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恢復高考,我國出現那麼多優秀學生,如清華什麼研究生。教授很多也造詣挺深,為什麼說沒大師培養出來?


對錢學森之問的理解和回答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一脈相承,它們都是對中國科學的關懷。「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中國的教育事業到底面臨著哪些方面的阻礙呢?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深思考。以下是我對錢學森之問的思考。

中國的應試教育,雖然就目前而言,它是適合中國的,但也只是適合中國,它對中國的教育發展無疑是利弊共存的,而它最大的弊端就在於取締了素質教育,泯沒了部分學生的創新理念。

一般來說,創新的動機有三個層次,分別代表了三種價值取向:短期功利主義、長期功利主義、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每一個後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目前我們教育界的現實情況是,具備第一類動機的人很多,具備第二類動機的人也有,但具備第三類動機的人就寥寥無幾了。普朗克、愛因斯坦、喬布斯這樣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他們具有第三類動機,是最高的境界。科學和社會的殿堂中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成其為殿堂。

應試教育也使得許多家長和老師眼裡只有「唯分數論」。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高要求下學習,做不完的奧數題和打不完的英語辯論,為了達到他們的期盼必然需要花費許多的精力和時間,這也進一步阻礙了部分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到最後,造成的是思維的僵化和創新能力的下降。

在某重點大學裡,一位資深的馬哲老師問教室里一百多位大一新生,「你們浮躁嗎?」「浮躁」幾乎整個教室是一致的回答。「你們為什麼浮躁?」大家陷入了深思,對啊,我們為什麼浮躁?因為這個社會太浮躁!大家為什麼叫馬雲「爸爸」呢?因為他是中國前首富啊!他的阿里巴巴造福著中國甚至全世界啊!在這個物慾縱橫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就被物慾蒙蔽了雙眼,眼裡只有錢和權。若是人人都有馬雲的胸襟,掙到錢後造福人們,那也沒什麼不妥,可是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世界首富,在這追名逐利的風氣中,這個社會就漸漸變得浮躁了。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這裡只是列舉了其中的關於青少年的胸襟停留在第二層的一點。

說完應試教育和社會的不好,把問題回歸到青少年本身。就廣東省而言,現在已然有70多萬高考生像我們一樣結束了高中生活進入了大學。那麼我們怎能辦?我們已然受到了應試教育弊端的限制,不久也將面對人們所說的浮躁社會,我們就沒有機會成為錢學森先生口中的「傑出人才」了嗎?將來的歷史會證明,結果不會太差!每個時代都有像宋代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一樣的人物,明代的顧炎武和民國時期的周恩來先生便是最經典的歷史證明。每個時代都不泛有屈指可數的偉人名垂青史,他們功勛卓著,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不懈努力;他們造福民生,為中國的平民百姓帶來福音。對於錢學森先生之問的另一層意思我想無疑是我們如何培養更多這樣胸襟寬廣的人才?目前的我們無法改變時代,但是時代卻是因我們而改變的。遵循著歷史發展的規律,不斷進行有利於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變革,樹立遠大的目標,勵志為國家做貢獻!只要以上的幾點有相對應的「主語」去實踐,隨著時代的進步,錢學森之問自會由歷史給出答案。


挖煤挖的好是當不上煤老闆的

科研搞的好,就能升主任,所長,校長,院士??


你們又沒培養,怎會出大師。不好好照料好莊稼能有好收穫嗎。


大概就是說中國沒有科學家,然後。。。看看這環境,看看科研人員的待遇,高喊:我們要培養真正的科學家?


大師是扎堆兒出現的,就好比國亂英雄輩出啊……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