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一共有三个国都,分别是晋阳(山西太原)、中牟(河南鹤壁)、邯郸(河北邯郸)。

攻占代地定都晋阳

晋阳是赵国从晋国时期的赵家大本营,是赵家往北发展的基地,目标就是北边的代地。在还没有发生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家的家主是赵简子,赵简子考察自己的几个儿子发现地位最低的庶子赵襄子最有本事,就废了太子伯鲁,立了赵襄子,赵襄子确实大有作为,攻下了代地。后来赵襄子年老,他为了保证赵家内部的团结,立了哥哥伯鲁的孙子赵浣为太子,他就是后来的赵献侯。

南向发展迁都中牟

赵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内乱,几乎每任国君即位时都会发生内乱。赵献侯即位后立马就被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赵嘉赶下位,但赵桓子寿命有限,一年以后就去世了,赵献侯在支持下重新即位。

当时三家分晋已经完成,赵国因为在三家分晋时实力最大,获利最多,再加上赵国地处北方,赵献侯为了避免赵襄子和赵桓子残余势力的影响,以及为了进一步向更加富裕的南方发展,将国都迁往了中牟。

攻略中山再迁邯郸

赵国迁都邯郸其中也有内乱的原因。赵国迁都邯郸是发生在赵敬侯时期,当时上一任的赵国君主赵烈侯立了自己的儿子赵章立为太子,赵烈侯去世后,赵章年龄太小,朝臣拥立赵烈侯的弟弟为国君赵武公,赵武公在十三年之后去世,赵章再度被拥立为国君赵敬侯,但此时同样的一幕再度发生,赵武公的儿子作乱,赵敬侯击败叛乱之后,考虑到赵武公的残余势力影响,坚定了迁都北方邯郸的想法。

除了内乱,更重要的是赵国也必须迁都邯郸。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在一起,起点并不好,后来在魏文侯的努力之下,魏国国力持续上升,很快就成为了战国初期的一霸,后来在不断的辗转腾挪中一步步占领了更多的土地,并最终将赵国国都中牟三面包围了。

赵烈侯时赵国和齐国发生战争,赵国联合魏国、韩国一起进攻齐国,魏文侯很快带领著三家打败了齐国,并且让齐国割让了一大块土地,在这新得到的土地上,魏文侯设立了军事重镇邺县,并让西门豹去统治。

魏文侯心中对于赵国的南扩一直暗中提防,赵国原本意图向南方发展,想要攻打卫国,但此时魏文侯一直喊著三晋结盟,再加上魏国国力强大,卫国是魏国小弟,赵国一直没有办法向南发展。魏国设立邺县,赵国就很尴尬了,此时的赵国国都中牟东面就是邺县、汤阴,南面是魏国的朝歌,而西面就是太行山,邺不但不能向南发展,更是几乎被魏国包围,十分危险,所以赵国只能改变国策,迁都北边的邯郸,将国策定为消灭中山国。

所以赵国一共有三个首都,晋阳、中牟、邯郸,这三个首都基本上代表了赵国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战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