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衡量我这一生的标准,不是我帮别人赚了多少钱,而是我帮助了多少人变成更好的人。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

 

哈佛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是全球著名的商业思想家之一,被誉为“颠覆性创新”之父。颠覆性创新的概念揭示了为什么会有“后来者居上”。


2010年春,哈佛商学院邀请克里斯坦森教授为毕业班学生做最后一堂课的演讲,请他将管理学的真知灼见运用到了人生规划之中。当时,克里斯坦森教授已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因此,演讲中的很多观点来自于对“生命的价值”终极追问。


他的演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深深感动了现场的学生,也在新闻媒体和出版商中引起广泛讨论,随后他出版了一本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被福布斯杂志誉为“21世纪生命哲学力作”。

  

那么,克里斯坦森教授在最后一课中讲了什么?

 

“在最后一天的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们把管理理论的聚焦镜对准自己,并针对下列三个问题寻找答案,并且令人信服:

 

第一:如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第二:如何确保家庭成为持久的幸福源泉?

第三:如何确保不进监狱?”


最后一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开玩笑,但事实并非如此。克里斯坦森教授在牛津大学罗兹学者班的32个同学中,就有2个进了监狱。锒铛入狱的安然(Enron)前任CEO,杰弗里·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也曾是他的哈佛同学。这些曾经意气风发、正直有为的青年才俊,不知不觉之中走入了人生歧途。

 

什么原因让他们从成功者沦为失败者?

 

克里斯坦森教授从三个问题切入,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衡量人生的价值:如何规划职业,如何看到工作的意义。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避免犯错乃至犯罪!


 

针对第一个问题“如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克里斯坦森的观点是:“如果做得好,管理就是最崇高的职业。其他任何职业都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方式来帮助别人学习和成长,来承担责任并因成就而被认可,以及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越来越多的MBA学生来商学院时,以为从商就是买卖与投资。这样想是很不幸的。做生意所带来的回报,远远比不上通过成就他人而获得的深情的回报。

 

尽管在商业领域里享有巨大的声誉,但克里斯坦森教授自己却并不以此为荣,在他看来:当他穿过死亡,走到上帝面前的时候,上帝不会问他帮别人赚了多少钱,而是会问他帮助了多少人。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何确保与家人的关系成为幸福的源泉”,克里斯坦森教授在青年时期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以严谨的学者态度,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思考。当时,他还在牛津大学读硕士,尽管学业压力很大,他还是坚持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通过阅读和思考,发现自己的人生目的。

 

后来,克里斯坦森教授认为,青年时期就确立清晰的人生目的非常重要。因为在今后的人生中,他每年用到那些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机会只有偶尔几次,但人生目的却可以指导每天的生活,是我们每天需要的生活原则,那是唯一最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愿花时间搞清楚人生目的,一个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必将在人生的怒海狂涛中饱受摧残。

 

在后来的同学聚会上,克里斯坦森教授看到当年的哈佛商学院同学之中,不少人过着不幸的生活:他们离了婚,与孩子们也很疏远。当初,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毕业之初就谋划以后离婚或是疏离自己的孩子,然而最终却遭遇了这样的人生结局。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当他们在决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资源与精力的时候,缺乏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作为指导原则。

 

正如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这一人生重大真理所揭示的:不同的选择可以使你的人生走向不同的方向。如果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作为方向,人们很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那么结果必然很糟糕。将精力和时间投入空虚与不幸之中的人,他们就犯了短视的错误。那些忽略了家庭,那些没有拿出时间和精力来建设家庭的人,没有认识到:与家人的亲密和睦关系,才是最强有力也是最持久的幸福源泉。

 

 

关于第三个问题“怎样确保我一定不会进监狱?,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到了人们常犯的“仅此一次”的错误——“虽然我知道按照一般原则,大多数人不应该这样做。但是在这个特别情况下,仅此一次,情有可原。”

 

人们往往认为这“仅此一次”的边际成本非常低,这种想法像吸盘一样把人们吸进狭窄道路中,而根本不知道这条路最终通向何方,以及这个选择最终包含的全部成本。在几乎所有的人类错误中,为其辩解的理由都是“仅此一次”。

 

克里斯坦森教授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小决定。100%地去坚守原则,要比98%地坚持来得容易。如果能够抵抗住“仅此一次”的诱惑,人们将受益无穷。因为,生命是一条充满未知的河流。假如你轻易越过这道防线一次,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越过这道防线,最终,你一定会后悔那个必须面对的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说的就是“仅此一次”!

 

最后,克里斯坦森教授总结说:

我很清楚,我的见解为很多企业带来了巨大收益;我知道我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当我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疾病时,我发现那些商业影响力毫不重要。我总结,上帝衡量我的尺子并不是美元,而是那些我曾经施加过影响的人们。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益的思考方式。不要关心个人声望,而是去关注那些通过你的帮助能变得更好的人们。这是我对你们最后的一个建议:认真思考什么才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确标尺?

关于如何衡量生命的价值,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位著名企业家的案例。

 

 

前不久,云南企业家褚时健去世了,他一生历经坎坷、奋斗不息的精神引发了很多企业家的共鸣。生前曾有人问他“您的墓志铭上想写什么?”他回答说“褚时健属牛”。


“褚时健属牛”表达的是褚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坎坷、不屈不挠,在逆境中崛起,这是一种特别值得赞叹的企业家精神。


假如超越了这种精神,在墓志铭的背后,或许可以写上这样五个字“褚时健属马”,马是“犬马之劳”的马。


追随圣贤的企业家,在人生的下半场,可以充分舒展生命,成就一番事业。这份舒展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牛,而是愿意为祖国和人民效犬马之劳。

 

面对逆境,一个人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抱怨;

第二种方式是我不抱怨,我可以原谅你;

第三种方式是心怀感恩。


一颗感恩之心,会时时处处散发道德的光芒,会成为真正人生的楷模,乃至于拥有历史地位。就像《道德经》上讲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今天,我们要企及生命更高的境界,务必追随圣贤,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不断地明白和体证人生的两个真相:一个是心中拥有无尽宝藏;一个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身处这个伟大时代,不必经历磨难,企业家同样地可以开发自己的心灵宝藏,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富有光彩。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每个人都有机会利益到他人的心灵建设,这就是3.0战略,这也是新商业文明。

 

3.0战略一小步,新商业文明一大步。不需要等到垂暮之年再努力,从今天开始,每个人都可以建设自己,并且成就他人建设心灵品质,这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价值!



来源:致良知四合院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