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陈博志

金管会宣示寿险公司国外投资加国际版部位不得逾资金的65.25%,寿险公会理事长大声质疑说:「钱为什么要留在国内?」,他强调到国外可拿到3%的报酬率,而存在国内只有1%利率。曾任马政府高官和蔡政府金管会副主委的保发中心董事长也主张不要限制寿险资金外流。也有学者认为应放手让寿险资金出走海外,以免资金流向不动产放款而产生太高风险。这些主张直接来看都像是对的,但从整体经济把间接效果放进来看,这些主张却不正确。

开放寿险资金外流 所得就业间接受害

经济学在思想上很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掌握经济社会各项因素的相互关联,而由整体的分析来看出问题的真相和根本解决办法的精神。经济学基于这样的精神,发现很多只由表象或直接效果所得到的推论是错误或有害的。这里一般人较熟悉的可能是外部成本的问题。排放废水的工厂可以赚大钱,但农渔业及人民健康却会间接受害。吸烟的人快乐似神仙,但吸到二手烟的人却可能得肺癌。所以政府要管制废水排放及吸烟,不能只因厂商可赚钱或吸烟的人很快乐就放手不管。

经济学教科书都提到的另一个例子是「节俭的矛盾性」。凯因斯指出,节俭对个人虽是美德,但大家变得更节俭却可能使社会总需求不足,会使总所得和就业下降,结果节俭行为不仅不能增加储蓄,甚至反而减少。在总体经济里面有不少这种直接效果和总效果不一致的情况。本国资金到外国投资更多,也是这类问题。政府、业者和学者不可只看直接可赚更高报酬,就不顾其间接和外部效果而主张无限制开放。

资金外流外部成本 迫台币升值压力大

本国人民储蓄的钱不努力用在国内投资而拿到国外去投资,就像人才和其他资源外流一样,从事外流的人虽然可能多赚到一点钱,但国内的资源却减少了,很多其他人和厂商少了合作的机会,经济整体的成长动能和规模经济也会减少。除了这一般性资源外流的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资金的外流另有一个重大的外部成本,即造成国内投资的减少而使贸易出超的问题继续存在或扩大,并招来外国逼迫新台币升值的压力。而在产业升级不足时,这升值的压力又会降低国内投资意愿及经济成长和升级的能力,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政府和关心整个国家之利益的人不可忽略这种社会成本。

相对于资金流向外国或流向国内的泡沫经济,资金若能流向国内生产性的投资,则不只投资支出本身会降低国内的游资及贸易出超而使经济较安定,投资更能提高生产力及经济成长率,造成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及薪资的上升。因此在台湾资金过多的情况下,让更多资金流向国内投资才是最值得努力的方向。而这方向目前不够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不恰当的障碍和规范,这才是我们最须松绑的方向。可惜主管机关和业者在这方向的呼吁和努力却非常不够。

金融工具松绑不足 夹层金融推动受挫

资金未能更积极流向国内生产性投资的原因之一,是金融工具的不足。由于台湾的工资已高,不能再靠低成本在国际上竞争,因此目前适合在台湾发展的产业多须依赖知识创新以生产开发中国家无法生产的产品。但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并不保证成功而常有甚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若用传统放款而收取利息的方式提供资金给这类新创产业,收到的利息很可能不足以抵过部分企业倒帐的损失,这就使金融机构无力支援这类该发展的新产业。

蔡政府刚上台时,金管会提出的「夹层金融」可让金融业在企业发展成功时将债权转换成股权,而得到较多利益以补偿在创新失败的企业所受到的亏损。但这主张却似因一些保守的想法而未能推动。目前对金融业的松绑,多著重消费金融服务及对外投资,但对国内生产性投资的融资更该松绑,让业者设计出更多可以支援生产性投资的放款方式和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以及让国家管理的各项基金更自由投入更多新产业的发展,才是更重要的方向。

金融业数十兆资金 绝对不要怕被倒帐

除了所谓夹层金融和以往相当成功目前却已因商业利益而被业者放弃的工业银行外,金融业尚有很多可以支援国内生产性投资的方法,例如金融业可有更多资金投入创投基金,也可以透过适当的基金和证券化等方式间接提供创新产业资金。但这类方向却被保守人士以风险太大而否定。事实上金融业有数十兆的资金,拿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二来提供创新产业发展,绝对不是难以承担的风险。

国家经济在目前的世界中要继续发展,主要就是要靠更多创新和新产业的发展,而能发展新产业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却常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资金协助新产业发展的能力是极重要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的超额储蓄占GDP的比例超过14%,比其他先进国家高出甚多,2009年以来每年金额皆超过1兆元,2017年达到2.54兆元。有这么多的超额储蓄和资金,台湾比其他国家更能且更该利用这丰富的资金来促进国内投资,就像几十年前我们藉相对丰富的低工资劳工来促进出口和经济发展一样的道理。

金融支援创新发展 产业金融互蒙其利

金融机构常推说不是它们不支持国内投资,而是国内投资意愿和机会不足。这是因为台湾很多既有企业和企业家已渐失去其国际竞争力,只会埋怨国内工资太高,而要求多用外劳和降低电价及税捐。如果金融机构只能提供资金给这类产业和企业,国内投资意愿确实不足。国家发展需要更多新兴的产业和企业家,但金融机构却未能合理提供资金给创新创业者,因此想创新创业的人才之投资意愿也无法实现。这类资金管道的松绑和创新,才是台湾目前在金融面最该努力的方向。当然政府对各类新产业也常有一些不恰当的限制,而值得研究松绑,或至少先以沙盒或试点的方式松绑,让新产业和新技术有更多发展空间。

日本在二次大战之后的产业发展,得到金融业很大的支援。当时金融业支援政府规划之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金融业认为他们支援发展起来的客户会变成他们业务成长的重要来源。台湾金融业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也应更积极研究和争取支援新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业务。金融业整体而言,若能帮助本国更多产业和发展,则其未来的业务也可以快速成长。金融业若只会收取存款和保险而转存国外赚点利差和手续费,那迟早要变成外国机构的代收窗口,甚至要消失。

央行不应随意放宽 寿险对外投资

近日中央银行召开记者会指出,人民和寿险公司对外投资不会造成资金外流,这说法可能被拿来作为开放更多寿险资金外流辩护。但央行对资金外流的定义和一般所想的资金外流并不相同,因此并不能作为支持开放更多寿险资金外移。简单地说,央行的定义是以人民为基础,只要全体人民的国外资产总额未上升就不是资金外流,人民和寿险公司的对外投资只是把央行外汇准备和银行国外资金变成人民或寿险公司的国外资产,全民国外净资产未变,所以不算资金外流。但一般人和国际经济学对资金外流的定义却是以领土为基础,可在领土内运用的资金移到领土外,即是资金外流。这种定义的外流会使国内货币量减少,提高国内利率或资金的机会成本,而可能减少国内投资,这种定义的外移也会减少央行外汇准备或银行的外汇资产净额,所以可能降低金融体系稳定经济的能力,这都是央行很关心的事。所以央行不可因为寿险公司对外投资不在其资金外流的定义之中,就随便放宽寿险公司的对外投资。

(作者为台湾智库荣誉董事长,曾任经建会主委、台湾大学经济系主任暨经济研究所所长)

  • 寿险公会强调资金投资国外可拿到3%报酬率,而存在国内只有1%利率。陈博志认为,这些主张并不正确。(资料照)

    寿险公会强调资金投资国外可拿到3%报酬率,而存在国内只有1%利率。陈博志认为,这些主张并不正确。(资料照)

相关文章