下批《楞嚴經》為偽的那些人。(有要補充的十分歡迎)

唐●百丈懷海大師

百丈懷海大師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三世徒,創設禪院,制定清規,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後稱"百丈清規"。大師在清規中將《楞嚴經》與楞嚴咒納入叢林朝暮課誦的《禪門日誦》中,此舉為《楞嚴經》的長遠流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明清以來三四百年間我國叢林中各宗各派朝暮課誦的主要內容。

詳於《敕修百丈清規》。《大正藏》第四十八冊頁。

唐·黃檗希運禪師

唐代僧。福州閩縣人,姓氏不詳。學通內外,人稱黃檗希運。曾謁百丈懷海,並大開心眼,得百丈所傳心印,後於黃檗山鼓吹直指單傳之心要,四方學子云集而來。謚號「斷際禪師」。禪師語錄廣引《楞嚴經》文。詳於《黃檗禪師傳心法要》。

唐·玄沙大師之引悟:

《宋高僧傳·卷十二》載:「玄沙乘《楞嚴》而入道,識見天珠」。《景德傳燈錄·卷十八》載:「福州玄沙宗一大師,法名師備……閱《楞嚴經》發明心地,由是應機敏捷,與修多羅冥契。諸方玄學有所未決定,必從之請益。至若與雪峰和尚征詰,亦當仁不讓。雪峰和尚贊曰:『備頭陀(玄沙大師)其再來人也』」。

唐末五代·雲門文偃禪師之徵引:

唐末五代僧。「雲門宗」開山祖師。師之機鋒險峻,門風殊絕,世稱「雲門文偃」。 大師徵引《楞嚴經》之文詳見於《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

北宋·文遂大師之深究:

文遂禪師,杭州人,嘗深究《楞嚴經》,謁己師述己之所業心得,深符經旨。師云:《楞嚴》豈不是有八還義?遂云:是。師云:明還甚麼?遂云:明還日輪。師云:日還甚麼?遂懵然無對,師誡令其焚其所注之文。自此服膺請益,始忘知解。

唐●慧琳國師

慧琳國師,師事不空三藏,內持密藏,外究儒學,精通聲明與訓詁之學。引用《字林》、《字統》、《聲類》、《三蒼》、《切韻》、《玉篇》、《諸經》、《雜史》,並參合佛意,詳察是非,撰成《一切經音義》百卷,世稱《慧琳音義》。

慧琳國師精通梵漢, 讀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贗,他對經藏的態度是「參合佛意,詳察是非(《大正》五十冊)」。大師對《楞嚴》此部經堅決不疑,並於《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二》中親釋《楞嚴經》,並多次徵引此書。

釋《楞嚴經》之文詳於《大正藏》。

唐末五代●道丕大師

師為唐之宗室,俗姓李。天佑三年(906),濟陰王賜紫衣,後唐庄宗賜號「廣智」。凡大內建香壇應制談論,師多居首席。後晉天福三年(938),入梁苑為左街僧錄,又任傳法阿闍梨昭信大師。

大師好禮經,大師為救護正法曾力禮《楞嚴經》二年,大師於顯德二年示寂,示寂前云:「有首楞嚴菩薩,眾多相迎,令鳴椎俄然而化」。世壽六十七。

詳於《宋高僧傳.卷十七》。《大正藏》。

唐末五代●永明延壽禪師

蓮社宗第六代祖師, 《宗鏡錄》成書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本書廣收大乘經論六十部,及印度、中國聖賢三百人之著作等彙編而成。其內容詳述諸佛之大意與經論之正宗。全書立論重在頓悟、圓修,所謂「禪尊達摩,教尊賢首」為其中心思想,為昭示禪教一致之修禪要文集。

錢謙益之《楞嚴經解蒙鈔》云:「禪師會三宗學者,集錄大乘經論諸家語錄,撰《宗鏡錄》一百卷,折衷法門,會歸心要,多取證於《楞嚴》,所引古釋即愨、振、沇三家之說也。《長水疏經》裁決要義用《宗鏡》為詮准。而寂音《僧寶傳》,發明永明,撰述以征心直指為緣起。古師弘法確有淵源,今人習而不察,間有采剟徒取駢偶之詞,資為旁證而已」。

又雲「《宗鏡》全序,皆發揚《首楞嚴》宗妙」。

詳於《卍續藏》。

北宋●孤山 智圓大師

孤山智圓大師是天台宗山外派的著名高僧,錢塘人。著述極多,被尊為"十本疏主"。他極為重視《楞嚴經》,為此專門寫過《首楞嚴經疏》和《首楞嚴經疏谷響鈔》兩部註疏。

他說:"《楞嚴》一經,劇談常住真心,的示一乘修證,為最後垂範之典。《佛祖統記卷十》。"

《大正藏》第四十九冊頁205上。

他從奉先寺的源清學天台教觀,後來隱居在西湖孤山,與當時著名的隱士林逋為友。他有一首《讀楞嚴經》的詩,流露其高潔的心境:

案上楞嚴典,時看浣病愁。

階閑移短影,窗冷值高秋。

眼病花無果,心狂照失頭。

指空期識月,認指更悠悠。

北宋●長水 子璇大師

大師未出家前俗名叫鄭子璇,杭州錢塘人。九歲時,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師為師,便開始誦讀、研究熟誦《楞嚴經》。

後來,大師到秀州的靈光寺,跟天台宗洪敏法師學《楞嚴經》。有一次讀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時有省悟。大師想更深一層探究《楞嚴經》,於是又去參見滁州琅琊山的慧覺禪師。

到了那兒剛好遇到他上堂說法。於是問道:"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慧覺禪師厲聲喝道:"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長水大師經此一喝發明心地,並侍奉禪師多年,成就後,又遵師囑弘揚華嚴宗,被後人尊為華嚴宗六祖。

長水大師因在禪宗上的成就,其本人的事迹被收入《五燈會元》中。他一生前後開講《楞嚴經》達三十多會,曾感得天上落下花辦,留下的《楞嚴經疏》二十一卷,影響極大。後來受皇帝加封,賜紫衣及"長水疏主楞嚴大師"號。

長水大師臨終極為洒脫,他預先說法辭別眾人,然後圓寂。百多年後,金兵入侵時打開了大師的靈塔,發現大師容顏如生地端坐缸中,指甲和頭髮長得和身體一樣長。

「《大佛頂密因了義首楞嚴經》者,乃竺干之洪範,法苑之寶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獨尊三界,假金輪而啟物,現玉毫而應世,觀四生之受苦也,惠濟庶物,愍群機之未悟也則斯經也,可以辯識諸魔破滅七趣,謂止及觀,修圓教妙明之心,發真歸源,證上乘至極之說」。

《大正藏》第三十九冊頁823上。

北宋●晉水凈源大師

「《大首楞嚴經》者,乃九界交歸之要門,一乘冥會之妙道也。征誦咒則六時圍繞,辨證果則百日宴坐。雖事儀而沖邃,實理觀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觀而均七大,黜魔境說歷聖位,則近古章句,亦云備足」。

《首楞嚴壇場修證儀》。《卍續藏》。

北宋●戒環大師

釋戒環,溫陵人,而佚其姓字。賦性恬澹,不溽世味,寄身空寂,研精梵誼,深造道妙。嘗病《法華》、《楞嚴》舊釋詞義淵微,初學罕喻,因於禪暇作二經《要解》,而《楞嚴》尤為翔曉。《開元寺志》稱戒環所撰《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無泥枝葉,入佛知見,直發明秘要寶藏者也。至今學者多宗之,殆不誣也。

云:「論三經大致,無非為一大事因緣,而必先藉《般若》發明,次由《楞嚴》修證,終至《法華》印可,然後盡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則,導達禪乘決擇正見,莫尚《楞嚴》矣。」

「又況二經(指《法華》與《楞嚴》)以智立體,以行成德,放光現瑞,全法界之真機,融因會果,開修證之捷徑,凡所設法,意緒並同,二經相宗,亦足見聖人說法始終一貫。果唯一事無有餘乘,旨趣稍馴幸無深誚也。」

《新續高僧傳.卷三》。《佛教藏》。

北宋●圓悟克勤禪師

北宋代僧。至五祖山參謁法演,蒙其印證。從文照法師學講說,又從敏行授《楞嚴》。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齊名,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被譽為叢林三傑。

政和初年至荊州,當世名士張無盡禮謁之,與之談論華嚴要旨及禪門宗趣。後又被敕賜紫服及「佛果禪師」之號。高宗幸揚州時,詔其入對,賜號「圓悟」,世稱「圓悟克勤」。後歸成都昭覺寺。

紹興五年示寂,世壽七十三,謚號「真覺禪師」。荼毘舌齒不壞,舍利五色無數。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禪門龍象。曾於夾山之碧岩,集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編成《碧岩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

一日大師偶見寂音尊者所著的《楞嚴尊頂法論》嘆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長財,百緡勸發」。大師徵引《楞嚴經》非常多,詳見於《佛果圓悟禪師碧岩錄》卷四、卷八、卷十。

以上皆見《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又其《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二。

以上皆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宋●華藏安民禪師

安民禪師是四川嘉定州(今樂山市)人,俗姓朱。出家後,在成都講解《楞嚴經》。當他聽說當時禪門宗匠圓悟克勤禪師住在昭覺寺,便前往拜訪,剛好聽到圓悟克勤禪師拈舉國師三喚侍者因緣的公案,心中頓起大疑,於是入室向圓悟克勤禪師請問。

圓悟克勤憚師問:"座主講何經?"

大師說:"《楞嚴》。"

圓悟克勤撣師說:"《楞嚴經》有七處征心,八還辨見,畢竟心在什麼處?"

大師多方呈解,都得不到肯許。後圓悟克勤禪師引用《楞嚴經》中的經文,並結合禪學修證對其予以開示。終於使得禪師桶底脫落,悟見本性。

後來,禪師到峨眉山住持中峰寺,有偈曰:"眾賣花兮獨賣松,青青顏色不如紅,算來終不與時合,歸去來兮翠靄中。" "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禪師示寂後,茶毗得到很多光明瑩潔的舍利,而且心臟和舌頭不壞。

宋朝法常法師

釋法常, 河南開封人,俗姓薛,乃丞相薛居正之後裔。宣和四年(一一二二),依長沙之益陽華嚴軾公剃髮,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閱首《楞嚴經》而能義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

《大明高僧傳》第七卷,嘉興報恩寺沙門釋法常傳十三,後至天台山萬年寺,參謁雪巢,一見即機語契會,雪巢乃命師掌理翰箋。為僧入室。大有風彩。澹然處世。不飾眾緣。其室唯一低榻,別無他物,一日,寫一漁父詞於室門示眾,書畢,就榻收足而逝。

原詞:

此事楞嚴嘗露布,梅花雪月交光處。

一笑寥寥空萬古,風甌語,迥然銀漢橫天宇。

蝶夢南華方栩栩,班班誰跨豐干虎。

而今忘卻來時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飛鴻去。

北宋·德洪寂音尊者:

「《首楞嚴經》者,開如來藏之要樞,指妙明心之徑路,了根塵之妙訣,照情妄之玄猷。真所謂入一乘之坦途,辟異見之宏略」。

宋●遇安禪師

溫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是福州人。從天台宗得法,經年誦讀《楞嚴經》不輟。

有一次誦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遇安禪師不小心破句讀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因此大徹大悟。

後來他每次讀《楞嚴經》時都這樣讀,有人對遇安禪師說:"破句了也。"遇安禪師說:"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當時的人都稱他為"安楞嚴"。

據說,遇安禪師宣講《楞嚴經》。有老虎來聽經。受皈依後從不傷人。這隻老虎經常跟隨禪師。禪師在下山時常將老虎系在一塊石頭上,被後人稱為"系虎石"。後來禪師搭建的茅棚經擴建後成為伏虎寺。

遇安禪師晚年示寂時,其付法愒曰:"不是嶺頭攜得事,豈從雞足付將來。自古聖賢皆若此,非吾今日為君裁。"禪師說偈後,潔身換衣服後,遇安禪師自己躺入棺木中。三日後,門人打開棺槨,看見禪師右脅吉祥而卧,四眾失聲痛哭。

禪師於是起來,升堂說法,訶責說"這次如果有人再打開我的棺槨,那就不再是我的弟子了。"說完,又自己進入棺中長住,其生死洒脫自如竟能達到這種境界。

元●天如惟則禪師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觀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世尊成道以來,五時設化,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

天如惟則禪師撰《大佛頂經序》,《卍續藏》。或《卍續藏》。

明●蓮池袾宏大師(蓮社宗第八代祖師)

蓮池大師為一代凈土宗師,禪凈雙修,著有《楞嚴經摸象記》,曾用"至精、至微、至玄、至極"八字來高度評價《楞嚴經》。

「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極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蓮池大師全集(六)●竹窗隨筆》。

明●幽溪傳燈大師

明代中興天台宗的幽溪傳燈大師著有《楞嚴經圓通疏》,他在註疏中說:"佛之知見也,蓋一代時教,統為《法華》佛知見而設,獨《楞嚴》一經,明佛知見最親。"

「大矣哉!首楞嚴之為經也,無法不具,無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凈妙明,不從人得,謂之華嚴圓頓可也可謂明心見性之妙門,成佛作祖之秘典也」。

《楞嚴經圓通疏卷一》,《卍續藏》

明●三峰法藏禪師

法藏禪師是密雲圓悟禪師的法嗣,出生於江蘇錫山,出家後研究《楞嚴經》,修觀音耳根圓通。

有一天,法藏禪師在庵中靜坐,窗外有兩位僧人正在編夾籬笆,將一棵大竹子折斷,聲音猶如驚雷,法藏禪師一聽之下,當即豁然大悟。

法藏禪師閉關修行時,有一天,他推開窗子,恰好看見一隻黃梅從樹上掉落到地,終於徹證了宗門妙旨。

後來他參謁當時禪宗大德金粟密雲圓悟和尚,不久蒙和尚將衣缽和拂子傳付給他,開法三峰,大弘臨濟宗。生前著有《五宗原》一書,在禪宗叢林引起較大爭議。

臨終前,法藏禪師上堂辭眾雲"心休不說法,骨瘦上堂艱。分明都說盡,湖水洗山巔。"

明●蕅益智旭大師(蓮社宗第九代祖師)

藕益大師曾苦參《楞嚴經》,最初聽說《楞嚴經》中"大覺"出生虛空和山河大地的義理有疑而出家,後來聽說《楞嚴經》和《成惟識論》所代表的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會後疑團更大。

之後到徑山坐禪,到第二年用功至極後,突然證悟了身心世界都消殞的境界。從此明白了《楞嚴經》所說的,這個身體"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道理、性相二宗的矛盾也就全然參透了,它們本來沒有矛盾。

日後著有《楞嚴經玄義》和《楞嚴經文句》,對《楞嚴經》倍加讚歎:"既未深明道路,又無真師,必洞徹教理,方死參究。雖不能通三藏眾典,《楞嚴》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獨自遠行,若不預問路程,斷斷必有錯誤。"

「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無上圓頓之旨歸,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法門,摧魔外之實相正印也」。《楞嚴經玄義卷上》,《卍續藏》。

「至矣哉!大佛頂經之為教也,依妙性而開妙悟,起妙行而歷妙位,成妙果而歸妙性,永超七趣沉淪,不墮修心岐徑,戒乘俱急,頓漸兩融,顯密互資,事理不二,誠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已春,與博山 無異師伯盤桓百日,深痛末世禪病,方乃一意研窮教眼,用補其偏。然遍閱大藏,而會歸處不出《梵網》、《佛頂》二經」。

《楞嚴經文句卷十》,《卍續藏》第二十冊頁759上。

藕益大師又在《閱藏知津》中寫道:"此經(《楞嚴經》)為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附:

大師一生數度講演此經。如其在「重刻大佛頂經玄文自序」中云:「旭未剃髮,曾研此典,每翻舊注,迷悶實多,後因雙徑坐禪,始解文字之縛,復因子番講演,深理葛藤之根」

(詳於《蕅益大師全集》)。

嘗著《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大佛頂經二十二問」、「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頌三十一首」、「楞嚴壇起咒及迴向二偈」、「蓮洲書佛頂經跋」、「去病書大佛頂經跋」、「化持大佛頂神咒序」、「大佛頂經玄文後自序」、「重刻大佛頂經玄文自序」、「重刻大佛頂經玄文自序」、「勸持大佛頂經序」等。

明●紫柏真可大師

紫柏真可大師是一名俠義僧,他宗說兼通,解行並應,宏宗演教,著作等身。他創刻的《嘉興藏》以收錄典藉多,續刻時間長,私人倡緣募刻而著稱。

紫柏大師對於《楞嚴經》極為讚賞,曾有偈曰:"七處征心心征心,八還辨見見辨見,從教猛風盪鈞舟、一任吹去水清淺。"

又有詩曰:"十卷楞嚴一柄刀,金牛不見眼中毛。試將智刃游心馬,積劫無明當下消。"

他說: 「首楞嚴,此言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究竟堅固,即《法華》觸事而真也,第名異而實同倘能悟此,則《楞嚴》與《法華》字字皆實相頂佛也」。

《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四》,《卍續藏》。

明朝●破山海明禪師

破山海明禪師被人尊稱為"破山祖師",是四川順慶府大竹縣人。在雙親去世後感悟身世無常。十九歲時見壁間有志公禪師勸世歌,讀至身世皆空處,不覺淚如雨下,遂毅然在本郡佛恩寺披剃出家。

後來到鄰水縣延福寺聽慧然法師講《楞嚴經》,聽至"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一段時,起大疑心,請益而未能決,於是孤身離蜀東遊。

遍參名宿後到四祖道信大師的黃梅破頭山道場,以萆為衣、以木為食,研習禪宗語錄三年,猛力苦參,並仿效高峰原妙大師極力苦參,以七日為限,一天,禪師在經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傷劇痛,因此大徹大悟。

開悟後得到當時大禪師密雲圓悟的印證,得付法衣。

破山海明後來返回巴蜀,曾住持過萬峰、鳳山、祥符、無際、蟠龍、佛恩、雙桂等九大佛剎,重倡馬祖之道,宗風遠播,朝參暮請之眾多達萬人。

破山不僅是大徹大悟的禪師、其詩詞、書畫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的藝術可比。當代書法家啟功對他的書法評價極高:"憨山清後破山明,五百年來見幾曾。筆法晉唐元莫二,當機文董不如僧。"

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獻忠佔領四川時殺人如麻,破山禪師不懼性命之虞,干腥鳳血雨之中毅然前往他們所在的軍營,勸其止殺。

張獻忠的一個手下說:"和尚吃肉,我即不殺人。"破山禪師立刻呼喚他們端數盤生肉來,不畏污穢吃個精光。張獻忠一眾大受感化,由此億萬百姓得以存活。

康熙五年(1666年)三月,破山海明禪師無疾坐逝於梁山雙桂福國院。世壽七十一。有辭世愒說"屐聲滑滑響蒼苔,老去尋山亦快哉!回首五雲堪一笑。淡然瀟洒出塵埃。"

明●大韶大師

「《楞嚴經》者,如來縱橫妙辯吐納,虛空舌底鋒鋩神奇,變化綿綿密密如空谷響,全體是楞嚴大定,全體是大寂滅海中流出。恣肆汪洋,語言揮灑如激,懸河埋鋒弢穎。每變每奇,莫測其淺深;融心融見,迷者之所忙然。心無是非之域,見無是非之境,即心是非雙忘也」。

明●大韶大師《楞嚴經擊節》。《卍續藏》。

明●戒潤大師

「雄文十卷,一線穿珠,理貫事而義貫文,織錦貫花,未足為喻」。

戒潤大師《楞嚴貫珠》頁10。

明●柴紫 乘時大師

「此經不獨該通五教,亦且圓攝三宗,蓋《法華》、《華嚴》等經,互貫諸經之堂奧者也。而《楞嚴》一經兼貫《法華》等經之脈絡者也。非遍閱諸經者,詎識此經之微妙?非熟諳此經者,又詎知其為諸經之綱領乎」

乘時大師《楞嚴經講錄.卷一》。《卍續藏》。

明●通潤大師

「《楞嚴》一經,統萬法為兒孫,攝群經為眷屬。文雖十卷,實大藏之都序也。有志教法者,不可不先讀,又不可不熟讀,熟則心目口齒間,隱隱隆隆,自有入路,不必借人頦頰,拾人涕唾,若果先明經義,回視諸家註疏,涇渭立見。否則為註疏奪心,而經義反晦矣」!

《卍續藏》。

明●憨山德清大師

憨山大師是明代的禪宗大成就者,被列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大師大約四十一歲就大徹大悟了,《憨山大師自敘年譜》中記載:一夕靜坐夜起,見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即說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

即歸室中,取《楞嚴》印正,開卷即見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全經之境頓時瞭然心目,於是振筆疾書。片刻之間便寫成一卷《楞嚴懸鏡》,燭才燃了半枝,已完成。

憨山大師到晚年時,又應弟子要求著有《楞嚴通議》和《楞嚴經通議補遺》,可以說是集其一生修行的精華。

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知楞伽,則不辨知見邪正之是非。"

憨山大師在廣東曹溪端坐而逝。二十年後,大師肉身依然結雙跏趺坐,面色鮮紅,爪發猶生 ,成就與六祖慧能大師同樣的肉身而受到後人永久的供奉。

大師說:「《首楞嚴》一經,統攝一代時教迷悟修證因果,徑斷生死根本,發業潤生二種無明,名結生相續,頓破八識三分,故設三種妙觀,攝歸首楞嚴大定,是為最上一乘圓頓法門,直顯一真法界如來藏性,稱為妙圓真心」。

《楞嚴通議補遺》,《卍續藏》。

「如來最極之至聖,集凡聖同居之法會,現無量光明之瑞相,演秘密難思之神咒,說微妙難思之法門,斷歷劫生死之愛根,銷五陰邪思之魔業,得見所未見,幸聞所未聞」。

《楞嚴經通議卷十》,《卍續藏》第十九冊頁336下。

"首楞嚴者,諸佛如來大總持門,秘密心印。"

《夢遊集》卷十九

明●交光真鑒大師

「是則斯經也,一乘終實,圓頓指歸。語解悟,則密因本具,非假外求;語修證,則了義妙門,不勞肯綮,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要道,無有越於斯門者矣夫」!

《楞嚴經正脈疏序》,《卍續藏》第十八冊頁259上。

「然《法華》與斯經雖皆攝末歸本之真詮,而《法華》但以開其端,而斯經方以竟其說矣!我故嘗敘斯經(楞嚴經)為《法華》堂奧、《華嚴》關鍵,誠有見於是耳」。

《楞嚴經正脈疏懸示》,《卍續藏》第十八冊頁289上。

「夫諸佛出世,本只為說《華嚴》,而四十年後,乃稱《法華》為一大事者,以《法華》於施權之後,復攝諸教歸《華嚴》耳。今斯經前五因緣(指「畢竟廢立、的指知見、發揮實相、改無常見、引入佛慧」等五因緣),圓《法華》不了之公案,啟《華嚴》無上之要關,所謂莫大之因緣,豈小小哉」?

《楞嚴經正脈疏懸示》,《卍續藏》第十八冊。

清●夢東徹悟大師

清代夢東徹悟大師本為禪宗祖師,後又弘揚凈土,被視為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

他有詩作稱讚說:"花香鳥語圓通性。水綠山青常住心。一部《楞嚴》渾漏泄,不需低首更沉吟。"

夢東徹悟大師之「開講楞嚴頌」。《夢東禪師遺集卷下》,《卍續藏》。

「首楞嚴者,稱性大定之名也,以如來藏心而為體性,以耳根圓而為入門,以窮極聖位而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稱性之行,還復證入藏性全體,一經大旨,義靈於斯」。

夢東徹悟大師之「跋禪人勇建血書楞嚴經莊嚴凈土」。《夢東禪師遺集卷下》,《卍續藏》。

夢東禪師嘗著「跋禪人勇建血書楞嚴經莊嚴凈土」、「頌楞嚴經十首」、「楞嚴二決定義」、「楞嚴頓歇漸修說」、「楞嚴知見無見說」等。

見《卍續藏》。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戒律精嚴,弘揚凈土、密護諸宗,被尊為凈土宗第十三祖。

大師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提出來,與《凈土四經》合編為《凈土五經》,更使《楞嚴經》為信眾極廣的凈宗修行人所熟悉。

大師說:「《大佛頂首楞嚴經》者,乃三世諸佛圓滿菩提之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之妙行。」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凡人總須務實,彼倡異毀謗《楞嚴》、《起信》者,皆以好名之心所致,欲求天下後世,稱彼為大智能人,能知人之所不知之虛名,而不知其現世被明眼視為可憐憫者,歿後則永墮惡道,苦無出期,名之誤人,有如此者」。

復陳士牧居士書九《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卷二》

近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

虛雲大師是近代禪宗大德,現當代禪宗宗風得以不墜,皆賴大師一生扛扶。老和尚一生對學人的諄諄開示中處處提及《楞嚴經》,他說:

「《楞嚴經》此經幾無法不備,無機不攝,究佛學哲學者,圴不可不參究」。

《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匯增定本》

「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化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做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者很多。

溫州仙岩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於此乎有悟入。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

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匯增定本》

「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批註,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匯增定本》

近代天台四十三祖●諦閑大師

諦閑大師在近代為復興天台宗的中流砥柱,一生教在《法華》,行在《楞嚴》之本,一生講《楞嚴經》達十三次之多,並著《大佛頂經序指味疏》等。

他讚歎《楞嚴經》說:「斯經高妙極致,非文言句義而能盡述。唯有退藏密機,虛懷仰贊而已,凡後之志學之士,苟能惜人身,得之不易。悟大教,值之倍難,或即生欲發真歸元者,欲明心見性者,宜應於此一經,盡其心力,赤體荷擔,坐卧經行,澄心體究,語默動靜,反照提撕,其或宿種忽芽,大開圓解,如初春霹靂,蟄戶頓開」。

《諦閑大師遺集》第一編之「大佛頂經序指味疏」

「此大佛頂法,是十方如來,及大菩薩,自住三昧,是故最尊無上,名之曰大佛頂,亦名第一義諦,亦名勝義中真勝義性,亦名無上覺道,亦名無戲論法,亦名阿毗達摩,亦名真實圓通,亦名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即表示此最勝之法,所謂依最勝理,說最勝教;依最勝教,起最勝行;依最勝行,還契此最勝理。教行理三悉名大佛頂」。

《諦閑大師遺集》第五編之「大佛頂經玄義輯略」。台南 南天台般若精舍印。

太虛大師

大師對《楞嚴經》讚賞備至:「然一部中兼賅禪、凈、律、密、教五,而又各各專重,各各圓極,觀之諸流通部既未概見,尋之一大藏教蓋亦稀有,故惟本經最得通量。雖謂震旦所宏宗教,皆信解本經、證入本經者可也。未嘗有一宗取為主經,未嘗有一宗貶為權教,應量發明平等普入。」大師在他的一生當中,曾有許多次開講《楞嚴經》。

太虛大師著有《楞嚴經攝論》及《楞嚴經研究》二書。

在大師著的《楞嚴大意》中云:「此皆辨妄明真之真心論,全部經文中,有一貫的中心思想,即是常住真心,故本經以常住真心為基本。『信解』,即明常住真心之理;『修行』,即除常住真心之障;『證果』,即證常住真心之德……惟《楞嚴經》確是佛說,僅根據點有異而已。眾生世界,即是如來成佛真體,譬如全海成風浪,風浪即在全海,法身成有情無情,則有情無情均即法身。故曰:『情與無情,皆成佛道』」。

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一生除了精研律宗,對《華嚴經》、《地藏經》等大乘佛教經典也有精深的研究,弘一大師以藝術為佛事,留下眾多藝術珍品,從中可以看出大師對於《楞嚴經》的極力推崇。

弘一大師創作了《世夢》、《山色》等一些專門講述佛法修行的歌曲,曲調優美,義理深邃,可以給人很多深刻的啟發。以《觀心》這首歌為例,弘一大師所作歌詞中說:「試觀心性,在內歟?在外歟?在中間歟?」可以說是對《楞嚴經》「七處征心」的簡明概括。可見,《觀心》代表了弘一大師對於《楞嚴經》的藝術性理解。

弘一大師還留下一軸書寫宋代法常和尚《漁歌詞●楞嚴一笑》的珍貴墨寶。

圓瑛法師(1878—1953)

法號宏悟,別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是福建古田縣人。幼讀詩書,聰穎過人。18歲在福州湧泉寺出家,從妙蓮法師受具足戒。先後從當時禪宗名師冶開、寄禪修習禪定,又從通智、諦閑、祖印、慧明、道階法師聽經研教,廣獵大小乘諸經論,一生著述宏富,有《圓瑛法匯》行世,對《楞嚴經》造詣尤深,自發心註解《楞嚴》直至最後完成,歷時50年,有整整半個世紀之久。而其中之艱辛曲折,也迥異於他經之註疏或講經記錄。

緣余年二十四,聽講《楞嚴經》,愧學識之淺陋,感註疏之繁多,用心過度,致患血疾。乃於佛前發願,仰叩慈光冥護,頓令惡疾速愈,更求得悟,寂常心性,真實圓通,宏揚是經,著述講義,用報佛恩,藉酬私願。

越日,見有化人,狀如老媼者,來示余曰:『雲不要緊!以白杜鵑花燉冰糖,服之可愈。』言訖回首,媼即不見,心竊異之。

遂依言購服,三次血止。

於是信願益堅,精心研究,竟達十載,於經中疑義深奧難解之處,遂一一書條,貼於壁上,逐條靜坐參究,既明白一條,即扯一條。

如是者,八年之久,一房疑義,扯盡無餘。

所著經論講義,已出版流通者,十有餘種。

惟此經講義,遲遲著述者,何也?

以楞嚴妙義,豐富深藏,每講一次,則有一次發明,多究一番,自有一番進步,意欲掩關,專著是疏,機緣未湊,致延時日。

迨年六十有八,深感老病之軀,風前殘燭,若不速償斯願,恐悔莫及。遂於圓明講堂,創辦愣嚴專宗學院,有欲造就僧才,續宏大教,謹擇四月八日,開演斯經,日更躬親授課,余時編著講義,每夜輒至三更乃止。

如是者久,辛勞過度,旋至次年二月初四,正講演時,忽患中風之病,由徒明暘,急扶下座,入室遂已,不省人事,經時七日,始得轉機。幸有良醫黃鐘、鄭葆湜二醫師診治,方告安然。

至七十二歲,復思楞嚴著述未竣,大願莫償,於是樂慧斌居士勸余曰:『從容編著,既有善願,必獲成功。』

於七十四歲夏告完,計二十四卷,裝成五冊。

聊據管窺之見,以論性天;

但憑蠡測之才,而探義海。

質之深入楞嚴三昧者,未免要施當頭一棒也。

倓虛法師(1875—1963)

俗姓王,名福庭,出家後法名隆銜,法號倓虛,他是河北省寧河縣北河口北塘庄人,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出生。中年出家,隨近代天台宗高僧諦閑法師修學,1925年諦閑老和尚向倓虛傳天台宗第44代法卷,倓虛法師成為天台宗第44代傳人。他設立的佛學院有一十三處之多,而他在國內造就的僧才及度化出家的僧伽,難以數計。老和尚一生復興東北佛教,使東北緇素兩眾聞知正法。使天台一宗盛弘於北方。老和尚是近代佛教的教育家,著述甚多,主要的有《金剛經講義》、《心經義疏》、《心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天台傳佛心記釋要》、《始終心要義記》、《普賢行願品隨聞記》、《楞嚴經講義》、《影塵回憶錄》等,後來為弟子輯為《湛山大師法匯》行世。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一日倓虛法師圓寂,世壽八十九歲,僧臘四十六年。

宣化上人

為虛雲老和尚法嗣,溈仰宗傳人,19歲出家,為母親守孝期間,於佛前發十八大願。1946年29歲時,往曹溪親近虛雲老和尚,在天津大悲院聽倓虛法師講《楞嚴經》。

1949年抵香港,重建古剎、印經造像,成立佛教講堂等道場,使佛法大興於香江。後又在美國舊金山創立萬佛聖城,提倡禪凈教三修的法門,開演大乘經典數十部。

他是將佛教傳入西方世界的先驅者之一,對於佛教在美國西岸的推展有很大貢獻,在台灣佛教界也擁有許多信眾。

宣化上人開示:「在佛教里,所有的經典,都很重要,但是《楞嚴經》更為重要。凡是有楞嚴經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就是末法現前。」

「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楞嚴經是佛的舍利,楞嚴經是佛的塔廟。所有的佛教徒,必須拿出力量,拿出血汗來擁護這部楞嚴經。」

「《楞嚴經》的內容,說明四種清凈明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五十陰魔的境界。好像照妖鏡,使旁門外道的妖魔鬼怪原形畢露,無處藏身,乃大事宣傳楞嚴經是偽經,不可相信。」

「學佛法的人,不但要深深了解楞嚴經的道理,為了令正法久住而邪法永息,更要到處提倡楞嚴經,宣揚楞嚴經,到處解說楞嚴經,並且要到處護持楞嚴經,這是佛教徒應該盡的責任。」

夢參老和尚

你要想學《楞嚴經》,放下識心,放下一切執著。就像一張白紙,原來什麼都沒有,你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如果你原來有些個形相,你畫什麼都畫不成了。我們要學《楞嚴經》的時候,先把一些思慮、緣念,就是我們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張白紙似的無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這樣追起來,是讓你不要用見解的識心來學楞嚴,把你那分別心、識心,一切你以前所認識的,你全部把它放下;放得愈乾淨,你學《楞嚴經》愈能進入的深。如果你把你以前的知見帶來了,那是不行的!帶個有色眼鏡來看一切事物,那一切事物有什麼變化?你認不到一切事物。

換句話說,就是你先有個成見,你有個見解、有個認識,然後你來學楞嚴,你就沒法進入,你進入不了。因為你心裡有個成見,一個有,一個空。七處征心的意思,就是要征什麼?心無所在,心無不在,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你在這個地方你要領悟到了,你就會明白,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一切非心講這一切事物都不是心,但是它跟你生死非常關切。

咱們認為財富,金銀財寶的財富,它跟心有什麼關係,好像絕不相干吧?當一個人財富失掉了,生命就隨著它死亡,你說這是心不是心?你把這個關係懂了就行了。

所以你放下、看破,放下什麼?身和心。咱們現在的身是生滅的,咱們這個心也是個生滅的,但是你還有個不生滅的心,你要把這個生滅心放下,不生滅的心才能顯現。

如果你從文字學楞嚴,是學不進去的,離開心意識參,離開心、離開意、離開識。離開心意識參,就是離開心意識來學楞嚴,你才能進入楞嚴的,這就是定。

你如果想修定的話,你把一切都放下,不能有一點的思慮,就是沒有一點牽掛,清清凈凈的,像一張白紙一樣,而後你才能畫什麼都可以。你想畫什麼,你想入極樂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你要畫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就看你心怎麼入。


認為《楞嚴經》是偽經的人:

歐陽竟無

歐陽漸,字竟無,生於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卒於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撫州宜黃(今屬江西)人,近代著名佛學居士。歐陽竟無一生著述甚豐,晚年自編所存著作為《竟無內外學》,凡二十六種,三十餘卷,均由支那內學院蜀院刻印,今則有金陵刻經處新版本流通。

楊仁山居士對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具有巨大影響的《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這兩部經典推崇備至,甚至提出要以《大乘起信論》為基礎,創立馬鳴宗。然竟無先生則對這兩部經典「毅然屏絕」(呂澄:《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他認為,《起信論》所講的「真如緣起」是完全謬誤的,其危害之大,不僅在於佛學理論,而且影響到整個中國佛教的學風「滋蔓之難圓」(《藏要經敘·大乘密嚴經》)。由此,他對基於《起信論》立教的天台宗、華嚴宗也持批評態度。

說楞嚴經是偽經的都是沒有實修實證的慧業文人嘩眾取寵的臆斷,最多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呂澂(1896--1989)現代中國佛教學者。江蘇丹陽人。原名呂渭,字秋逸、秋一、鷲子。早年涉獵的學術層面頗廣,曾先後就讀於常州高等實業學校農科、南京民國大學經濟系等校。此外,亦曾留學日本,專攻美術。

著《楞嚴百偽》

梁啟超

事實上呂跟梁很大程度上是受歐陽竟無學說影響,梁跟呂也算是歐陽竟無的學生。這些人不僅認為《楞嚴經》是偽,同時呂在《楞嚴百偽》中寫到,《仁王》偽也,《梵網》偽也,《起信》偽也,《圓覺》偽也,《占察》偽也。

還有哪些人認為《楞嚴經》是偽的就不清楚了,大多是跳樑小丑。歡迎大家繼續補充。


因為《楞嚴經》不是印度佛教徒造作的大乘佛經。

不過,我反而認為《楞嚴經》是大乘真經,你印度佛教徒可以造作佛經,我漢地佛教造作不得?憑什麼你印度佛教徒造作的佛經是真,我漢地是假?

2018年9月4日 10:41:58補充:

眾所周知,大乘佛教滿天神佛,得道高僧可以感應到滿天神佛,印度佛教徒龍樹從龍宮取出《華嚴經》,如果大乘佛教認為這是真的,漢地也假不哪裡去。


就按傳說故事分析一下:

故事如下,來源百度詞條:

本經譯主般剌密諦,依於願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嚴經》東來之時,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而不許他出境,這反而更使他的宏法之願更加堅定,並且更加精進。他並想到了一個方法,可以將此經攜帶出境而不被發覺;他用極細的白絹書寫此經,然後剖開自己的肩膊,將經文縫藏在其中,等瘡口平復之後,再申請出國,海關搜查無疑,才得航海東來。大師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曆七〇五年)到達廣州,那時正好首相房融被貶在廣州,房融便請大師住在制止寺。般剌密諦於是剖膊出經,並誦出,與另外兩位法師一起譯成漢音,房融筆受。大師如此艱辛冒險,乃至不惜榮辱、身命,正是所謂重法輕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議;我國之眾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古代十卷到底有多大的份量呢?

來源連接為:【禮記十卷】拍賣品_圖片_價格_鑒賞_歷代刻本_雅昌藝術品拍賣網

再來說翻譯後的字數

信息來源為:《楞嚴經》有多少字,請精確到個位數?_百度知道

因為原經文為外來,以經文為梵文計算,就這個數量級不知道一比一的比例怎樣?是否多了?還是少了?就假設一樣多吧。那麼翻譯前也是:62156字

能想到的古人字體大小:蠅頭小楷——蠅頭小楷就是1cm之下用毛筆書寫的楷書。

圖片來源為:蠅頭小楷有多大、和小楷的區別_圖文_百度文庫

古人大概書寫材料:竹簡、帛、紙,羊皮

見連接:紙出現前古人的主要書寫用品是什麼?並比較優缺點_百度知道

錦書圖片來源:《道德經》版本這麼多,我們該信哪一個?_儒佛道頻道_騰訊網

道德經號稱五千言,兩者相差十倍。

1、在印度早期佛經靠口耳相傳,也就是背誦記住,如果把經文帶出來這是比較可行的一種。前提是接觸到經文並有時間完成背記,但是傳說不滿足所以不是此種方法。

2、在所有書寫材料中以絹帛等絲織品是最為合適的(優點:輕便、體積小,容量大;缺點:價格昂貴,不易得。),但是公然去抄寫被傳為國寶的經不會被抓嗎?就其意圖來說也會值得懷疑,被監視吧。所以似乎不太可行。就算排除萬難都抄回來了。那得在腿(身)上挖多大洞來藏呢?按一比一的字數應該很大一團,並且還得處理成不會被血肉染了的形式。會不會因此殘廢或死掉也值得考慮,畢竟古代這是要命的事,似乎工程量蠻大。應該不可信只能當故事聽聽吧。

3、再說歷史上的般剌密諦似乎除了和這本經書有關外,沒有別的信息被收錄於佛教記錄,其他典籍也沒有提起過此人,也是不是名氣響噹噹的論師,可以說是默默無聞,那他以什麼身份能接觸到如此重要經文呢?這與身份不符合。

百度詞條了一下般剌密諦 發現這主兒還與《易筋經》有關聯。(清代凌延堪在《校禮堂文集?與程麗仲書》中,認為《易筋經》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假託達摩之名所作。)

4、有人說到玄奘,按他當時在印度的待遇,他沒能力和機會嗎?我覺得不可能。

來源百度百科:唐貞觀十五年(641年),玄奘42歲,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印度大陸戰亂是很頻繁的,戒日王(589—647年)戒日王信奉印度教濕婆派(S/iva),但對其他宗教也都採取扶政策。

5、有人可能會說你沒修沒證的不要妄談,哦,師兄傳了套《達摩易筋經》給我,說是達摩老祖創的,挺好的,練後強身健體,上樓也不喘了。剛剛得知據說也與般剌密諦有關係。

6、怎麼看都感覺是聽了個故事。

7、請賜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