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

君子不器。

——孔子

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首先思考的不應該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問題本身是不是個偽命題。

如果錢學森活著,我們也可以反問他:你所說的傑出人才指的是什麼?傑出人才都是由學校培養出來的嗎?

袁隆平,屠呦呦,朗朗不是傑出人才嗎?毛澤東沒上過黃埔軍校,馬雲沒上過商業學院。

傑出人才分為兩種,一種是專精於技術的工匠之才,他們擅長的是改進和應用,蔡倫改進造紙術,袁隆平改良雜交水稻,彈好鋼琴需要童子功,是熟練度的問題。

另一種是專精於理論的大師之才,他們擅長的是思辨和構建,伽利略曾對庸眾和天才有過如下比喻:

如果我們要馱運重物的話,一百匹馬確實比一匹馬有力量,但是如果我們要比賽思維的速度,只有一匹馬跑得最快。

工匠之才未必是大師之才,但是大師之才必是工匠之才。

工匠熱衷於解決各種問題,如果這個國家是權貴主義國家,他們則熱衷於幫領導排憂解難。大師則熱衷於推動時代進步,有時候惹得權貴和庸眾很不高興。所以伽利略被羅馬教廷關起來折磨,布魯諾直接被燒死了。問題是他們現在都意識到了這樣做不對,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從長遠來看會嚴重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但是我們呢?

在二戰期間,全世界只有猶太人和中國遭受了大規模的種族滅絕性屠殺。可是猶太人在二戰期間沒有國家沒有軍隊沒有政權,中國則不是這樣。南京雖然遭到大屠殺,但蔣介石的四大家族安然無恙。軍隊雖然受到重創,但除了張自忠這樣願意為民族利益犧牲的人外,其他高官安然無恙,最多擔心一下蔣介石會不會撤他們的職。你以為首都淪陷了政權就亡了,我們搬到重慶去,繼續做總統。民眾沒有能力對國家政府進行問責,沒有能力彈劾總統,所以政府為所欲為。

我們的學校教育,社會制度,政治體制熱衷於培養各種工匠,也熱衷於摧殘所有大師,前一段時間又取得了重要成果——把西安的史學天才林嘉文逼死了。

如果錢鍾書生到現代,數學15分考不上清華;如果現代有臧克家那樣的人,在作文題後寫一首短詩,也絕對不會被破格錄取,反而可能會成為0分作文共大家觀賞做反面教材。且不說臧克家錢鍾書是不是大師,現在的清華裏是由有良知的教授做主還是由熱衷於維護意識形態和證明制度優越性的官員做主。

當今教育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不能稱之為人才,只能稱之為善於考高分的人,學生是良莠不齊的,考試的目的正是為了區分良莠,但是我們的考覈制度並沒有達到這種目的,經過分數高低篩選出的學生依舊良莠不齊,有些有著頭懸樑錐刺股的病態精神,眼界是井底之蛙,除了知道怎麼會得高分外一無所知,有些甚至用心險惡,真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那些考低分的,被我們淘汰下來的人中,有些是真正對學術有著熱愛的,不願意向教育制度妥協去褻瀆學術的人。這些人反而有著高尚的人格。有些是有心理問題的,這些人需要的是關愛而不是以提高分數為目的的教育。

這就是教育中的劣勝優汰現象。

反思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即沒有出現伽利略那樣的構建科學理論的大師,也沒有出現孟德斯鳩那樣的構建制度理論的大師,只有一個明末李贄,且不說他是不是大師,僅僅是因為他反對所謂的「正統思想」,就被政府關到監獄裡面,不堪受辱自殺而死。如果再這樣下去,把這些人全部趕盡殺絕,或者把他們全部改造成工匠之才,我不知道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會不會再來一次北京大屠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發生,猶太人這次肯定不會給我們做伴。

說完權貴,再說說庸眾。庸眾難得糊塗,投鼠忌器,明哲保身。還記得馬丁路德金嗎,為黑人爭取權益的不乏白種人士啊。還記得韓國的《熔爐》嗎,民眾因為這部電影誓不罷休,直至議會通過立法。還記得美國的石牆運動嗎,因為不願意使悲劇再次發生,所以成立強大的組織以保護相關弱勢羣體的合法權益。

我們所謂的「管好自己就行了」是不是自私呢,我們的「甘於忍耐,甘於吃苦耐勞」是不是軟弱逃避呢。

我們說「吃一塹,長一智」,可為什麼不把塹填上,防止別人過來的時候也摔倒呢?有的時候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啊。

?k*?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