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 許靜 文/圖

滾滾狼煙平地起,

壯士萬里赴戎機。

血染戰旗旗招展,氣壯山河破頑敵。

方士傑奔赴朝鮮時在松花江畔留念。

方士傑愛看《天中晚報》。

9月初的一個下午,記者頗費一番周折,終於在市區的一個社區找到了方士傑兒子的家,採訪了在此小住的抗美援朝老戰士方士傑。

方老先生中等身材,稍瘦,滿頭銀髮,上穿白短袖,下著灰西褲,腳穿黑皮鞋,整個人顯得很精神,以至於當他說出自己已83歲時,記者頗為驚訝。

方老先生仍然保持著軍人風姿。當記者說明來意後,他為記者讓座、倒茶,然後便搬來一把藤椅,端端正正地坐在記者對面,平靜而深情地向記者講述了60多年前他和戰友們在朝鮮半島抗擊強虜的鐵血經歷。

滾滾狼煙平地起

1951年,18歲的方士傑在川東軍區炮兵團服役。2月的一天,部隊接到抗美援朝的命令,氣氛立刻變得凝重起來。 團首長立即召開全團軍人大會,進行思想動員。通過動員,指戰員們對朝鮮戰爭的性質、起因、進展等有了更加明確而深刻的認識。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幾天後,美國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糾集16個國家出兵朝鮮,並派海軍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巡邏。同時,公開表示大力援助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戰爭,從而完成在亞洲下一步侵略行動的部署。朝鮮人民軍難以抵抗強大的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進攻,戰火甚至燒到我國東北邊境,形勢非常危急。同年10月,我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發表《聯合宣言》,提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國政府決定,組織志願軍,赴朝參戰,抗擊強虜。

動員會結束後,全團用一個月時間進行專題學習討論,人人表決心,個個寫保證。軍營中群情激昂,戰士們恨不能立刻奔赴槍林彈雨、血山火海的戰場。

壯士萬里赴戎機

1951年3月底,部隊正式離開駐地——四川省鋼樑縣溫家鎮,踏上抗美援朝的征程。縣、鎮領導及當地群眾潮水般湧來,夾道歡送。「向志願軍同志學習!」「向最優秀的中華兒女致敬!」的口號響徹雲霄,使得走在隊伍中的方士傑激動萬分、熱血沸騰。

乘船順長江而下到漢口,改乘火車,由京漢鐵路北上。火車進入河南境內時,正值午夜,窗外一片漆黑,但方士傑還是將臉緊貼車窗玻璃,瞪大雙眼向外張望。新安店三個字一閃而過,這時,方士傑趕緊埋下頭來默念:別了,親愛的故鄉;別了,親愛的兄弟姐妹;別了,慈愛的爹娘……車廂內是那樣靜,方世傑就這樣靜靜地坐著,直到河北廊坊。

部隊到達廊坊後,首先進行改編、改裝。原川東軍區炮兵團番號撤銷,組建戰車團,歸二野十一軍三十二師管轄。戰車團是加強團,機械化裝備,下轄四個營:一個裝甲運兵營、一個自動推進炮營、兩個坦克營。方士傑到自動推進炮營衛生班任副班長。接著就是訓練,訓練非常嚴格、艱苦。可是,想著為了在實戰中發揮威力,大家堅持著,勁頭一直高漲。

在戰車團,方士傑經歷了很多事情,學到了很多東西,並於1952年2月15日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方士傑被調往遼西義縣駐紮的一個師新組建的後備營任衛生班班長。 後備營衛生班除擔負戰時戰場救護外,還要負責醫療器械的轉運,責任重大。那麼多醫療器械靠衛生班的10多個人如何攜帶?方士傑一次次找領導爭取,終於爭取到了一輛馬車,並配備了3匹馬、2名飼養員。 從此,方士傑帶領衛生班像戰鬥部隊練兵一樣,每天進行裝卸車訓練。同時,他還指定2名戰友與自己一道,行軍途中,緊跟馬車,一刻不離。

盼望的一天終於來到了。1952年12月25日,部隊接到緊急命令,即刻出發,赴朝參戰。於是,戰士們趕忙打點行裝,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

熱血染得戰旗紅

作為衛生班班長,方士傑不是一線戰士。然而,他目睹了3位戰友血灑疆場的壯烈場景,他經歷了陣地上血與火、生與死的嚴峻考驗。

1952年12月28日夜,部隊移防。方士傑和衛生班四位戰友趕著滿載著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馬車踏上了盤山公路,他們必須趁著夜幕翻過這座山峰。四周漆黑而寒冷,地上厚厚的積雪經過踩踏輾軋,早已成冰;天上不時有敵機飛過,照明彈亮起……

途中艱難重重,危險四伏。

終於抵達山頂,他們不敢久停,喘口氣立即出發。 上山不易,下山更難。山陡路滑,稍有疏忽,馬車就會失控,造成車毀人亡。為防意外,他們將拉套馬卸下,只留轅馬,並挑選那位年齡較大、經驗豐富的飼養員駕馭,又在車尾拴上粗繩,讓大家向後拖。

可馬車前沖的力量太大,轅馬和戰士們的合力根本無法控制。方士傑和戰友們索性將繩子繞在手上和身上,拚命向後拽,跌倒了,衣服磨爛了,身體流血了,也全然不顧。 山腳越來越近了,方士傑鬆了一口氣。忽然,駕馭轅馬的老飼養員大喊一聲:「班長,拉緊!」方士傑抬頭看時,只見月光下,一塊用朝文和中文寫著"急彎、陡坡"的路標迎面撞來,不禁心中一驚。正在這時,馬車向左猛然一甩,"嘎"的一聲停了下來。方士傑跑上前去欲看究竟,可這一看不打緊,竟「啊呀」一聲昏了過去。 老飼養員靜靜地躺在車輪下,已經沒有了呼吸。

方士傑醒來後看到這一幕不禁淚如雨下, 他明白,老飼養員是用自己的的身體阻止了奔跑的馬車。

在朝鮮,方士傑所在的後備營的主要任務是搜山防空降。搜山往往是在夜間進行的,從山腳到山頂,溝溝嶺嶺梳頭一樣搜查一遍。搜山一般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要求精力集中,不停攀爬跳躍,體力稍差,很難支撐。由於衣服單薄、伙食差,每次搜山下來,戰士們都會精疲力竭。

一次搜山,衛生班一個身材單薄的小戰士臉色蠟黃,氣喘吁吁。方士傑走過去攙扶他,他倔強地說自己能堅持。誰知,走著走著,他竟然腿一軟,倒在地上,滾下了山坡。方士傑和戰士們趕忙追過去,只見他躺在亂石堆中,滿身是血。大家趕快急救,可是,他的頭部被石塊撞裂,由於傷勢過重,最終犧牲。

幾十年過去了,方士傑眼前還常常浮現那小戰士單薄的身軀、稚嫩的臉龐。

1953年5月22日打響的金城戰役,歷時11天,是朝鮮戰場上最後一次比較大的戰役。我軍參戰人員之多,士氣之高昂,乃至戰鬥之慘烈,都是空前的。「聯合國軍」難以招架,被迫於7月22日在板門店簽下停戰協議。

戰役打響不久,方士傑調到21軍61師醫務營,仍擔任衛生班班長。戰鬥中,衛生班人員都下到基層連隊執行戰地救護任務。一天中午,敵機突襲我軍的一個傷員收容所,投下的炸彈將收容所所在的山洞震得搖搖晃晃。方世傑想:必須立即將傷員轉移。可5名重傷員不能動彈,咋辦?事不宜遲,方士傑與戰友們各自背起一個傷員向洞外爬去。洞口外是個陡坡,他們平躺在地上,讓傷員伏在身上,順勢向下滑去。就在這時,兩架敵機俯衝過來,方士傑清楚地看到,不遠處,一位女衛生員急忙撲在傷員身上,雙手緊緊地護住傷員的頭。炸彈爆炸了,她和身下的傷員都壯烈犧牲。

也就在金城戰役後的1953年12月25日,方士傑光榮入黨。這個在火線上入黨的日子,方士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一片赤誠付鄉梓

戰爭時期艱苦的環境、緊張的工作,奪去了方士傑的身體健康,使他患上了嚴重的肺炎、支氣管哮喘,高燒不斷,咳嗽不止。在朝鮮治療一段時間後,方士傑於1954年夏回到祖國,回到故鄉。

經歷了戰爭,經歷了生死,方士傑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更加強烈。回到家鄉確山後,他懷著滿腔的熱忱投入家鄉的建設。聽從組織的分配,方士傑先到確山縣農信社工作,曾任普會寺農村信用社主任,後調至普會寺鄉政府,長期擔任辦公室主任。他只上過兩年半學,知識有限,但他邊學邊干,硬是憑著毅力成為工作上的一把好手。幾十年來,他獲得的各種獎勵不計其數。1993年,方士傑到了離休的年齡,但鄉里的工作離不開他。他接受組織安排,直至1995年才正式離休。離休後,方士傑仍然閑不住,擔任了鄉黨委政府機關老幹部支部書記,還訂閱了《環球時報》《時事資料手冊》等十多種報刊,以了解時事新聞、新鮮資訊。

如今,方士傑和老伴身體都很硬朗。他平時讀書看報、觀光旅遊、養花種草、鍛煉身體,有時也玩玩電腦,充分享受著和平時光里的幸福生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