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一共有三個國都,分別是晉陽(山西太原)、中牟(河南鶴壁)、邯鄲(河北邯鄲)。

攻佔代地定都晉陽

晉陽是趙國從晉國時期的趙家大本營,是趙家往北發展的基地,目標就是北邊的代地。在還沒有發生三家分晉的時候,趙家的家主是趙簡子,趙簡子考察自己的幾個兒子發現地位最低的庶子趙襄子最有本事,就廢了太子伯魯,立了趙襄子,趙襄子確實大有作為,攻下了代地。後來趙襄子年老,他為了保證趙家內部的團結,立了哥哥伯魯的孫子趙浣為太子,他就是後來的趙獻侯。

南向發展遷都中牟

趙國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內亂,幾乎每任國君即位時都會發生內亂。趙獻侯即位後立馬就被趙襄子的兒子趙桓子趙嘉趕下位,但趙桓子壽命有限,一年以後就去世了,趙獻侯在支持下重新即位。

當時三家分晉已經完成,趙國因為在三家分晉時實力最大,獲利最多,再加上趙國地處北方,趙獻侯為了避免趙襄子和趙桓子殘餘勢力的影響,以及為了進一步向更加富裕的南方發展,將國都遷往了中牟。

攻略中山再遷邯鄲

趙國遷都邯鄲其中也有內亂的原因。趙國遷都邯鄲是發生在趙敬侯時期,當時上一任的趙國君主趙烈侯立了自己的兒子趙章立為太子,趙烈侯去世後,趙章年齡太小,朝臣擁立趙烈侯的弟弟為國君趙武公,趙武公在十三年之後去世,趙章再度被擁立為國君趙敬侯,但此時同樣的一幕再度發生,趙武公的兒子作亂,趙敬侯擊敗叛亂之後,考慮到趙武公的殘餘勢力影響,堅定了遷都北方邯鄲的想法。

除了內亂,更重要的是趙國也必須遷都邯鄲。三家分晉時魏國分得的土地並不在一起,起點並不好,後來在魏文侯的努力之下,魏國國力持續上升,很快就成為了戰國初期的一霸,後來在不斷的輾轉騰挪中一步步佔領了更多的土地,並最終將趙國國都中牟三面包圍了。

趙烈侯時趙國和齊國發生戰爭,趙國聯合魏國、韓國一起進攻齊國,魏文侯很快帶領著三家打敗了齊國,並且讓齊國割讓了一大塊土地,在這新得到的土地上,魏文侯設立了軍事重鎮鄴縣,並讓西門豹去統治。

魏文侯心中對於趙國的南擴一直暗中提防,趙國原本意圖向南方發展,想要攻打衛國,但此時魏文侯一直喊著三晉結盟,再加上魏國國力強大,衛國是魏國小弟,趙國一直沒有辦法向南發展。魏國設立鄴縣,趙國就很尷尬了,此時的趙國國都中牟東面就是鄴縣、湯陰,南面是魏國的朝歌,而西面就是太行山,鄴不但不能向南發展,更是幾乎被魏國包圍,十分危險,所以趙國只能改變國策,遷都北邊的邯鄲,將國策定為消滅中山國。

所以趙國一共有三個首都,晉陽、中牟、邯鄲,這三個首都基本上代表了趙國的三個不同的發展戰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