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肉叔 食研所

  豬油,請收下我的舌頭!

  如果問你們家炒菜用的什麼油?多半回答應該是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性食用油。而提起豬油,大家多少會有些許“陌生”,甚至認爲它是“三高”的推手之一。其實,這真的是一個誤會。

  豬油,又稱爲葷油或大油,是從豬肉脂肪中提煉而出,初始狀態是略黃色半透明液體的食物,常溫下爲白色或淺黃色固體。在民間,有“吃一勺豬油勝過十副藥”之說。

  古時人們最初食用的油就是動物性油脂,有文字記載以來,油最開始叫“脂”或“膏”。按古籍《釋名》的說法,從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叫脂,從沒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叫膏。比如牛油羊油稱脂,豬油則稱膏。

  圖源:下廚房

  不過,很長一個時期裏,豬肉在達官顯貴眼裏是不上檔次的肉類,只有窮苦百姓食用。

  生產技術低下的古代,對植物油的提取簡直難如登天,於是人們就將肥肉在鐵鍋中烤煉獲取食用油,所以吃豬油在我國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圖源:豆果美食

  其實,豬油不僅僅是一種食用油,它還是一味中藥!

  中醫記載,豬油具有補虛、潤燥、解毒的作用,可治陰虛與火旺引起的臟腑枯澀、大便不利、燥咳、皮膚皸裂等症。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記述了一些具體用法,“小兒禿瘡:用松香五錢,豬油一兩熬,搽,一日數次,數日即愈。”意思很明顯,操作簡單粗暴。也就是說,小孩如果掉頭髮且頭皮生瘡,用五錢松香(松木中提取的油脂,固體)與一兩豬油一起熬製,然後擦拭患處即可痊癒。

  明代的另一部醫學古籍《普濟方》亦有記述:一切諸瘡,未破者,草烏頭爲末,入輕粉少許,臘豬油和搽。草烏頭是一種毛莨科植物,根莖入藥,碾碎成粉末和豬油擦拭,可治癒諸瘡。

  《本草綱目》又載:肺傷失音,取豬脂同生姜煮,蘸白芨末食,可愈。豬脂就是豬油的前身,與生薑一起煮,之後蘸一點白芨末(白芨是一種蘭科植物,根莖入藥,性微寒)吃掉,可治癒因爲肺部不適導致聲音喑啞的疾症。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也覺得,這些年你誤解了豬油?

  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藥理專業的中醫專家張志旭介紹:豬油味甘性涼,有利於補虛,降燥止咳;經常體虛、精神狀態差的人可以多吃點豬油。

  有研究表明,經常吃豬油的人很少會有便祕現象;豬油中含有維生素A和維生素D,你還可以外用,冬天取一點當護手霜,抹幾次皮膚就會顯得細膩溫潤。

  注:適用量每天不可超過26克左右。

  且注意豬油不可與甜瓜花、瓠子、柿子、梅子同食。

  此表格由中醫專家張志旭提供。

  張志旭表示,豬油主要含有的營養成分爲蛋白質和脂肪酸,在炒菜時加上適量的豬油,可提高人體的味覺,促進人的交感神經興奮,增強味覺的靈敏度。

  當然,任何食物都不可過量食用,豬油也一樣,日常的飲食攝入對人體的健康頗有助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爲豬油熱量和膽固醇較高,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食用豬油,老年人、肥胖和心腦血管病患者、大便滑瀉者、脾胃虛寒、孕婦、少兒體寒者都不宜食用。

  作者|食研所小專家

  本文由食研所原創

  中國肉類協會出品

  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