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成热潮暴露出影视产业诸多问题,其本质与前些年过度吹捧IP价值本质上是趋同的,都是影视创作被商业体系的过度控制所致。影视市场越来越保守、套路,失去了创造“新经典”的魄力。

  文 | 喜力

  翻拍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特色,2019年,翻拍浪潮愈演愈烈。这些天,网友们追完《倚天屠龙记》追《新白娘子传奇》,一场新旧对比战又拉开序幕。经典历经时间的洗礼,先入为主、陪伴成长,往往是观众心中的白月光和朱砂痣。

  每每翻拍,新剧在观众的回忆滤镜下都难逃过沦为蚊子血与白米粒的争议。为什么看起来如此不划算的买卖,仍然有如此多的制作力量前赴后继的涌入?是希望超越经典的艺术决心,还是打着更为精明的算盘?

  低风险投资

  新演员的出道花路

  制作机构和视频平台制作翻拍剧的算盘,不是为了战胜“白月光”、占据一部剧目丰碑式的制高点,而是踏实地获取现在时的利益。

  从剧目的选角便可窥见一二,十余年前,当内地开始翻拍金庸剧时,野心直指高峰。周迅的黄蓉、李亚鹏的郭靖、胡军的乔峰、林志颖的段誉、黄晓明的杨过、刘亦菲的小龙女、许晴的任盈盈……配置极高的演员班底为再造经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近来的翻拍剧,几乎全部启用名不见、经也未转的新人阵容。即便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的鞠婧祎和于朦胧,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和粉丝,但是在演技方面仍属新人范畴。

  当翻拍剧沦为造新的生意,对于观众群体也有着清楚的定位,除了原著粉丝之外,翻拍剧更希望打入的是古装剧、偶像剧粉丝市场。貌美新人的演员配置,在这一市场中也很容易被pick,成就新小生、小花。

  翻拍剧在目前的影视市场上,已经不能简单地以创作属性来评估,而更像是商业化系统中的常规操作。

  练习生可以通过参加偶像训练节目试水积累人气、最终出道、成团。经典翻拍剧更像是新人演员的一个出口。摆好稳赚不赔的配置,为新人搭建平台,相较于新人+新作品的模式,新人+经典是控制风险、自带流量、高性价比、一鸣惊人的稳妥方式。

  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每一部翻拍剧虽然在出场之时,顶着白玫瑰与红玫瑰斗艳的压力,但也收获了完全白手起家的新剧难以获得的关注度和话题度。翻拍剧拥有的基础粉丝,让翻拍的投资获得了“保本”。

  从创作角度而言,经典剧目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剧作的扎实程度是根基。尤其是金庸小说,已经构建了完整的武侠世界与人物故事、情感脉络,影视改编之时便已经坐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从时代机遇而言,翻拍剧相较于之前的剧目必定在硬性技术方面有进步,握有视听升级的筹码。同时,虽然经典剧有强大的“老粉丝”,但每一个时代都有新观众。翻拍剧可能是新观众接触经典剧目的“初体验”。

  在演员阵容中还有一个通用的套路,就是邀请经典版本主要演员参演的话题加持。周海媚从周芷若变成了灭绝师太,杉菜大S的妹妹小S在新版流星花园中成为了道明寺的姐姐,许仙叶童成为了许仙于朦胧的妈妈。

  虽然打着情怀牌的客串可能会引起跳戏,但是在运营大于创作的翻拍剧现状下来看,却是屡试不爽的博眼球“骚操作”。

  披着经典的偶像剧

  以“反套路”取胜的经典却被“再套路”

  翻拍剧的命运在十年前还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乏超越原作的新经典。例如2003年苏有朋、贾静雯、高圆圆版本的《倚天屠龙记》,是难能可贵的在新世纪拍摄的金庸剧白月光。

  而近些年来,翻拍剧的表现却几乎全部遭遇评分滑铁,从豆瓣评分对比便可窥见一二。但是,翻拍数量却依旧呈增高趋势,尤其是金庸经典,近两年集中爆发。《射雕英雄传》去年上线,《倚天屠龙记》正在播出,《鹿鼎记》《天龙八部》《神雕侠侣》也均在筹备拍摄中。

  翻拍剧豆瓣评分对比(制图:看电视)

  翻拍剧难逃低分噩运并非回忆滤镜太浓,究其根本仍然是剧集制作存在短板。

  近来经典剧翻拍流于偶像剧的套路,对原著的内核均存在着退化和消解。许多剧目为了迎合商业市场定位被改的面目全非。例如有弹幕评价《新白娘子传奇》是仙侠剧非要绑在经典的设定上;也有人形容它不是《新白娘子传奇》,而是一部恋爱甜综。

  《新白娘子传奇》原著的故事核是许仙救助白蛇,白蛇修炼千年报恩。在新版之中却被改编成呆萌白蛇和腹黑许仙不打不相识的偶像剧恋爱套路。

  原著中的许仙软弱、手无缚鸡之力、过度善良,在新版中也被修改成更为“吸粉”的偶像剧男主人设——既能治病、又能断案、还能打流氓的全能型硬核男友。过度修改虽然引来了原著粉的不满,却很合仙侠剧、偶像剧受众人群的胃口。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多时候是源于反套路,源于对复杂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呈现。而偶像剧则是注重爱情与人设,套用公式,削弱了经典剧中反套路的创作突破。当以偶像剧的方式再造经典时,套路便淹没了原著在创作方面锐意的锋芒,从充满灵感的新烹饪沦为大同小异的速食品。

  偶像剧的审美也使得经典翻拍剧在造型上逐渐趋同。《新白娘子传奇》里鞠婧祎的白素贞一席白裙飘飘,看完后转向《倚天屠龙记》,周芷若也是一席白裙飘飘。造型创作像男女团造型一样,被禁锢在商业化的模板下,丧失了灵气与胆量,只是肤浅的美,丢失了角色的魂。

  新版《倚天屠龙记》周芷若造型

  再难见到,赵雅芝两根头簪架起长布的飘逸白素贞造型,更不用提《青蛇》当中张曼玉和王祖贤娇媚凌厉的“妖眉”。

  滤镜更是仙侠剧、偶像剧的美颜套路。《新白娘子传奇》从开始之时就被吐槽滤镜太重看不清演员的脸,于朦胧变成“真朦胧”。在播出期间,又修正滤镜,从“朦胧”变的“清楚”。

  播出中调整可以算是制作团队认真负责的体现,但是制作期间对于粉丝的过度揣测和过度谄媚让本应有着专业态度的摄影变成十级美颜自拍,则是丧失了影视创作应有的骨骼。

  年轻演员的演技限制,也阻碍了对于经典剧目的塑造。一些年轻演员尤其是女演员,更加关注自己在镜头中是否好看,自己哪边脸更加上镜,甚至为此牺牲合理的拍摄角度,更不必谈深入挖掘人物内涵,将自己全身心交予角色,完成“忘我”的表演。

  尤其是金庸剧,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国仇家恨下的复杂人性,年轻演员如果没有实力功底,驾驭起来定会吃力,倘若再用偶像剧的表演方式处理,就会更加寡淡,削弱原著丰富、复杂的人物魅力。

  近年来的翻拍剧中,杨旭文、陈星旭版本的《射雕英雄传》评分7.9,虽未到惊艳,但也可见它并未让粉丝失望。新版的《射雕英雄传》尊重原著,寻找大量外景地进行实景拍摄,被认为是它成功的原因。

  杨旭文版《射雕英雄传》

  然而同样导演、同样跋山涉水拍摄的《倚天屠龙记》却没有这么幸运。曾舜晞在《倚天屠龙记》播出后,因为观众对于其表演的质疑,数次在微博发文解释演技问题。

  新人演员的专业实力对比,演技是否能够撑起复杂的剧情和宏大情怀,是评分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经典剧的角色由于深入人心,若演员有实力支持,便是角色成就人物。但若演员实力欠佳,便会被角色压垮。

  曾舜晞版《倚天屠龙记》

  另外,对于金庸剧而言,武打动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精髓所在。诞生于香港武打片黄金时代的港版金庸剧,在武打方面绝不惜力,成就了许多经典武打动作。

  张纪中有着自己的武侠观,在武打动作设计方面追求写意。然而近年的内地金庸剧,受到仙侠剧拍摄手法影响过大,套路化严重,追求大量的慢动作、威亚,多了浮躁之气,少了武打动作的扎实、节奏和一气呵成。

  制作层面的套路,一点一点减少着原著反套路的灵气。最后的结果,便是对老粉而言毫不对味,对新粉丝而言也只是换套不换药的速食消遣。

  新不如旧?

  行业的集体保守

  以翻拍作为推新的生意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特例。上世纪TVB、无线等便已经在此套路下推出了不少新人演员。刘德华、古天乐两位现在的影帝,当年都是通过杨过一角获得演技的关注。于正更是深谙复制经典的商业套路,捧红了不少旗下演员。

  金庸系列、《新白娘子传奇》等都是影史上被不停拍摄的经典,其剧作经得住时间的洗礼,如此频繁地翻拍尚能理解。但另外一些曾经昙花一现的爆款,也被拿来翻拍就有些匪夷所思。

  近年来,除了经典古装剧外,经典台湾偶像剧翻拍也成为热潮。这也再次印证了,目前的翻拍商业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偶像剧受众人群。

  不同于许多经典古装剧,曾经的爆款偶像剧因为价值观等的变化,已经不能符合当下时代年轻人的审美品位,更何况一些偶像剧在当年也只是话题作品而非良心之作。黄晓明、何润东、徐熙媛在2010年的《泡沫之夏》只获得了5.9的豆瓣评分,新版张雪迎、秦俊杰版本评分5.2也就不难理解。

  张雪迎、秦俊杰版《泡沫之夏》

  2019年迎来了台湾偶像剧翻拍的热潮。《薰衣草》《放羊的星星》《转角遇到爱》《王子变青蛙》《天国的嫁衣》都被列入翻拍名单,这些以卖惨、玛丽苏、灰姑娘为主要模式的“老题材”,却被当做“保险”的投资,足可见以商业回报作为首要因素的当下影视创作的弊端。

  行业陷入集体保守,求稳导致创新试错机制减退。长此以往,中国的影视剧市场陷入无尽的吃冷饭中,又何谈走向国际?

  翻拍成热潮也暴露出编剧产业的问题,市场缺少优秀的剧本储备,许多编剧追求速度,难有耐心长期对剧本进行打磨。编剧地位在行业运营中处于底端,大量的编剧依照投资方的要求、规划进行剧本创作。原创剧本缺少进入商业体系的成熟入口,即便有好的剧本,很多平台、资方因为无法判断其商业价值而胎死腹中。

  翻拍成灾的本质与前些年过度吹捧IP价值本质上是趋同的,都是因为影视创作被商业体系的过度控制所致,剧集的商品属性变强、创作属性变弱,自然会进入越来越保守、套路的阶段。

  商业追求对标与成功模板,导致中国影视在“借鉴”方面世界领先,同时对于创新的排斥感越强。影视创作的生命力便随之衰弱,影视创作者的地位与操控性也相应下降。

  都说旧不如新,中国影视市场却集体恋旧,失去了创造“新经典”的魄力。未来的影视力量,又该翻拍谁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