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恢复高考,我国出现那么多优秀学生,如清华什么研究生。教授很多也造诣挺深,为什么说没大师培养出来?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回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它们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中国的教育事业到底面临著哪些方面的阻碍呢?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深思考。以下是我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中国的应试教育,虽然就目前而言,它是适合中国的,但也只是适合中国,它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无疑是利弊共存的,而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取缔了素质教育,泯没了部分学生的创新理念。

一般来说,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目前我们教育界的现实情况是,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普朗克、爱因斯坦、乔布斯这样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他们具有第三类动机,是最高的境界。科学和社会的殿堂中如果没有他们,就不成其为殿堂。

应试教育也使得许多家长和老师眼里只有「唯分数论」。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高要求下学习,做不完的奥数题和打不完的英语辩论,为了达到他们的期盼必然需要花费许多的精力和时间,这也进一步阻碍了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到最后,造成的是思维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下降。

在某重点大学里,一位资深的马哲老师问教室里一百多位大一新生,「你们浮躁吗?」「浮躁」几乎整个教室是一致的回答。「你们为什么浮躁?」大家陷入了深思,对啊,我们为什么浮躁?因为这个社会太浮躁!大家为什么叫马云「爸爸」呢?因为他是中国前首富啊!他的阿里巴巴造福著中国甚至全世界啊!在这个物欲纵横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被物欲蒙蔽了双眼,眼里只有钱和权。若是人人都有马云的胸襟,挣到钱后造福人们,那也没什么不妥,可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世界首富,在这追名逐利的风气中,这个社会就渐渐变得浮躁了。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只是列举了其中的关于青少年的胸襟停留在第二层的一点。

说完应试教育和社会的不好,把问题回归到青少年本身。就广东省而言,现在已然有70多万高考生像我们一样结束了高中生活进入了大学。那么我们怎能办?我们已然受到了应试教育弊端的限制,不久也将面对人们所说的浮躁社会,我们就没有机会成为钱学森先生口中的「杰出人才」了吗?将来的历史会证明,结果不会太差!每个时代都有像宋代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一样的人物,明代的顾炎武和民国时期的周恩来先生便是最经典的历史证明。每个时代都不泛有屈指可数的伟人名垂青史,他们功勋卓著,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懈努力;他们造福民生,为中国的平民百姓带来福音。对于钱学森先生之问的另一层意思我想无疑是我们如何培养更多这样胸襟宽广的人才?目前的我们无法改变时代,但是时代却是因我们而改变的。遵循著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进行有利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变革,树立远大的目标,励志为国家做贡献!只要以上的几点有相对应的「主语」去实践,随著时代的进步,钱学森之问自会由历史给出答案。


挖煤挖的好是当不上煤老板的

科研搞的好,就能升主任,所长,校长,院士??


你们又没培养,怎会出大师。不好好照料好庄稼能有好收获吗。


大概就是说中国没有科学家,然后。。。看看这环境,看看科研人员的待遇,高喊:我们要培养真正的科学家?


大师是扎堆儿出现的,就好比国乱英雄辈出啊……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