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毕加索吗?

地球人都知道啊,画画的,特有名。

他的画呢?

看不明白是个啥玩意儿,不喜欢毕老师的画!

。。。

如果是关于喜不喜欢一张画,这个话题有点大,大到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受的教育,性格,小到看艺术作品时的心态,环境,都影响到了对画的评判。

对!喜不喜欢,这很主观,看同一本王子复仇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林妹妹。

如果是关于看不看得懂毕加索,这则是一道知识送分题。这篇文章将解决这个问题,一步到位,几分钟而已!

毕加索,西班牙著名的画家,雕塑家。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老人家全名为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 您没看错,这就是他的全名,他的身份证应该有A4纸那么大,不然印不下,呵呵。

通常,我要看到一张毕加索,会说「这是名画吗?!我看不出它好在哪儿」,或者「就这样的画,要搁我,我也能画!」

然而,在2015年,在佳士得拍卖会上,这幅阿尔及尔女人(o版)拍出了1.794亿美元。。
想买这画,你家有矿吗?

但毕大师也不是一直都画这风格的,人家从小在老爸的督促下就刻苦练习,画风很古典,很学院派。基本功那叫一个杠杠的。

上图均为毕大师青少年的习作,右下是毕加索16岁的作品《科学与慈善》,在西班牙全国美展中获奖。

而在后来游学巴黎的期间,他看到了后期印象派大师塞尚的画,这就像一道闪电,划亮了青年毕加索当时那整个艺术的天空!

传统绘画传承了上千年,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在一个固定的视角,用透视,明暗等手段来复制和表现事物。

这是艺术殿堂一块最重要的基石。

而塞尚就是当时勇敢跳出来,致力于把这块基石彻底打碎的几个最著名的二杆子之一(另外有一个叫高更,还有一个叫梵高。)

他提出:艺术是与自然平行的和谐,而不是模仿自然。

左边是塞尚的学长,法国画家夏尔丹的静物,在一个固定的视角下,忠实的再现了苹果,水杯。

右边塞尚的静物中,你不觉得画面都很别扭么?

对,塞尚画出的整个空间都扭曲了!他把面前的物体分拆成了不同视角下的空间,水杯和果盘的圆口是俯视的,容器的身体则是平视的。桌子是俯视的,后面的墙壁是平视的。而尽管盘子里的苹果和桌子上的苹果高低不同,还是被塞尚生生拼到了一起。

在他眼中,固定不动观察到的苹果,只是眼睛编织的一个2D假象。只有把苹果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的形象重组在一起,才是一颗在3D空间中真实存在的苹果。

当毕加索看懂了塞尚老哥的画,戴上了3D眼镜重新观察这个世界,就炸裂了。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请记住她们,因为无论是什么文字编写的艺术史中,都必须提到这张画。这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画面左边的三个女子,明显脱胎于古典雕塑,右边两个粗野,原始的形象则源于非洲民族面具而来的灵感。身体都被被简单的几何形体取代。

五人并肩排列,扑面而来的就是欧洲文化与非洲文化,古典与原始的碰撞!

在这张画中,老师教的那个叫「透视」的真理被无视了。被画家和观众津津乐道的「明暗」不存在了。

「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毕加索打破了一切,然后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以求所谓立体地表现出物体的不同侧面。

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女子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了。

画面右边那个蹲著的女子,身体是背面的,而头部是正面的,直楞楞地对著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著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观察到的,综合为这一形象的。

这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和多视角,多层次用几何形体去重新塑造物体理念,后来有了个名字,叫立体主义,它深深的影响到了文学,绘画,电影,雕塑,建筑,时尚等领域。

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是毕加索对作品《梦》中的少女玛丽·泰瑞莎的真情表白,红色的椅子代表毕老师的爱把少女团团地围住。少女沉醉于爱情的梦里。

而少女的胸部呈现出半遮半掩的青涩,衣服上的波浪水纹,是画面横向流动的美感。

这幅画是毕加索对精神和肉体爱的最好呈现。(老师在艺术上是大师,在感情生活上是个人渣,Mmmm。。。)

这个时期的他喜欢用明快、对比强烈的颜色。线条和色彩自由自在的组合。

正如毕加索以往的作品一样,传统古典绘画所追求的表现方式及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功能」,正是他用尽全力所要抛弃的。

绘画完全是以画家个人的主观为中心,以个人「脑子里的理解」来代替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那我就皮一下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

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著严整统一的秩序。

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

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象征强暴)的形象;

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

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著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

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摒弃了色彩,只采用了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在那个科学和文学爆炸的二十世纪初,

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还有分裂的原子,X光的发明....

其中,还有立体主义,和一个叫毕加索的青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