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确实堪称一复古派霸王。人家秦始皇当上皇帝后,废除了分封制,实现郡县制,搞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而项羽推翻秦朝以后,却大搞分封制,大肆分封诸侯,大开历史倒车,可谓不知与时俱进。

那么,既然他搞分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后来为什么又火急火燎地杀掉「天子」楚义帝熊心呢?

陈胜反秦,自称张楚王,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的高潮。陈胜被自己的车夫杀掉后,已经在起义中形成一定气候的项梁,便召集义军首领,在薛城召开了薛城会议,希望大家议立自己为楚王,而且,大家也确实都推举他为楚王。

然而,正在商议之时,一个年过七十的居鄛老头范增找上门来,给项梁分析说,陈胜失败身死,正是因为他不懂得立楚国王室后裔,他妄自尊大,眼光短浅,急于自立为王,名不正言不顺,最后败亡,咎由自取。项将军江东反秦,天下豪杰,争相来投,这是因将军是楚国将门之后,将军如能顺应人心,扶立楚王后裔,号召力将更大,灭秦大业,指日可待。

范增说得很有道理,项梁佩服。于是,项梁在民间访到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随后拥立熊心为王,也号为楚怀王。有了楚怀王,当时民间广泛认同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一说法,才立得起来,百姓才会归心,义帝就是造反的一面旗帜,有了这面旗帜,造反才名正言顺,所以,楚军在反秦过程中节节胜利,与此不无关系。

然而,后来项羽带领诸侯军推翻秦朝以后,自己要称霸王,自己要树自己为诸侯旗帜,熊心便碍手碍脚了,他的存在,将影响自己的威信,所以就要杀掉。

于是,项羽分封之时,便杜撰了一个「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的理由,把义帝熊心赶出了楚都彭城,逼他迁往更远的长沙郴县,郴县在今天是湖南省郴州市,位于湖广交界处的五岭地区,历来为迁窜恶地。项羽自己则鸠夺鹊巢,占据了军事优势和物产优势都远胜其他地区的彭城。

而且,项羽还不知止。当义帝熊心极不情愿地赶往郴县,项羽还是不放心,过了几天,他就秘密安排人,快马加鞭追上熊心,将他杀死于赴郴县途中。


关于义帝之死,史料上的记载莫衷一是,疑点重重,非常值得重点探讨一下。

《史记》的《项羽本纪》与《黥布列传》的记载是: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将义帝截杀于大江之中,衡山王、临江王没有奉命。直到八月份,项羽再次阴令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县,将义帝弑杀。

但是《史记》的《秦楚之际月表》与《汉书》的《项籍列传》却说项羽是在公元前206年十月阴令英布将义帝杀害。

两段史料记载莫衷一是,时间也不统一,这说明一个问题,义帝之死有猫腻。

行凶者是英布这一点无疑,问题是,主使者是谁?

读者们要说了,这还要问吗?史书上明确记载是项羽呗!

没错,史书是这样写的,但其中明显有疑点。

第一: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尚在关中主持分封天下,并未回到彭城,且刚提出架空楚怀王使其为天下共主之提议,局势未定,马上自己打脸,此不合情理。再说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此时也在关中,正与诸侯们坐地分赃,一片火热,这时突然叫他们回楚杀义帝,哪里会肯?

第二:公元前206年八月,各国先后叛乱,项羽应该借义帝共主之名平定祸乱才对,他这时杀死义帝,岂不是断了自己出兵的借口?

第三:项羽派英布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英布都干了,这说明英布应该对项羽非常忠心才对,可是之后项羽攻齐向九江徵调军队伐齐,英布却托辞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将领带著几千人应付了事。再后来他甚至背叛项羽投靠了刘邦。英布前后行径如此不一,这点如何解释?有人说英布是胆小怕死,所以不肯出征,这点没道理,众所周之英布是个出了名的猛将——当年巨鹿之战,英布只率两万兵就敢率先渡河进攻章邯二十万大军;项羽坑杀秦兵,英布也是嚷嚷的最厉害的急先锋;后来在汉朝时英布又起兵造反,高祖问他:「何苦而反?」英布回答:「欲为帝耳。」——种种所为,显见英布是个胆大包天、混不吝的人物。他又怎会胆小怕死?

第四:项羽一生光明磊落,即便干坏事儿,也是干的轰轰烈烈。杀一个义帝,他又何必要「阴令」?此绝非项羽之行事作风也。就算项羽性子变了要偷偷摸摸的干,也一定不会让机密外泄;就算外泄,也会把事情全部推到英布头上。那么,洛阳当地的一个普通士绅董公,是如何得知项羽弑杀义帝这个最高机密并告诉刘邦的?他有什么证据?难道这个小人物还能有渠道弄到项羽交给英布的密令?

以上四个疑点,史书中均没有给出解释,但明清之际的野史(明代冯梦龙的《智囊全集》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语》)却给了我们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其说虽无据,但也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这些野史中说,英布弑义帝,乃汉高祖刘邦使之,非项羽所使也。高祖阴弑义帝,乃嫁名项羽,而伪与诸侯讨弑义帝者也。

没错,看项羽分封天下为十九王,就知道他的政治理念是保守而复古的,他一生只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做个天下霸主罢了,故而弑杀义帝,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最有好处的人恰恰就是野心勃勃的刘邦。刘邦有杀人的动机,也是杀人的最大获益者。联想到后来英布的种种不可解之所为,刘邦主使他杀死义帝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图:义帝祠

我无意为历史翻案,只是在此提出自己的疑点与推测,并非断言。历史上究竟谁才是真正杀死义帝的幕后黑手,那只有英布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最后一点,英布为何要背叛项羽?这个答案太简单了:项羽自项梁死后的最低谷,到后来杀宋义、战巨鹿、坑秦军、入关中,登上人生巅峰,每次重大行动英布都是项羽的急先锋左右手,可以说是灭秦战争中功劳仅次于项羽刘邦的人物,最后却只得到了一个小小的九江郡,连只会动嘴皮子的张耳与秦国降将章邯都比他的地多,你想他的心里能平衡吗?英布由爱生恨,实在是大有可能。


首先,项羽无法「挟天子以令诸侯」。

楚怀王熊心也就是后来的义帝,只能代表楚国号令楚系,并非天下共主——赵、燕二国连陈胜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熊心了,齐国的田荣不听项梁的也等于没拿他当盘菜,项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性不强。部分诸侯俯首项羽,是折服于他的功劳和霸气,不是看楚怀王面子。从某种程度上说,楚怀王还沾著项羽的光。

其次,楚怀王一直在压制项羽。

楚怀王是项梁找来的幌子,对项家不可能有好感,所以项梁死后他对项羽百般压制,试图将其边缘化。兵分两路时项羽想随刘邦入关,楚怀王却让他以副将身份随宋义北上,等于封死了他的前程。「先入关者为王」的比赛选手其实就俩人:刘邦和宋义。跟项羽没半毛钱关系,他就是再努力也是为宋义做嫁衣裳。项羽杀宋义以及巨鹿之战后受热捧,楚怀王心中是不爽的,但他又无法控制,只能竭尽所能地设置障碍,也就是坚持「如约」。

第三,楚怀王偏向刘邦。

楚怀王不甘心做傀儡,也不想再回去放羊,所能做的就只有夺权和培植自己的势力——比如他身边的「诸老将」,再比如项梁死后他亲自统帅项羽和吕臣的部队,都能说明这个问题。他极力拉拢的对象是刘邦和宋义,而且明显偏向刘邦——抛开难易程度不说单看距离,兵分两路刘邦走的是直线宋义是曲线,刘邦胜率要大得多。宋义死后楚怀王的依靠就只剩刘邦了,所以他会力挺刘邦做关中王,以对项羽形成牵制。

第四,二人矛盾无法调和。

楚怀王忌惮并处处提防项羽,项羽也不听他指挥,二人只是在维持表面的君臣关系。戏下封侯前项羽曾试探性地征求楚怀王意见,结果被毫不客气地怼了回来。项羽背约自己封天下自己当霸主,只给了怀王一个义帝名号,矛盾公开,也就无法调和了——项羽试图将义帝远徙长沙,也是眼不见心不烦。

最后,义帝的存在对项羽没好处。

项羽之所以还尊其为义帝,是怕分封出问题。然而分封还算顺利——刘邦去了巴蜀,齐国和关中都被一分为三,自己也做了诸侯的总瓢把子,义帝就没啥价值了,留著反会给自己惹麻烦,也可能被其他人——比如刘邦——利用,所以干脆做掉。

杀义帝后来成为诸侯反楚的一个口实,让项羽在舆论上处于下风。但这也只能是借口,不是原因。杀义帝是秘密进行的,消息传出去时,田荣、陈余、彭越、刘邦等人早已开始行动了。


项羽起兵初为了名正言顺,拉出熊心为楚怀王而得民心,一开始只是利用其为傀儡而得人心发展,并不是真心实意的尊其为主,而熊心也不甘于当傀儡,也用过一系列手段争夺权利,不配合项羽拆其台,如刘邦先入关中,项羽问楚义帝,答曰按条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办,一个不甘心当傀儡,一个大权在握心有异志,种种矛盾下,项羽势力壮大以后,棋子无用,就杀掉了楚义帝。

可惜项羽军事上天才,政治上幼稚儿,杀掉楚义帝就是一步错棋,当然其后更是昏招频频,这一步错棋也不怎么明显了。


因为义帝就是个挡箭牌,就是一颗棋子,射箭的人都没了,要挡箭牌干什么。这个挡箭牌相反如果落到别人的手里,又是一个反击他的良好利器,这样一个危险品,项羽又怎么可能留他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